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永历十五年 / 孙可望的遗产

孙可望的遗产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周末多更一些)
  行宫位于昆明城西北部五华山下,最早是黔国公藩邸,永历入滇后,改建为永历行宫,之后吴三桂占为王府,现在终于又回到大明手中,经过永历朝和吴三桂两次扩建,虽不及南北两京,却也占地数平方公里,出于安全考虑,皇家一律不用吴府旧人,反正皇室目前就一家三口,便仍由之前随驾从人伺候。
  宫中本来就有演武场及马场等,三千余天子亲军便俱在宫中操练,宿卫禁宫。
  云南本是老少边穷之地,西军入滇之后,在孙可望治理之下,达到了民享饶乐。孙可望接手云南之前,云南经济已经事实破产,一石粮食达到三十两之多,百姓饥馑病疫,死者八九。他接手以后,清理田册,没收大量勋臣及寺院等私有土地,推行营田制,招抚百姓回家务业,从他省转移流民,不足者借给牛种,又在全省范围兴修水利,使得全省耕地面积暴增数倍,达五万倾,几年时间把粮食价格下降到一石七钱。连清廷官员都不得不承认:滇中人民乐业,云南百姓恬熙,若不知有交兵者。
  清军入滇之初,是以天下之正赋而奉一隅之云南。孙可望仅靠云南一地,常年保持二十万大军,史载:一年土产财富,足供养兵之需,民富庶兵精强。
  然而孙可望这么搞自然得罪了士绅地主阶级,也为他后来叛乱时成为孤家寡人埋下伏笔,因为永历朝官员上至内阁下至胥吏,基本都是滇人。
  孙败亡之后,李定国基本废弃孙可望的政策,全面向永历朝阁臣官员妥协,废除营田制,采用早被时代抛弃的卫所世袭制,甚至有些地区恢复了领主农奴制。两年不到,米价就涨到十二两一石,生产关系遭到严重破坏,也为败亡埋下伏笔。
  当朱慈煊看到李定国准备将三万倾无主土地恢复卫所之制,并分封有功的奏折时。朱慈煊毫不犹豫地驳回了。
  这次罕见的驳回让李定国很震惊,因为这本来在他看来不是什么大事,他只是按例行事而已。于是他决定亲自进宫面圣。
  之前朱慈煊从来不敢想土地改革,是因为他明白这种时候改革,无异于政治自杀。现在他才知道,居然有这么多无主之地,既然现成土地有了,永历朝臣又基本死在缅甸,这时候顺势恢复孙可望的土地方案是水到渠成,阻力最小的时候。
  卫所制下,军户完全沦为军官佃农,毫无生产积极性不说,时日一久,甚至影响战斗意志。朱慈煊觉得李定国应该明白这里面的道理,但不知是他因孙可望的原因意气用事还是因循守旧,他选择了最坏的方案。这也让朱慈煊感觉到,李定国勇武有余,但是在民政处理上难堪大任,尴尬的是,手头没有合适的足够威望的内政人才。
  经过朱慈煊一番剖白,李定国也是一点就通,毕竟孙可望主政时期云南财政状况有目共睹,对于陛下所说卫所制的后果,他虽然觉得不至于这么严重,但是也明白一旦分下去,再收回来肯定更难了。最后议定,有爵者赏土地十顷至百顷不等,封王者千顷,其余约两万顷皆划为皇庄。这些地之前要么被吴三桂自占,要么分封各将,现在划为皇庄名正言顺。
  昌武元年正月十五,军民过完元宵。云南各府贴出安民告示,无地少地百姓可租种皇庄田地,租子为所产三成,七成全归自己,并且不需另外缴税。官仓中的粮食已不足大军半年之供,粮食生产迫在眉睫。
  这一举措获得了云南百姓的极大拥护,佃种皇庄的热情极高。唯一抵制的是云南残存的地主豪绅,因为经过清军兵乱,目前的云南人丁不兴,大量田地荒废,一旦农民都去租种皇庄田地,势必无人租佃地主土地,事实上倒逼地主减租。幸好此时云南的地主经过孙可望和清军两轮打击,暂时影响力有所减弱。这个决策又让军方让了利,目前来看也不损害土司的利益。百姓种不完的土地则安排军队耕种,并且也按照相同比例同士兵分成,并且承诺将会以市价向士兵收购多余的粮食。。
  所有水利设施都是现成的,元宵一过,云南军民便进入如火如荼的劳动大潮中。只是在他看不到的地方,蕴含着巨大的危机。
  同时进行的另外两件大事,一是李定国着手部署北伐,二是朱慈煊苦于人才匮乏,准备借登基之机,加开恩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