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光明或者黑暗 / 第十八章 箭在弦上

第十八章 箭在弦上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现今时刻,西凉大乱,玄宗皇帝不关心天下大事,而召集众官饮酒作宴,众人都不理解,而贺知章却知道原因。
  西凉的风,吹到了长安,寒冷的风流,使大唐进入了深秋时节。
  当时,玄宗皇帝在宫中大宴。宴席之上的战马和士兵成列,整齐有素,玄宗皇帝高兴地说道:“我大唐的军队如此雄壮!”
  玄宗皇帝又令人倒满了一杯酒,指着远处的靶子,说:“谁能百步之外,射中靶子,这杯酒就赏给谁了。”
  诸位将军都试了一下,竟没一个人能射中。玄宗皇帝叹了一口气,说道:“我大唐难道没有人了吗?”
  左相李林甫当时在宴席之中,就坐在玄宗皇帝的身旁,使了一下眼色,宴席中有一人便挺身而出,众人望向他,正是大将军李远志,常人素知大将军李远志是左相的心腹,武艺也自不必多说。
  只见李远志走上前,拜道:“请圣上让我一试。”
  玄宗皇帝下令道:“赐箭。”
  李远志便拿起箭,放置在弓上,用力便射了出去,那箭射在靶上,众人都称赞大将军射箭技艺高超。
  可箭却未中靶心,玄宗皇帝没有感到满意。这时,宴席中又有一人挺身而出,那人正是太子李亨,只听见太子说:“我愿意一试。”
  玄宗皇帝下令道:“赐箭。”
  太子还没有接过箭,左相李林甫趁机说:“射不中又当如何?”
  太子慢慢地说道:“任凭责罚。”
  左相在朝廷和宫中势力极为广泛,太子要射中靶子,左相却令人动了手脚,使人让太子用了一把没有矫正过的弓。
  太子接过弓箭,用眼睛看准了,再把箭射了出去。只听到“嗖”的一声,箭却飞到了别的地方。
  在场的人都为太子捏了一把汗,当时,宴席中的气氛一下子凝固了起来,在场的人都没有说话,不知道太子会遇到什么后果。
  当时,永王李璘手握着酒杯在宴席的一旁,看到后,就起了身。
  永王李璘,唐朝宗室,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六子,太子李亨异母弟,母为郭顺仪,生母早逝,由皇兄李亨抚养。
  聪敏好学,工于书法,且永王天生神力,却不知箭术如何。
  玄宗皇帝也望向那个说话的人,那人是永王李璘,只听见永王李璘说:“儿臣不才,愿替皇兄直取靶心。”
  只见永王引了一支箭,拉起弓,用尽了全力,想不到弓箭瞬间断成了两半。玄宗皇帝看到这样,就笑着说道:“璘儿真神力,赐给良弓。”
  一会儿,便有一弓呈来。只见此弓大于一般的弓,质地精良,弦比龙舌,上面有金玉镶嵌,光彩照人,弓身有大鹏展翅之意。永王李璘恭谨地拜谢,接过了这把弓。
  又引了一支箭,用尽了全力,到不能拉动弓为止,只看见李千里的手一松,留下一声贯彻云霄的鸣音,在场的人都望向了靶子,却没有看到靶子上有箭。
  左相李林甫哼了一声,说道:“永王的箭术也不过如此。”
  玄宗皇帝显然,已经非常愤怒了,想要把太子和永王都治罪。所有人神情愕然,似乎有大的灾难要降临了,龙颜震怒,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
  突然,有人上前奏道:“永王的箭正中靶心。”玄宗皇帝以及在场的人无不感到疑惑,箭为何不在靶上,原来那支箭已经穿过了靶心,飞到了远处。
  众人都称赞永王有养由基的才能,真可称得上国之栋梁,有此,圣上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左相李林甫听到永王射出的那支箭穿过了靶心,更是呆在了一旁。
  玄宗皇帝也是惊叹不已,同时拿起了桌案上的那杯酒,赐给了永王。永王恭谨地接过了酒,一饮而尽。
  宴席上的酒又持续了数轮,玄宗皇帝意尽,宴席也散了去。
  宴席散去后,秘书监贺知章见到了永王,说:“祝贺永王。”
  “只不过是射了一箭而已,有什么值得向庆的。”
  “远不在于此。”
  “这是什么意思?”
  “陛下即将托付给永王大事。”
  “什么?”
  “陛下的意思正是这样,朝廷都知道永王您的贤能,陛下正是要历练永王,提升你的威望,西凉的战事,圣上就要托付给你,你就要立下大功了。”
  永王听到后,感触良多,额头不禁湿润了起来,又急忙拜谢了秘书监贺知章贺大人,谢道:“谢大人为我解开疑惑。”
  且说黄门侍郎封常清在府中休养,那日,府中火势正大,是有人想要清除活口的缘故,因为封常清也是玄宗皇帝派遣议和的重要随行的人之一。
  李太白从猛烈的大火之中救下了他,第二天,秘书监贺知章知道了这件事,把他转移到了自己的府中,让他安心休养。
  贺知章请了当世华佗,医术高超,冠绝长安城的人为他医治,又从东海之滨求得了仙草,让他服下。
  不久后,封常清果然苏醒了过来,当天,贺知章见到他的时候,他急忙跪了下来,秘书监急忙把他扶起,只听见他说起了李太白的事情。
  贺知章对他说:“李太白没有死,成功地逃走了,只不过现在被认定为了抢夺金银珠宝,杀死随行官兵的罪魁祸首。”
  封常清听到后,不禁感叹道:“忠义之人被冤枉,逃到江湖之中,奸佞之人却高享庙堂。”
  “看来,一场大战在所难免了。”
  忽然,封常清跪拜道:“我常常愿意能披上战甲,拿起长矛,再去征战沙场,即使死了也没有怨言。”
  “封将军果真有这种雄心吗?”
  “以死报国。”
  “但是刚受到重伤,怎能再次出征?”
  “求贺大人向圣上引荐我,一定让西凉臣服。”
  几天后,在西凉的边关,突然传来急报,鲜卑大军大举入侵边塞,已经夺取了凉州北部众多的州县,边关之事急切地就像熊熊的烈火和飞落的陨星一样,消息即刻传到了京师。
  紫宸殿中,玄宗皇帝大怒道:“鲜卑竟然如此猖獗,边关之事,刻不容缓,立刻调遣大军,赴凉州作战,众位爱卿,谁人可挂此帅?”心里又暗恨左相李林甫不早报。
  诸位大臣也作商议,不到一会儿,便有一个人的名字呼声最高,那个人的名字竟然是前些时日派去议和的黄门侍郎封常清。
  封常清从小在西凉长大,对那里不能再熟悉,又兵法和武艺精通,玄宗皇帝确实对此很满意,又问起左相:“你的意见呢?”
  “回陛下,封常清重伤未愈,不能担此重任。”
  玄宗皇帝似乎忧虑起来,又问起了秘书监,只听贺知章回答道:“现在得到了恢复。”
  后李林甫只得奉承道:“如果痊愈,那封常清事无巨细、赏罚分明、有勇有谋,可当此重任。”。
  “好,命封常清为大将军,先率五万大军为先锋,即刻启程,赶赴凉州作战。”玄宗皇帝说完后,那圣旨也瞬间作成,交付给了封常清。
  封常清接到圣旨,非常感激圣上和贺知章。后星夜前往西凉,初到那里,就改变了策略,坚壁清野,只守不攻,致使鲜卑人南下经常失败,而且掠夺不到物资补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