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大汉攻略 / 第92章 闲谈国事

第92章 闲谈国事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计划已定,具体的安排全部交给了朱安世,李光明只需坐等好消息。
  四月十九,是李光明在家教导朱七七的日子,李寻燕则前往北宫陪读刘髆。
  经过大半年的学习,朱七七已经认识了不少字,写字也有模有样,既有女子的清秀,也透出几分风骨,柔而不媚。
  刚刚学习了不到一个时辰,东方朔和东方娴到访,还带来了一大筐自家的樱桃,红得就像女儿家的脸。
  “娴妹妹,你没来的这些日子,光明哥哥可是天天念叨你。”朱七七嘴里吃着樱桃,却不忘调侃东方娴。
  “我才不信呢,他要是真念叨我,也不会快一个月了,都不去看我。”
  “嘿嘿,如此说来,娴妹妹今天是想光明哥哥了?”
  “不,我是想七七姐姐了。”东方娴早就习惯了朱七七的调侃,应付起来轻松自如。
  “走,我们荡秋千去,听光明哥哥说话太无趣了。”调侃完了之后,朱七七拉起东方娴的手跑到后院。
  一旁的李光明苦笑无语,这几个小姑娘真是一个比一个鬼精灵。
  “光明,去把你王伯父请来,我今天要和他杀几盘。”东方朔如同在自己家一般,吩咐李光明道。
  “周宁,你去跑一趟,看看王兄在不在,一起叫过来,中午定要开怀畅饮一杯。”李光明又支使起了周宁。
  不一会儿,王遂和王贺父子到来,王遂和东方朔摆下棋盘,李光明则和王贺在书房交流起了读书心得。
  “王兄,你们太学里,真的只教授《五经》吗?难道闲暇之余都不聊别的?”李光明问道。
  “研习《五经》是皇上亲自规定的,那些博士们奉为圭臬,从不敢有违。”
  “听说王伯父对道家颇有研究,王兄应该也有所涉猎吧?”
  “当然,我闲暇时一直跟随父亲学习。”
  “王兄以为,是儒家治国好,还是道家治国好呢?”
  王贺笑了:“李公子对治国之事很感兴趣吗?”
  “身为国之一员,岂能不关心?”
  王贺点点头:“其实呢,所谓的好不好,要看对谁而言。依愚兄来看,儒家对朝廷更有利,道家更受百姓欢迎。”
  “愿闻其详。”
  “儒家讲究秩序、服从和统一,可以最大限度的凝聚国力,对于皇上来说,自然是乐于看到的。而道家呢,讲究自然、无为和自治,老百姓的压力更小,活得也更为自在。”
  “由此看来,皇上喜欢儒家乃是理所当然之事。”
  “皇上虽然喜欢儒家,但并非只用儒家。比如法家,皇上常以严刑峻法来维护儒家的秩序,外法内儒。”
  “那道家呢?王兄觉得皇上对道家的态度如何呢?”
  王贺苦笑道:“李公子,你太抬举我了。我要是能将皇上的心思看透,那就不是一个博士弟子了。不过,我大汉从高皇帝到景皇帝都信奉道家无为而治,皇上不可能一点都不受影响。”
  “王兄言之有理。你们太学里闲暇之时也会讨论这些吗?”
  “没有,太学里的博士和弟子若能有你一半的自省和反思,我也不至于在里面觉得憋闷。”王贺苦笑道。
  “王兄觉得憋闷吗?”
  “当然,每天只能研读那五本书,你会觉得有趣吗?”
  “哈哈,是我早就厌倦了。”李光明笑道。
  “其实,我之所以去太学,根本不是为了求学,还是想求一个出身。李公子就不同了,过几年可以自请名师,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完全不用担心前途。”
  “话虽如此,但终究还是要靠自己。”
  “李公子眼下就有如此见识,日后前途不可限量。
  聊了一会儿后,李光明建议道:“今日难得休息,我给王兄弹奏一曲吧。”
  “好,我正有此意。”王贺欣然同意。
  说话间,李光明已在书房摆下了那张长卿琴,略加思索,弹奏了一曲《华胥引》。
  这是一支宣扬道家“无为而治”的曲子,王贺吃得如痴如醉,最后叹息道:“国之大治,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吧。”
  午膳时,李光明命仆人在正厅摆下了宴席,让东方朔坐在了西方主位,自己恭陪末座,殷勤斟酒。
  酒过三巡,众人不知不觉将话题引到了国家大事上。李光明主动道:“最近,满朝都在建议罢除远征大宛,东方先生和王伯父怎么看呢?”
  王遂和王贺一愣,贰师将军不是你父亲吗?在你面前怎么好畅所欲言呢?东方朔了解他的脾气,淡淡一笑,反问道:“李公子怎么看呢?”
  “我当然是希望早日罢除远征大宛啊。”李光明不假思索道。
  “为什么?”王贺感觉很意外,问道。
  “因为我盼着父亲能早日归来。”李光明笑道。
  王贺愣了一下,哈哈大笑:“李公子真会开玩笑。”
  “可惜啊,不能如李公子所愿了。”东方朔叹了口气。
  “东方先生,您这话什么意思呢?”王遂好奇道。
  “虽然朝野汹汹,很多人反对继续对大宛用兵,皇上却丝毫没有撤兵的意思,还罢免了邓光。要不了多久,朝廷就有大动作了。”
  邓光是未央宫卫尉,一名军中宿将,多次上书反对用兵大宛,认为得不偿失。汉武帝将其罢免,清晰的向朝野宣示了用兵的决心。
  “唉,皇上太一意孤行了。”王遂叹息道。
  “敢问东方先生,皇上有什么大动作呢?”王贺问道。东方朔的儿子东方达是一个谒者,消息比较灵通。
  “皇上不仅不会罢除远征大宛的兵力,还会对匈奴采取行动。”
  王贺倒抽一口凉气:“难道皇上想要两处用兵?我们大汉能同时远征匈奴和大宛吗?太不可思议了。”
  “不,只对大宛用兵,对匈奴会采取屯戍筑城、步步为营的策略。过几天,光禄勋徐自为将和游击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一起,率领兵卒、民夫从五原出塞,一直向西北筑城列障,直抵浚稽山下。接着,皇上会征发六万骑兵和十几万步兵远征大宛。”
  “匈奴是我大汉心腹大患,屯戍当为长久之计。但我不明白的是,大宛远在数千里之外,皇上为何一直念念不忘呢?”王遂问道。
  “因为皇上咽不下那口气。”
  王遂叹了口气,慨然道:“仅仅是为了出一口气,如此劳师远征,真的值得吗?”
  “皇上心里,没有值不值得,只有愿不愿意。”东方朔幽幽道。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