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烟雨扶苏 / 第1章 浪潮

第1章 浪潮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一团流萤从尕娃的腿上划过,伤口慢慢的愈合了,而这团流萤却像是失去了光泽,慢慢地变得暗淡,直至消失不见。这是种名为“灵”的生灵,“灵”是生灵的最初的形态,虽然没有智,但也不会去主动燃烧自己帮助别人。
  尕娃昏死过去三天三夜后。
  “孩子,醒醒。”一名衣衫褴褛的老人,拍了拍倒在地上昏睡的尕娃。
  这是一群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的难民,本来都是周辽交界处的村民,现在如野狗般跟随着铁蹄肆虐后的路前进。他们每过一个村庄就找寻活着的人,吸纳着为数不多的幸存者继续赶路。
  尕娃慢慢的苏醒过来,眼前的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老者,迷离的小眼睛,灰白的头发,与一脸的沧桑,尕娃的第一印象是一个慈祥的老人。
  “孩子,村子都毁了,随我们去武平郡吧。”老者缓缓的拉起尕娃。
  武平郡是大周其中的一个大城,尕娃的父亲种的黍就是去武平郡卖掉的,辽国的军队也是去往武平郡,但是这些难民并不清楚,他们只会认为,武平郡守有能力打退辽国的侵犯,武平郡守就会有安置这些无家可归的难民的办法。然而等待他们的前途只会越来越残酷,这场浪潮将会变成真正的人间地狱,直至生灵涂炭,万物凋零。
  “孩子,你叫什么名字?”老人问道。
  尕娃木楞的盯着老者,既没说话,也没表情,他的瞳孔中一片暗淡。
  “这孩子怕是傻了——”老人无奈的摇头说道。
  尕娃一步一拐的跟随着老人走去,慢慢的融入到人群中,他像是迷失在大海中的孤舟随波逐流。往后过了一段日落而息日出而行的日子,队伍又吸纳了新人,然后粮食问题初露端倪,辽军过境一周时间,抢的抢,烧的烧,这群本就穷苦的平民,过得更加困难了。
  晚间,队伍不再前行,就地竖起篝火,点火取暖,有吃的人就偷偷的吃,没吃的人只能等待第二天的到来。
  “这孩子,好像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说话的是一个胖胖的女人。
  “他爹娘估计都死了吧,一个人呆呆傻傻的,挺可怜的。”
  “谁不可怜?我们都要饿肚子了,老李,你捡回来的崽子,你自己想办法。”一个脸色暗淡的中年男人恶狠狠的说道。
  尕娃看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一副副冷漠的表情,他突然想到这估计就是人本来的面目吧,弱肉强食,物竞天择。人到了生死关头,都会自私的,世态炎凉最本质的表现。
  老李看着尕娃好一会儿,最后还是叹了口气,叫过来尕娃,暗暗的塞给他一块饼。这是老李最后的两块干粮了,自己每天吃一小口,他想着应该能撑到辽军撤退,但是良心与一丝怜悯促使他还是做出了选择,或许其中也有那个中年男人的那句话原因吧。
  “前面的路不能再走了。”突然间,队伍中类似领头的人高声说道,这是个而立之年的男人,一张平凡的国字脸,人不高,但说起话来底气十足,或许是某个村的村长之类的人。“再过十里地我们就要碰见辽军,现在大战在即,辽军知道我们跟着他们,他们也没闲心思理我们。但要是我们再往前走,搞不好就会被当成大周援军,先被杀了的。”
  “那我们坐等他们离开吗?”队伍中一个看似有点学问的人反问道。“战争不是儿戏,打起来没个胜负不会结束的,这一打不知道打多久,现在这里聚起来的人基本都是老弱妇孺,眼下问题是吃的快没有了,怎么熬过去是个问题。”
  过了良久,领头人思考再三最后回道,“我想过了,我们明天往武平山方向走。”
  听到武平山队伍一下子变得安静起来,武平村武平郡,一系列的地名都应武平山而命名,这座山像是一种地标,分割着周辽两国的边界线,从很早时候就流传着各种传说,谣传是一座会吃人的山。
  最后,还是有人最先打破了沉默说道,“武平山?听说有好多山魈野怪,我们这里人过去基本是送死啊。”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射到领头人的身上。
  “辽国发兵,大周的哨兵没有点燃烽火台,我怀疑辽国就是避开了防线,从武平山绕过来的。”领头人不慌不忙的说道。
  “武平山,还是不要去了吧!”这时,队伍中一个老妪硬着气低沉地说道,所有人的视线都往她的身上集中,她才慢慢的解释道,“我做姑娘的时候村里就流传着武平山是做神山,山上有神仙,但是神仙们不喜欢凡人,凡人只要进入武平山就算打搅了神仙。”
  “神仙?哼,这世界根本就不存在。”领头人一声讥笑,语调变得高昂起来,“我提出了看法,还有谁有意见,都可以说来听听!”
  “呜——”
  “我想要回家。”突然间其中的一个年近中年的女子哭了起来,这一哭,就像是干草遇到烈火,孩子们也跟着哭了起来,没人再说话了,没多久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在低泣。
  领头人皱着眉头,无语。
  这一夜像是一年,过得十分漫长。燃烧的篝火堆旁,尕娃不懂大家都是怎么了,流离失所的悲伤,心痛的感觉,感情的晕染,他都没有。尕娃昏睡的三天,仿佛丢失的不只是七年的记忆,还丢失了一个常人的喜怒哀乐,但作为回报,他的心中好像多了一点很特别的东西。哭到底是个什么感觉,尕娃表示很好奇,他观察这里每个人的一举一动,每一个人的脸映入他的脑海,他孜孜不倦地观察着,他也不觉得累也不觉得饿,他用手捂着那块干巴巴的食物,看着眼前那个救过他,名叫老李的老者眼角挂着的泪珠。
  天亮后,队伍分成了两拨,一条人数不多的队伍,去往了武平山方向,另一条留下来,就近安家,分配工作,试图硬撑到辽国撤军。
  这种时候尕娃选择了和老李不同的路,他暗暗的将干粮还给了老李,一个人跟随着前往了武平山。
  老李以年老为由,选择了留下来,但他不阻止尕娃的去留,他攥着尕娃还给自己的干粮,也没回绝,似乎是理所当然,但心里好像有副担子始终放不下。
  尕娃知道留下来活着的几率十不存一,他意识里自然而然的选择了离开,留下来的人将会失去最后一丝希望,他冥冥中多出来的直觉赶着他去武平山。
  在尕娃一行人,走后的第二天,天下起了雨,时节刚入夏,本来下雨挺自然的,但是这场雨下着下着温度骤降,一直降到雨变成了雪,让白天的天空都染成了灰黑色的一片。老李没有撑到雪停,活活地冻死了,这场无望的天灾冻死了很多人,武平郡都没有反抗就投降了,城门洞开,一场浩浩荡荡的屠杀盛宴,响起在武平郡。拥有四百多万人口的武平郡,哭喊声从早持续到晚,百年的边关大城一夜之间,也变成了废墟。
  这其中有一对母女,衣着单薄,羸弱无力,被无情的囚禁着,母女俩互相依偎着,在大雪的第三天早上没有再睁开双眼,她们手拉着手,慢慢的变成了冰雕,嘭地一声化成粉尘。
  而尕娃知道这些事已经是好几年之后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