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千瞳 / 第四章 王哙

第四章 王哙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老李本就是时日无多的病秧子,估计身体也撑不了个一年半载,现在被这道士一吓,提前上了路,家属不乐意了,就把责任怪到了医院的头上,又开始在医院闹,最后还是老夏出面赔了几万块钱才了事。
  而可气的是,这道士知道自己闯了祸,第二天连声招呼都没打就自己跑了,跑的时候还差三千块药费没交,我作为责任医师难逃其咎,只能自掏腰包补齐了这三千块钱。
  “冤家路窄啊,没想到这老鸟竟然又让我碰上了!”
  我自己喃喃道。
  一旁的大驴就问:
  “那按你的意思,这老杂毛表面上是个道士,其实是个盗墓贼?”
  我说:
  “很有可能,一些厉害的道士一般都精通风水,寻龙点穴的手段也是出神入化,依我看,这道士晚上出现在这,必是此地之下有一古墓!”
  大驴眼神一眯,悄悄的说:
  “那咱们给他截了胡?”
  我说:
  “不急,这老鸟还不知道进行到了哪一步,咱们贸然出去只会坏事,先不要动,静观其变。”
  就这样,我和大驴在树丛中猫伏了近一个小时,九月山中的蚊蚁毒虫多,我身上不知被咬了多少口,感觉浑身都刺痒刺痒的。
  而就在我快受不了的时候,只听前方一身闷响,那道士身旁就冒起了烟,随后那道士身影一闪,便消失在了黑暗中。
  四周顿时变得一片漆黑,落针可闻,我心想这杂毛道士不会是发现我俩故意的引我俩出去把,就拉着大驴又在原地呆了一会,见也没有任何风吹草动,便壮着胆子打开手机,借着光亮上前查看。
  那道士所在的地方已经没了人影,留下的只有一些杂乱的土铲及工具,一旁有个约莫半米宽的地洞,洞中还冒着青烟。
  “这就是盗洞?”
  大驴问我,我说:
  “看来那老鸟还真是一个盗墓贼,他先挖一盗洞,再用土炸药炸开墓顶,但是盗墓贼不都是一个团伙好几个人么?这独来独往的盗墓贼我还真没听说过,也罢,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今天这老鸟算是要栽在你我手中了。”
  大驴说:
  “那我们就在这等那老鸟,来个瓮中捉鳖!”
  大驴的意思是等那老道拿了宝贝,我俩再趁其不备,一举拿下,但是或许我还酒意未消,胆子也壮,竟想下到墓中一看究竟,便怂恿他说:
  “那道士只有一个人,而且刚大病初愈,身子虚的厉害,对我俩也构不成什么威胁,我们下去见识见识古墓中到底是什么样子,再把这老鸟痛揍一顿,要回我那三千块钱,也不枉白走这一遭。
  我研究玄学多年,看了不少有关于风水的书籍,虽然没怎么看懂,但内心却对真实的古墓十分好奇,当下自然说什么不能错过这次机会。
  大驴受不了我的刺激,只得点头答应,说着我便用手机向洞内照了照,发现底部不是很深,大约有两米多,盗洞垂直向下有条绳子拴在一旁的树干上,我拽了拽感觉很结实,就撕下一块衣物捂住口鼻,向大驴使了个眼色,就探着身子率先下入了盗洞。
  盗洞很窄,直径只有三十公分出头,我双手死抓着绳子,以免发出声音,又缓慢的向下滑了一会,脚就终于踩到了地面上。
  顿时周围一股难以形容的腐臭味以及火药混合的味道涌入我的鼻子中,我捂了捂鼻子,适应了一会,感觉气味对神经的冲击感少了许多,便举起手机抬头打量四周。
  我的四周是一片用石头铸成的简易空间,大约有七八个平方,底部是平整的泥土,周围并没有什么随葬品,向前看去,我的对面则是一个约一米高的石梁,石梁中间有一低矮的墓门,像是用木材制成,底面涂着黑漆,黑漆之上则是用红漆刷成的彩绘,整扇墓门显得古朴又神秘,墓门已经被打开,想必那道士已经钻了进去。
  在严格意义上说,我现在还没有进入古墓之中,古墓一般都是参照墓主生前的住所布局,一般分为主室、后室、和两间耳室,但总体规模不会很大,陪葬品也不会很多,这也是一般的贵族官吏的所能享受的待遇。
  但若是一些有势力地位大贵族大官吏或者是皇室成员,则修建的墓就要庞大的多,在某种意义上叫做地宫也不为过。
  地宫大都在唐朝后期出现,其布局从外到里,一般是有一个豪华的墓门,在历史的某些时期也用千斤闸代替,主要室用来防盗,墓门后则是墓道,墓道连接着“明殿”,也可以说叫“冥殿”,是按照墓主生前家中的大堂来布置的,也就是客厅,再向里是为“寝殿”,就是摆放棺椁的地方,也就是卧室,最后一间就是“配殿”,是用来存放陪葬品的地方,就相当于保险柜。
  我暗自吃惊,看来这座古墓的规模绝不是一般的小型陵墓,想必墓主在当时有着不低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我本想等大驴下来之后直接杀进墓道,进入明殿,抓了那鸟道,但是石梁的上方,一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举起手机凑过去瞧了瞧,发现这是一片用行楷写出的墓志铭,都是文言文,但并不难看懂,此时大驴也下来了,见我看墓志铭看的有些入迷,便也凑上脑袋上来瞧个究竟。
  “镇殿将军王莫语墓志铭...”
  “将军墓!”
  我不由得惊叹,开始仔细看起了墓志铭,大体意思是墓主名为王哙,字莫语,富平人,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北部一带。
  话说这王哙自幼父母双王,孤苦伶仃,又恰逢生在乱世,军政动荡,民不聊生,各地官吏纷纷敛财避祸,在被官兵抢走最后一把口粮之后,一向老实的王哙也终于爆发了。
  话说这王哙生的八尺有余,肩宽体壮,在收拾掉几个走卒之后,王哙又手刃了几个官老爷,一时间名声大噪,追随的左右的人也越来越多,渐渐的有了自己的势力,又一路向西杀到中原,参加了历史上著名的“荥阳大战”,之后投奔于闯王李自成帐下,由于骁勇善战,王哙屡立奇功,被闯王封为“镇殿将军”。
  1644年,李自成兵败,退缩至陕西河南一带,期间王哙病重,无法继续跟随李自成征战,便告病还乡,回到了富平,之后的日子更是穷困潦倒,饥寒交迫,终于在一个雪天晕倒在城门楼下。
  几个昔日的好友以为王哙一命呜呼,见其可怜,又没有后人处理后事,便用几个破草席将其卷吧卷吧找地埋了。
  但是此时的王哙却只是由于饥饿昏了过去,醒后见自己已经入了土,浑身动弹不得,心中绝望,打算一死了之,但就在此时,被深埋土中的王哙只觉眼中发烫,身上却生出一股巨力,竟破土而出。
  更奇异的事情发生在之后,王哙发现自己的双眼竟有了“隔物辨人”的本事,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有了透视眼,并且还有一些玄妙的功能,墓志铭上并没有细说,之后王哙凭借这一双眼睛给人寻宝辩物,也积累了下不菲的家当。
  但是这一能力却被当时的别有用心之徒所知晓,打算绑架王哙为其做事,王哙不肯,便一路逃出陕西,游历到龙岗一带,自此隐居下来,当地人又称他为“明眸居士”。
  我心想这古人吹牛的能力可真不是盖的,一个墓志铭上就有这么一段生动的故事,但是从墓葬的规模上来看,这王哙也是有些家底的人,不然这墓葬不可能修的这么如此规模,但其奇怪的是,王哙这名字久久在我脑中回荡个不停,我有些纳闷,就念叨一声。
  “王哙?”
  我脑中感觉一阵奇怪,总感觉这名字有一些熟悉,我就问大驴:
  “我怎么听着这名有些熟悉,但是我想不起来,你认识这人不?”
  大驴说:
  “我他娘的能认识几百年前的人?你脑子傻了?”
  我有些头大,但王哙这两个字一直在我脑海中久久不散,我脑海中对这个名字非常有印象,而且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在这时却突然想不起来,那到底是谁呢?是谁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