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欺天神途 / 第十二章 欺天封神

第十二章 欺天封神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可你还是没告诉我,你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由于信息过于爆炸,洛尘一时间接受不能,索性放开来去,从最直观的一点入手,继续质问面前诡异的云雀。
  “我自然也是位面偷渡者之一!”
  “你?”洛尘咧开了嘴,不敢置信道:“难道你也是古时先贤?”
  “你那是什么眼神!”云雀扬起脑袋蹦跶了一下,声音似乎有点儿愤怒,“我当然不是什么流芳百世的英雄豪杰,但也是向道而死。天尊见我可怜,便封我为器灵,随封神台一同到此,有何不妥?”
  “意思是……前世我生前见到的最后一幕景象是真实的?”
  洛尘砸了咂嘴,品出点儿味儿来。
  “哼!”云雀停了好一会儿,才恨声道:“当然是真的。我们所处的时代,灵气早已枯竭。我虽天赋异禀,开了灵智,可终究不得迈出仙道第一步,所以才会舍身问天,只求一个说法!”
  ‘头铁!’
  洛尘不由得肃然起敬,不过心中仍旧冒出两个字,口中却问道:“封神台不是传说中的地名吗?如何得见?同来的英灵呢?”
  “哼!你现在不过是肉体凡胎,封神台可是天尊炼化的无上灵宝,存在于你的识海之中,有大道封印,要想看到它,不知道你这辈子有没有希望呢!”
  云雀的声音中透露着浓浓的不屑。
  “什么意思?”洛尘感到一丝不妙,忙问道:“我不是被选定的护道者吗?将来执掌封神之人,难道没点儿特殊待遇?”
  “哼!你想多了。”云雀的声音渐渐透出一丝冷意,“此方天地灵气充裕,有无上至尊。我们这些异域的灵魂意图窃取天道,稍有不慎便是魂飞魄散的下场。为了掩人耳目,天尊选人时,只能选择最不起眼的那一个,可别以为自己是什么了不得的天才!”
  洛尘只觉口干舌燥,紧张道:“意思是我们只是押宝的炮灰?可那些一同来的英灵……”
  “炮灰倒不至于。”云雀的声音稍微缓和了些,忽然点了点小脑袋道:“你的天资虽然普通,却契合一丝大道之韵,只要不是太倒霉,未来可期。”
  “至于封神台中的英灵,大多处于沉睡之中,当你凝聚足够多的功德之力后,才可逐一苏醒,而后显圣于世,聚敛香火,重铸神魂。”
  “你身后的白起,有些特殊,此刻已经苏醒,所以才能在机缘巧合之下,于小庙外救你一命。”
  洛尘慌忙转身,发现自己身后果然站着一个淡淡的虚影,却莫名透露着山岳般的威严,再联想到云雀的话,周身的汗毛顿时就立了起来,咽了口唾沫颤声道:“您是……秦国大将,武安君白起?!”
  华夏儿女对于先贤的崇敬是刻在骨子里的,此刻与古人面对面站立,观感实在过于震撼。
  洛尘忐忑地等了片刻,只见那人影微微点了点头,便消失不见了,当下不禁松了口气,却又感到无比失落,略微有点儿失神。
  “武安君虽已苏醒,但也只是一个普通的鬼魂。”云雀又跳回油灯上,居高临下地说道:“之所以能够一击灭掉那只成了气候的勾魂鬼,不过是那蠢货太过嚣张,大开本源魂力,才会被杀伐之气灭掉。”
  “真是可笑!”
  “那可是杀神白起呀!即便是一个游魂,也不是谁都能惹得起的。”
  洛尘仍感觉脑袋有点儿麻木,缓了好一会儿才想到关键问题,急忙问道:“难道我执行如此逆天的任务,就没有一丁点儿的底牌吗?”
  “还是有的。”云雀的声音变得庄重无比,轻轻闪了闪翅膀,忽然有三道白光从羽毛中飞出,直接钻入洛尘的眉心,“为了不引起注意,天尊只授术而不授法,这三项道术就是你的所有依仗,不过练不练得成,还要看天意。”
  洛尘脑袋忽然一阵眩晕,不得不支撑柱额头才能坐稳,口中不由自主地喃喃道:“识魅通幽、拘灵遣将、敕令封神……”
  三个法术十二个字,顷刻间化作丝丝道韵,融入到洛尘的脑海之中。令他一时间觉得自己心中多了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可又是是而非,不得要领。
  想要开口询问,抬起头,却根本不见了那只云雀的身影,一切恍然若梦。
  只余下,青灯、书卷、长剑在侧,寂静无声。
  洛尘睁着眼睛躺在床上,许久,才沉沉睡去。
  第二天一早,鸡鸣五更,小院中就出现了一个舞剑的身影。
  剑势略显笨拙,缺少灵动,但每一招都缓慢而认真。
  不多时,老于头也打开房门走了出来,见状奇道:“你这个读书人,清早起来不念诗书,怎么耍起剑来了?真是稀奇稀奇。”
  “三尺龙泉万卷书,上天生我意何如?
  不能报国平天下,枉为男儿大丈夫!”
  洛尘收式持剑而立,一首诗念罢忽觉念头通达,神清气爽,当下笑道:“于老爷子早!”
  “早!小先生诗念得不错,可惜俺老汉不懂得啥意思。”老于头拿起扁担勾上两只木桶,口中嘟囔着摇头晃脑出门而出,到了门口还嘱咐了一句,“小先生,待会儿俺那孙儿醒了,告诉他俺去井口打水去了。”
  “好的!”
  洛尘答应了一声,继续在院子里琢磨剑法。
  老于头虽然年过花甲,可身子骨还算硬朗,挑着两只木桶不一会儿就到了井口。
  清早正是用水的时候,古井四周已经排了不少的人,大姑娘小媳妇、男男女女,凑在一起好不热闹。
  许多人见了老于头都当先打起了招呼。
  可老人家嘴里念着那两句诗,越念感觉越有味道,当下也没有回应。
  “我说老于头,你嘴里嘟嘟囔囔的说啥呢?”
  “念诗呢!你不懂!”
  老于头放下扁担,脸上露出一副高深莫测的笑意。
  “啥?你个老东西还会作诗?”
  “俺自然不会作诗。”老于头捋着山羊胡,一脸得意,“不过昨天有一位读书识字的先生借宿在俺家里,那可了不得!跟你们说,不但会作诗,还会耍剑哩!”
  “你可吹牛吧!作的啥诗,念出来给俺们听听。”
  “咳咳,听好了!”老于头清了一下嗓子,派头摆的十足,提着调门,伸出一只手划拉着念道:“三尺龙泉万卷书,上天生我意何如?不能报国平天下,枉为男儿大丈夫!妙呀!真妙!”
  众人仰着脸琢磨了半天,有人用手指捣了捣边上的人,问道:“这,啥意思?”
  “报国平天下呗!这么直白的话都不懂?”
  “就这?闲的啊?”
  “别说,听起来挺有劲儿的!”
  众人七嘴八舌议论了一会儿,忽听一位丫鬟模样的女子挑起扁担说道:“诗虽然写得直白,但是难得的是那股子精气神儿,透着逼人的英气。老于头,看来你家来了个了不得的先生呢!”
  见那女子走远了,有人奇道:“这丫鬟是哪家的?也识的字?”
  “丫鬟咋了?丫鬟吃你家大米了?那可是朱夫子的女儿!”
  “私塾教书的那位朱夫子?他的闺女怎么给人做丫鬟去了?”
  “阮家小姐体弱多病,平日里不得出门。说是丫鬟,其实就是阮小姐找的说话的姐妹,你们懂个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