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大唐守夜人 / 十四章 人生又多少日月

十四章 人生又多少日月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贞观三年,李奇算是第一次正式上班。
  李世民给他授了一个正五品下的朝议大夫的散宫,正好够得上参加朝会的品级。
  风儿不仅甚是喧嚣,还特别的冷。你见过凌晨五点的长安吗?
  我见过。
  官员早朝,需五更前到达宫外,等待宫门开启并进入太极宫。
  因为天气寒冷,地面湿滑,李世民还特地调晚了朝会开始的时间,但对李奇来说,还是太早了。
  走过朱雀门,就是约四十六七丈宽的朱雀大街,一直往前,穿过玄武门后,到达现在的朝会地点,太极宫。
  宫门开启,众官员由朱雀门经玄武门进入太极宫,李奇也在其中,不过被程咬金和尉迟恭夹在中间。
  到达太极宫前朝堂以后,大臣们行班立序,简单来说就是排队,按官职品级,官职大品级高排前面,相应地,像李奇这种刚好可以参加朝会的,自然往后挪。
  但李奇发现事情并不简单,他的位置不对。
  李奇自然排在武将一队,他也自觉地往后走,但走着走着,前面就几个自己认识的人了,程咬金、尉迟恭就在他前面,正想着换位置,李世民出来了。
  众人朝拜完毕,接下来就是议政了,武将一列没什么人出来奏事,倒是文官处十分热闹,你方唱罢我登场,争论也是很激烈,各种引经据典,面红耳赤。
  李奇觉得,若是这班武将,估计已经打上了。能在这里上朝的武将,不说学识渊博,至少知文识礼。
  武将对文官们的争论一般不感兴趣,李奇倒挺感兴趣的,但他听不太懂。
  后面李世民提到了要扩军练兵备战时,这班武将声音便大了起来,争论到激烈处,还有人偶尔爆出几句“淦”之类的粗鄙之语,引来文官们的一阵鄙视,还好还好,没有真的“淦”起来。
  而这其中犹以尉迟恭战斗力最高,猛男声在领兵打仗时李奇是领教过的,但在比较封闭的殿中听此人说话就又是另一种感觉了,耳朵与脑袋一起嗡嗡作响,个别文官已经开始塞耳朵了……
  早朝的时间一般在六点半至八点半举行,之后便会到各自岗位办公,处理完相关公务,下午三点多下朝。
  李世民倒没找李奇问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早朝后,其他人有自己的事要做,李奇向程咬金等几个熟人告别后,打算回家先睡一觉。
  朝会的规矩他都打听清楚了,隔两天一次,还好不是天天九九六,不然谁顶得住?
  李奇在要出宫门时,一个熟悉的声音叫住了他。
  “奇哥哥。”
  “高阳?”李奇有些不确定。
  他转过头来,的确是好几天没见的高阳。
  李奇看着发丝微乱的高阳,小巧的耳朵与小脸一样红了,心里不由又温暖又心疼。
  他在马上,伸出手来示意高阳抓住,“你呀你,那么着急干嘛?现在没有人看着,我带你骑马。”
  高阳伸出被冻得发白的手,李奇一把拉住,轻松加愉快地便把小萝莉拉到了自己的马上,打马出宫门,便回王府。
  为什么这几天高阳没来王府,李奇也没问,估计是身体不爽,女孩子体寒,冬天受点冻,就受不了了。
  要不要弄个唐朝版的暖宝宝?
  大黑马上高阳的背紧贴着李奇的胸膛,整个身体被后面人的手臂环抱着。
  有些心疼的李奇还用手掌覆盖住了高阳的小手。
  骑着马慢悠悠地往王府行去。
  到了王府,李奇习惯性地直接把小高阳从马上抱下来,又让小公主闹了个红脸。
  习惯了这么久,还是不习惯。
  拉着高阳一进门,第一个迎上来的便是罗兰了,“小嫂子,你终于来了!”
  这丫头有点过分热情,因为已经三四天没见了。
  胡氏听到动静,也从里屋出来,见高阳来了,急忙上来,问怎么好多天不来玩,是不是生病了,高阳只说身体不太舒服,胡氏转头就唠叨起李奇来。
  李奇只能翻个白眼表示自己的无奈,惹得罗兰大笑,然后遭到胡氏一顿说教,才忍住笑。
  弟弟罗成也正好放学归来。
  见到兄长和母亲,罗成过来打了声招呼,然后自顾自地回房。
  罗成越来越有倾向于自闭的趋势,面瘫也不知道是向谁学的,对谁都是冷脸。
  李奇除了无奈摇头,也没啥办法。
  不过这样也好,这样才是记忆中的罗成。
  因为边境和平,老爹李艺已经打算这几天启程回长安,信中有想要退休的心思了。
  李奇很赞同老爹的想法,如果以现代人的年龄代入,李艺也到了该退休的年纪,泾州可不是一个适合休养身体的地方。
  而且李奇也不希望老爹参加后面的北征突厥之战,如果他还在任上,那当今陛下必然要让他参战,一个资历、能力、威望、战绩在唐朝都排前面的将军,不用就是不想赢。
  最差也是一道行军总管。
  但老将军已经受不住戎马颠簸了,只是心底有些固执,不是话语可以打消的。
  李奇在打完梁师都后就劝过老爹,但失败了。
  很多东西难以割舍,所以接到信后,除了赞同,李奇还觉得惊讶,在这样的时代,放弃兵权就像放下武器。
  宫中的那位应该也收到了辞职信,李奇猜老爹信中只有一句话:老子不干了!
  当然那只是瞎猜。
  不过陛下应该完全放心了,接下来就是一大堆的赏赐了,在官职上老爹已经是顶点那一批,除了赏赐,也没有别的办法来显现李二陛下的体恤之心了。
  贞观三年三月,燕王李艺在泾州任上请求辞官回长安,上书三次陛下才准,燕王李艺乃回长安,陛下领文武百官,出长安十里而迎。
  当天正午,李艺领着百骑回到长安。
  李艺看上去虽然仍旧精神抖擞,但仍然显出了老态,下马没有以前那么稳健了。
  李世民赐了很多东西,在宫中设了洗尘宴,五品以上文武官都参加了,还赐了一把金锏,传说中的上打昏君下打逆臣那种,见到李二不用行君臣礼,文武百官无论何品何职,过燕王府都要下马,否则视为不敬,可以说是荣宠之至,李二对他自家人都没这样。
  至于封爵这些,李奇连听都没听,主要是官名爵名称呼又长又拗口,这并不妨碍他听清楚圣旨最后那一句话:可不来朝参。
  李奇实名羡慕。
  老爹倒是十分坦然地接受了这一切,后面的生活,便是每日去大街上闲游,或是去看望老部下,日子过得比李奇还快活。
  李艺的眼中还是会时不时地冒出些失落。
  不过也只是暂时的,回到府后,他依然是一个将军,手底下还有一个兵,李艺把自己的未竟抱负加给了弟弟罗成。。
  再活个七八年,说不定罗氏就是一门皆王侯了。
  李奇觉得希望很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