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故聊斋 / 百年江湖 大纲

百年江湖 大纲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因为知道武侠没有前途,但还是忍不住放空脑洞,无聊时,揉了一个大纲,反正不打算写,就发出来了。
  第一卷:重出江湖
  话说张无忌与赵敏退出江湖,传位于杨逍,但杨逍武功虽然高强,但毕竟不会军事,明教起义多被元军扑灭,唯有朱元璋手下人才众多,文有李善长,武有常遇春,将有徐达,渐渐在濠洲站稳了跟脚。
  时陈友谅于黄蓬起义,立志驱除鞑虏(梁启超曾评:秦末之项羽、元末之陈友谅,虽然是失败者,但他们都是英雄。查先生在书中多有抹黑陈友谅)。这时峨嵋掌门周芷若已经知道,自己的生父是周子旺(连载版周芷若是周子旺的女儿),因为父亲死在蒙古人手中,于是峨嵋派相助陈友谅义军。
  这时,元庭见朱元璋渐成气候,派汝阳王出兵镇压,因政敌故意断汝阳王粮草,兵败被徐达活捉,震惊天下。赵敏听闻父亲被擒(退出江湖,并不是与世隔绝),担心父亲安危,整日忧虑。张无忌于是写信给时任明教教主的杨逍,希望明教能善待岳父。
  杨逍只是江湖客,不是政治客,虽然也以为不妥,但为了江湖义气,前任教主的面子,还是以教主身份,插手汝阳王后续事件,命令朱元璋放了汝阳王。(冲突)
  义军虽然打败了汝阳王,但也死了很多兄弟,常遇春首先就不答应,劝朱元璋立即杀了汝阳王,而周颠本就不喜赵敏,这次大战中五散人中的冷谦更是战死,也是反对释放汝阳王。(矛盾)
  朱元璋思滤多日,最终还是依教主吩咐,放了汝阳王。这事被周颠知晓,立即派出手下田丰,独骑出营,一刀结果了汝阳王。虽然周颠事后承认是自己派了手下杀了汝阳王,但没人相信,都认为是朱元璋借刀杀人的阴谋。(暴发)
  消息传开,杨逍派光明顶高手赴濠洲问罪朱元璋,并全面接手军务,将朱元璋、常遇春、徐达、周颠下狱。(结果,这里有个小高潮.)李善长及马大脚展开营救朱元璋。
  赵敏得知父亲被杀,一天夜里,不告而别,离开张无忌重出江湖。
  元军初败,王保保为报父仇,收拢败军后在妹妹赵敏建议下,奇袭濠洲,因为濠洲朱元璋等下狱,人事动荡,军心不稳,一战即溃。
  明军兵败如山倒,濠洲城很快丢了。李善长及马大脚乘明军新败,濠洲大乱,即时救出朱元璋等。
  朱元璋等一边随军逃命,一边收拢残军,因为知道杨逍对自己等人动了杀念,自此脱离明教,自号红巾军。红巾军退出濠洲,占领江宁,自此,以江宁为红巾军的据点。因为明军新败,又与光明顶决裂,势力大不如前,于是对朱元璋执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
  这时朱元璋也知道赵敏出山了,自认为谋略比不过赵敏,每日忧思,后来听闻隐居在杭州的刘伯温有贤名,立即派人礼请,希望刘伯温能辅助自己。(伏笔)
  刘伯温于是来到了应天,投入朱元璋军中。江湖风雨,一时二个百年难见奇人,一个在大都,一个在应天,虽未谋面,但皆以天下为棋盘,以江湖人为棋子,一时江湖血雨纷飞。(一个小高潮)
  刘伯温终究是千年世出的人物,赵敏始终棋差一着,于是她盯上了陈友谅。
  陈友谅得峨嵋派相助,势如猛虎,因与与周芷若皆有推翻蒙元之志,在战争中,渐渐互生好感,后陈友谅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立周芷若为后。
  在赵敏周旋下,蒙古皇帝遣户部尚书张昶等赍龙衣、御酒、八宝顶帽,荣禄大夫、江西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宣命诰书。一面散播王保保将与朱元璋合军夹击陈友谅的消息。陈友谅大怒,怕被元军与红巾军夹击,先下手为强,立即发兵来攻。
  朱元璋打算退出南京,刘伯温反对,他认为这是吃掉陈友谅的好机会,因为元军刚被陈友谅打败,没有能力做后面黄雀,只要吃掉陈友谅的力量,天下将无人是红巾军对手。于是朱元璋亲率大军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王保保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
  于此同时,杨逍寻来了韩林儿,立韩林儿为宋王,打出反元复宋的口号。
  张士诚也于东面,蠢蠢欲动。
  张无忌因为赵敏不告而别,终于忍耐不住思念,带着屠龙刀,重出江湖……
  第二卷:称帝
  大概剧情就是陈友谅兵败身死,周芷若自杀,自此峨嵋派渐渐没落.王保保奇袭朱元璋疲兵,不料反败于李文忠之手,意外被还是十几岁的少年蓝玉活擒.
  赵敏为了保哥哥王保保的性命,元朝庭与朱元璋和盟,逢张士诚来攻,朱元璋只得答应元庭和盟.
  元顺帝为掌兵权,摆脱汝阳王府在朝庭的影响,乘王保保被俘,包围汝阳王府,软禁赵敏.在和盟时,以绍敏郡主作为和亲条件,下嫁给朱元璋二子朱樉.
  赵敏成亲之日,张元忌带着屠龙刀突然出现,大闹婚礼,要带赵敏离开.
  另一边朱元璋与朝庭和盟,答应放王保保回大都.但在背后,与元顺帝达成默契,双方派江湖高手劫杀王保保(朱元璋是为了除后患.元顺帝为了彻底铲平汝阳王势力)
  赵敏没有跟张无忌离开(如果离开,和盟就会失效,王保保也就会被杀.),并请求张无忌保护王保保,平安到达大都.
  张无忌怀着无限愤恨离开,并救出王保保,护送他到大都.王保保回到大都,立即被元顺帝派出的刺客刺杀,幸张无忌相救,才免于难,但这时王保保无瑕理会元顺帝,他重新招兵,立誓要打败朱元璋.
  张无忌虽然能杀了朱元璋,但他根本不会指挥大军作战,为了救回赵敏,张无忌几经思考,决定帮助王保保.
  另一边,徐达与张士诚部开战,几经战斗,张士诚兵败身死,朱元璋这时终于统一了中国南方.就在这时,朱元璋突然收到明教杨逍的求救信,宋王韩林儿被元军包围,希望朱元璋派兵来救.
  救不救明教教主杨逍及宋王韩林儿?
  朱元璋手下分为两派,刘伯温及李善长反对出兵相救,表示:如果救回来,红巾军将来如何面对曾经的老领导杨逍及宋王韩林儿.而原属明教的常遇春及徐达等人表示要去救。
  最终朱元璋派常遇春领兵相救杨逍。同时也为了避免将来红巾军听令于明教光明顶,朱元璋在应天称帝。
  第三卷:射天狼
  韩林儿死,徐达北伐,朱元璋一统天下
  赵敏使计,朱樉与朱标争太子之位,后朱标中毒身死,朱元璋幽禁朱樉夫妇,朱樉死后,朱元璋赐死赵敏,合葬一处。
  张无忌闻赵敏死,远走漠北
  韩林儿死后,明教教主杨逍心灰意冷,退出教主之位,传位五散人之一的铁冠道人张中。
  张中领明教教主之位,这时,朱元璋已经统一天下。
  韩林儿死后,朱元璋与明教产生间隙,铁冠道人自知明教已经势力大不如前,怕朱元璋报复,宣布明教解散。暗中却并没有解散,铁冠道人将明字一拆为二,自称日月教。日月教后来在第五代教主任我行手中,改名日月神教。
  第四卷:武林盟主
  张无忌在漠北收二位弟子,将九阳真经及乾坤大挪移分别传给了阿鲁台、马哈木。
  二十年后,阿鲁台、马哈木立志南伐,跑到中原争夺武林盟主,江湖再起风云。
  第五卷:葵花宝典
  阿鲁台、马哈木跑更是跑到皇宫,欲行刺朱棣,被古墓派后人用独孤九剑击败
  郑和也在这一战中受伤,郑和眼见阿鲁台、马哈木武功高强,立志打败此二人
  后郑和下西洋,遇龙卷风,始知,就算最温柔的风,当他速度快到极处,无人能挡
  郑和领悟: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并创下葵花宝典,葵花宝典以速度快著称,当他快到极处,只见魅影
  第六卷:漠北风云
  姚广孝用计,使阿鲁台、马哈木不合,马哈木被阿鲁台杀死,九阳真经也被阿鲁台夺走
  马哈木死后,他儿子脱欢逃脱,努力练习从父亲处学来的九阳真经,后又隐姓埋名拜师少林寺习武
  阿鲁台练成九阳真经,自以为天下无敌,准备南伐,推翻大明
  这时郑和已经从西洋归来,朱棣挥师漠北
  郑和使葵花宝典,大战阿鲁台,阿鲁台战败,被郑和废了他武功,不得不向大明称臣。
  第七卷:土木堡
  脱欢自少林习武归来(漠北)杀死阿鲁台(武功已废),夺回九阳真经及乾坤大挪移。统一北元,有问鼎之志
  这时朱棣已死,仁宗朱高炽继位,朱高燧叛乱。中原正处在平乱之中,无力抵档脱欢南下之兵。
  郑和以九十高龄之身,不得不远赴漠北,大战脱欢,终因年岁大高,与脱欢二败俱伤
  脱欢临死之前,拉着儿子也先的手说:“勿忘杀父之仇。”并将一身武学传给儿子也先
  郑和死后,葵花宝典流入江湖,引起江湖争斗,然而无论谁,也没法练成葵花宝典,人们想起郑和身份,于是在上面写下“欲练此功,必先自宫”
  后葵花宝典流入江南武林世家于家,于谦自小生活沿海,因为他小时候曾见过龙卷风,并没有自宫,照样练成了葵花宝典,于是提笔在葵花宝典上写下“不必自宫,也能成功。”
  自脱欢死后,蒙元又经分裂,也先长大后,逐步统一漠北
  英宗朱祁镇北征蒙元,被也先打败,发生土木堡之变,中原高手死了大半
  也先发兵围攻北京,于谦广邀江湖义士,保卫北京。也先与于谦相斗,因为于谦才刚刚练成葵花宝典,而也先从父亲处学会了九阳真经、少林绝技、乾坤大挪移,虽然最终奈何不了于谦,但二人相斗中,于谦也中了也先一掌,伤了肺脉(为于谦之后的死埋下伏笔)
  也先围北京时,江湖一部份人去了北京,一部份人远走大漠,抄也先老家。然则蒙元人生活在苦寒之地,远走大漠的江湖义士失去了方向,死伤无数,后终于找到了也先的大后方,付出了惨重代价
  北京保卫战中,江湖义士也被也先杀了许多人,加之土木堡之变时、远走大漠奔袭也先大后方,武林高手多有陨落,自此,中原武林一跌不振
  也先听闻老家被抄,加之奈何不了于谦,只得暂时退兵返回漠北。
  后记
  于谦死后,葵花宝典流落江湖,再无一人练成,后落入红叶禅师之手,他也始终没有练成,对“不必自宫,也能成功”这句话引起怀疑,最终,红叶禅师引刀一快,虽然练成了,但与于郑和,差了不是十万八千里。
  后泉州发生台风,红叶禅师站在南少林院子里,台风中,他终于明白了葵花宝典的奥秘,原来,真的不用自宫。
  红叶禅师心想,我都自宫了,凭什么后来人不用自宫,于是,红叶禅师将于少保留下的“不必自宫,也能成功”这句话划去。
  华山派一名好酒少年,一日下山买酒,遇到江湖败类,战之,败。所幸,被一酒鬼所救。
  酒鬼七十多岁,少年请救命恩人喝酒,两人在西安城喝了几天几夜,十分投机,那酒鬼在醉酒后,传了少年武学,少年问那酒鬼,是什么武学,那老酒鬼说,叫独孤九剑。
  少年自后返回华山,日夜勤练独孤九剑,三年,大成,从此,少年名扬武林。
  那少年姓风,名清扬。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