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初唐咸鱼 / 第十二章如数归赵

第十二章如数归赵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中年姓郑名瑾,同是本地士族之一,舅父其妻便是郑瑾之妹,本地士族同气连枝,互相通婚,私下交情都还算不错,不过张家例外。
  张家商人起家,本地士族谁也看不起他,无人会蠢到与张家结为秦晋之好,那不是丢自己脸面吗?
  县中士族有共同约定,男不娶张家女子,女不嫁张家男儿。
  “见过郑世叔。”
  李云说道,郑瑾与他父亲生前私交甚好,这些年对他一家也帮衬了不少,其次子与他关系还算不错。
  “二郎,我听闻明府有意将其女嫁给三郎?你可曾答应下来?”郑瑾问道。
  “我已将此事应允下来,只是我李家家小业小,只怕是不能给三郎办上一场婚宴。”李云说道。
  “二郎,你为何不将此事告知舅父?若是缺钱,舅父虽家业不大,几百贯钱还是拿的出手的。”
  刘玄笑了笑说道,如今三郎也将娶妻,他这位舅父也无需太过担忧兄妹三人了,日后说不定他李家还能反着帮衬刘家些许。
  “你们三人之粮我会差人一一送去府上,若是想讨论家事,还请出去谈……”张姓男子面色有些发黑,显然是被三人气得不轻,可他也无可奈何。
  “张掌柜,希望你下次购粮之时,记得来我们府上摆放一二,米面虽不多,价格一定会让你满意!”
  李云笑里藏刀,刘玄将这一切都看在眼中,他这位外甥深藏不露,没曾想也是如此有手腕之人。
  “二郎,若不然世叔举荐你去为官如何?你这手腕不去仕途中可惜了……”
  郑瑾说道,他隐隐感觉到,这位世侄还有许多手段没曾显露过,这么一颗好苗子,不去仕途中真的可惜了。
  “世叔,入仕并非我所愿,三郎比我更适合仕途,长兄一心留在军中,且与我兄妹三人已分家,他日我李家若是发迹,我来做这家主再合适不过。”
  李云说道,蓝田士族一直给李家留着一个位置,他们这些老狐狸何其敏锐,一早就嗅到李家发迹的气息。
  “嗯……二郎有想法,三郎娶妻想必还缺不少钱,我与你舅父手头还算宽裕,凑上一凑,想必够了。”郑瑾说道。
  “我替三郎在此谢过世叔,二郎先行告退了,我去给三郎置办一处宅院,几间商铺。”李云说罢往家中而去。
  “二郎藏的可真深,你这做舅父的都没看穿,城府当真是可怕,当初认为三郎是兄弟三人中最出色的一个,现在看来还不好说啊。”郑瑾望着青年离去背影说道。
  “你忘了二郎曾经也是县中有名才子,如今过去了太久,还记得此事的人也不多了。二郎生性懒散,家主之位最为适合他,三郎更适合仕途。”刘玄说道。
  对于这位外甥,他还是了解的,李云性子并不适合官场,反而更适合做家主,若是他姓刘,刘玄定将他刘家家主之位交于二郎。
  他几位子女皆无家主之能,长子一心为官,本想培养次子,奈何次子一心尚武,余下几位子女年岁太小。
  唯有长子勉强可担任家主,如今也只能破罐子破摔,好生培养长子,让他担起家主之责。
  “如今李家后继有人,只是苦了我郑家,几位子女皆是不成器之人……”
  郑瑾叹息道,若是他几位子女其中一位能与李家三郎并肩,他也无需每日操劳,只可惜子女皆不成器。
  “我家不也是么,几位子女皆是不成器之人,靠着祖上萌阴,当真是文不成武不就!”
  想到此处,刘玄不禁有些气愤,他几位子女除去长子外,余下几人皆无建树,而今只能看次子能否在军中闯出一番名堂。
  “儿孙之事,你我也无需担忧,你我平日对二郎与三郎照顾有加,他日想必二郎也会对你我二家帮衬些许,如今年岁不小了,也该过些清闲日子了。”郑瑾说道。
  …………
  三人走后,张姓男子终于松了一口气,这个李家二郎简直是灾星,每次见到他都没好事发生,上次见他时,次子被长安一位大臣之子打断腿,这次又让他折损千余贯钱。
  “父亲,要不要寻人去教训一番这李家二郎?”一位约莫二十岁的青年说道。
  “蠢货!你没听见他们三人的谈话吗?其弟李三郎要娶明府之女为妻,听闻明府姓王,你仔细想想!日后在蓝田莫要去招惹李家与刘家,你快去备些厚礼,明日你我一同去明府府中登门谢罪。”
  张姓男子斥训道。
  对于这位长子他已经彻底失望了,为何李家区区一寒门,出了三位有手腕之人,他始终想不通此事。
  “是,父亲。”
  男子叹气往街道中而去,他与那李家二郎曾有些口角之纷,如今李家寒门势大,已是他得罪不起之人。
  区区寒门,如今势大,叫他如何能忍,再者他与那李云也有些口舌之争,二人还曾大打出手过。
  按照这个势头走下去,李家迟早成为蓝田新贵。他隐隐感觉到,张家早晚有一天会在本地士族中除名。
  “大哥,这该如何是好?只怪那明府藏的太深,没曾想过他姓王。”一位三十岁的长须男子说道。
  “此事不必多虑,他日备份厚礼,你我去明府家中登门谢罪即可,只是眼下亏损了千余贯钱,今年只怕是要贴进去不少。”
  张姓中年愁眉不展,比起此事,他更心疼自己亏损的钱,他更像是一位商人。
  “你快些去将李家二郎的粮送去,刘家与郑家的明日再说,那李家二郎十分记仇,他日你嘱咐家中子弟莫要去得罪于他。”
  张姓中年叮嘱道,他如今是彻底服软了,这李家二郎城府极深,些许鸡毛蒜皮小事都能谨记于心。
  他长子与次子就是前车之鉴,加之他与明府一家结为秦晋一之好,县中士族又与他交好。
  “哎……我张家堂堂士族竟要向寒门卑躬屈膝,简直是奇耻大辱!”长须男子说道。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