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颤栗洞穴之问道青城山 / 第九章:九仙洞传奇

第九章:九仙洞传奇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洞不在深,有仙则名。
  相传在清末民初,军阀混战,又多自然灾害,饥荒四起,民不聊生。
  青城山下,一户魏姓农家,早已揭不开锅,家中却生有三个孩,两个大的是女儿,一个小的是个儿子。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魏氏夫妇特别偏爱幼子。可惜兵荒马乱,孩子都吃不饱饭,长期体弱多病。两个女儿稍大,已经可以生活自理。而老三刚满四岁,长得皮包骨头,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魏父非常着急,常行走山中小溪,捉些青蛙,小鱼回来给小儿吃。后又尝试打猎,但家家户户都在打猎,竞争激烈,因此少有收获。小儿子身体日渐衰败,每遇天气变化,必然多病多灾,为父的自然心急如焚。
  一日,烈日当空,魏家无事皆在家中避暑。忽闻一阵敲门声,魏父开门见是一个讨水喝的道士。
  魏父没有犹疑,转身回厨房准备从水缸里舀水给道士,奈何水缸无水,是因天热没有出门挑水,厨房仅剩一碗米汤,心想也是行善积德,于是将米汤端给了道士。
  道士也不客气,仿佛是口渴极了,一饮而尽。然后说道:时值乱世,饿殍遍布,今斋主宽厚仁慈,赠我米汤,胜比天上琼浆玉液,地上甘露醴泉。贫道万分感激。
  说完还碗。
  魏父心事重重,这才认真端详起眼前这位道士。一看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凡在山间土路走过,鞋裤必沾染尘土。而眼前这位道士一身衣服皆是干净整洁,像是裁缝刚做出来的一样,布鞋也是极新。往来村子的僧人、道士并不少见,却从未见过这般颇有仙风道骨的。
  魏父惊讶之际,道士说道:为报斋主仁厚之德,贫道且为你算上一卦。
  魏父连忙点头称谢。那时的劳动人民多是迷信僧人、道士,自然对道士言听计从。
  道士闭目,伸手掐指一算,半晌方睁开眼睛。
  道士摇头道:乾坤混乱,令郎危矣。
  魏父大惊,求道:还请道长相救啊。
  道士问:斋主近期可于西北山中杀生否?
  魏父想了想,道:前日进山打猎,山中奔走大半天也毫无收获,眼看天色已晚,准备下山,忽见一直大白鸟飞来栖息于松枝头。于是一箭射之。回家煮给小儿吃,怎奈犬子反而不见起色。
  道士也吃了一惊,道:此乃天数也。前日白云观的方丈凌霄真人化鹤西去,不想毁于斋主之手。那方丈必要向令郎索命,以报杀身之恨。此乃天命劫数,贫道也无能为力。
  魏父当即吓瘫在地。本想给儿子改善生活,没想却害了他。
  道士转身就走,不久又返回。
  道士道:贫道一法,可化令郎之劫数。
  魏父赶紧问:请道长不吝赐教,只要能救小儿,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道士道:需得令郎出家为僧,日日吃斋诵经,佛祖保佑。可速送令郎到一有石之寺庙出嫁。十年后方可下山。若令郎熬得十年,劫数自解,亦可保其后代兴旺发达。往后切不可杀生害命,需多多行善积德。今贫道不慎泄露天机,恐遭天谴,此地不宜久留,就此告辞。
  得到高人指点,魏父喜出望外。可是要找一个有石的寺庙,魏父一时不得其解。于是提了几只红薯去附近村中一户落魄秀才家中请教。
  那时正直饥荒,三个红薯算是大礼了。
  秀才思忖了一会儿,道:此去东北方向十里地,有一小庙名曰灵岩寺也。岩即石也。
  魏父听了非常高兴,千恩万谢,赶紧回家背了幼子上了灵岩寺。
  灵岩寺乃是建在半山的一座寺庙。寺庙虽小却五脏俱全:山门、佛殿、法堂、僧堂、厨库、浴室、西净等紧紧挨着,应有尽有。寺中有一老和尚为方丈,其余八人年龄各不相同,十一二岁,皆是未成年。这八个和尚皆是老和尚救回来的孤儿。
  魏父背着幼子来到灵岩寺山门,却见老方丈已经等在此处。
  魏父跪下求方丈收容。
  方丈道:施主请起。不必多礼。昨夜神人已托梦于我,道今日必有七星童子降临山门。我自当好好待他。
  果然,魏家幼子入了佛门身体很快就好了起来。等身体一好,方丈即给他行了剃度之礼。并赐法名:布灯。虽然寺中一日两餐皆是清汤寡水,但也胜过乱世饥荒,加之方丈悉心教习汉字经文,布灯也学到很多知识。此后,家中人每月必上山一次,拿些食物捐给寺庙。魏家自此也平安无事。
  一晃十年期到,布灯已长成翩翩少年。
  一日家中大姐心急火燎的跑到灵岩寺告知布灯:家父病危,速回。
  布灯以实相告正在打坐参禅的方丈。
  方丈良久方才抬起双眼。道:此次下山,你可就此还俗,不必再回。今后还需多行善举,普渡众生。阿弥陀佛。
  布灯跪倒大哭道:师傅,弟子并不想还俗,只是家父病危,不得不下山。待家父转好,弟子立即回来永伴师傅左右。
  方丈摇摇头却连声称好,又云:从今往后切勿过度悲伤。
  布灯回到家中,魏父已昏迷不醒。家人于其耳边说儿子回来了。魏父忽然睁开双眼坐了起来,脸色红润,目光有神。家人始知这是回光返照。
  魏父见到儿子,高兴不已。对家人说道:今日我大限已到,但你们不必悲伤。从今往后,我魏家必将人丁兴旺也。
  说完大笑起来,笑完自行躺下,寿终正寝,死时脸上仍旧是一副满意的笑容。
  布灯记得师傅的话,不可悲伤。于是连续七日念了地藏经、金刚经、阿弥陀经、光明经,超度了亡父。半月之后,魏父后事已全部料理妥当。布灯便启程返回寺庙。
  布灯走到灵岩寺山下时,一个砍柴的老农拦住了他。说道:小和尚,出大事了。灵岩寺被山神爷埋了,你的师傅师兄都没能幸免。我们村里人念在菩萨的好,把他们全部埋了。
  老农说完,不住叹息起来。
  布灯完全不信,道:施主不可妄语。我灵岩寺乃菩萨栖息之地,怎有山神埋佛门一说。
  说完,快步上了山。却见寺庙果然被山上塌方给埋了,不禁悲伤的苦痛起来。此时,却听有人唤道:布灯师弟,你总算回来了。
  布灯一看,原来是大师兄在叫他,几位师兄也都在一旁站着,只是衣服上满是泥土,想必是去掩埋之处刨取必用之物造成的。想及此,布灯不由破涕为笑。忙问:师傅可还好?
  大师兄道:师傅很好,正在洞中等你呢。
  于是众僧领布灯步行百米后果然见到一个洞穴,师傅正在里面打坐。见布灯到来,笑着说:我们等你多日了。家中一切可好?
  方丈问了布灯家中的一些事情和布灯的所为,听完回答很是满意。
  不知过了多久,方丈对布灯说道:你去山下讨些小米。我与你师兄忙于挖土取物,已经多日粒米未进了。
  方丈送布灯出了洞,众师兄则整齐的排成一行目送他。
  布灯道:我速去讨米。师傅师兄勿虑。
  说完就快步下山。到了山下,见老农还在。
  布灯不由怒道:好个打诳语的老施主!我家师傅、师兄都还在呢。
  老农大惊,道:我怎么会骗你这个小和尚哦。你不信随我来看你师傅师兄的坟墓,就在那边。
  布灯岁老人走进了一处僻静的地方,果然看见九堆新坟。
  老人道:看见了吧。小和尚,你还是回家孝养父母吧。当和尚,又不能种地,吃什么啊。
  布灯并未动心,明明在山上看见师父师兄都还在,怎么老人这样说呢?布灯这才发现这个老人穿着和口音都有些异常,当时本地村民都比较穷困,人们穿的都是草鞋,赤脚务农也很常见,但这个老人却穿着一双不错布鞋,衣服也很讲究,更奇特的是他的口音,虽然极力模仿着四川本地方言,可是听着总觉别扭。又突然有发觉山上师傅师兄的言谈举止也有些不对劲,刚才是被悲愤急火攻心,忽略了这些异常。
  布灯于是假装听信了老人,说自己只好下山还俗。便朝着山外走去,可是走了很远,布灯隐约发现那个老人一直在盯着自己。
  布灯选了一条偏僻小路重新回到寺庙,发现附近空无一人,也未听见洞内有人声,于是悄悄进洞查看,发现洞内除了一座高大的泥佛,还摆放着五张草席,看来是有人在洞里睡觉。布灯不知师父师兄何处去了,只好在洞里等候。直到傍晚时分,布灯方才听见洞外有人声,但却不是师傅师兄的口音,听起来都是些外地人,他心里一惊,赶紧躲在佛像后面。却发现佛像背后破了一个大洞,正好可容自己钻进去。寺庙的菩萨大都是空心泥塑,一旦外壳破损,就露出里面的空洞了。恰好佛像有一个小孔,正好窥见洞内全貌。
  只见有五人进了洞,其中一个老人的吩咐其余人烧火做饭。布灯一听,这声音怎么很像山下老人啊。几人忙碌了一阵,又传来吃饭的声音。这时就听一个人说:老军师,这古墓机关重重,可惜那九个和尚,全死了也没靠近棺椁半步。
  另一个人说:军师,你怎么不把那小和尚也带来,让他去趟雷开路啊。
  老人道:小和尚太小,老夫于心不忍。凡事不可做绝,方才有后路啊。这古墓机关重重,就算来一百个人,也是枉死。我们还需以智取胜。明日你去山下买一头牛来,我们让牛身披草甲,定破此关!
  几个人七拉八扯的聊了很久,便开始睡觉。布灯听了几个人的谈话,也大概知道师父师兄的惨遭毒手了。但是自己又不能久待洞里,万一被人发现,势必被盗墓贼灭口。于是等几个人有了鼾声,才轻轻地钻出佛像,见洞口燃着一堆火,火光照耀下,见洞内睡着五人。布灯便蹑手蹑脚的出了洞,走出不远,却看见黑暗中出现大师兄的身影,大师兄浑身散发了荧光,照亮周围数米远。布灯正要喊师兄,却被大师兄止住。布灯随大师兄来到另一处山洞内,喜见师傅师兄都在,且都浑身散发着淡淡的荧光。
  布灯喜极而泣道:我还以为你们都死了呢。
  师傅道:我们的确都死了,但你不必过度悲伤,这一切都是天命,我们明日就要远赴西天极乐世界了。
  布灯大惊,道:师傅,这些贼人实在可恶,我要为你们报仇雪恨。
  师傅道:阿弥陀佛,出家人不可杀生,但这些恶徒,天理不容,不可不除。
  布灯道:师傅,要如何才能铲除这些贼人?以我一人之力,很难办到啊。
  师傅笑着把手上的一串佛珠递给布灯,说道:但将这串佛珠趁夜悄悄放入大汉的衣兜里即可。
  布灯接过佛珠,不过就是师傅手上很普通的珠子,如何就能铲除恶人呢?虽大惑不解,只得照办。听师傅催促,又问:师傅,你们去了西天极乐世界,往后我可怎么办呢?
  师傅道:你在佛门吃斋诵佛十年有余,可以下山还俗。若还有佛缘,自会引你再入佛门。
  说完,挥手示意布灯快去。
  布灯轻手轻脚回到洞里,借着火光果然发现有一人非常高大魁梧,于是将佛珠悄悄放进那人口袋里。布灯想看个究竟,于是又躲进佛像内。
  不久,那个被称为军师的老头起床窝尿,忽然看见高个子的口袋似有金光闪烁,不觉起了疑心。老头撒完尿回来,悄悄的把其余三人叫醒,四人都看见高个子口袋金光闪闪的东西,想是这人背着大家吃独食啊。老头对三人耳语了一阵,于是四人分别拿着绳子、刀子悄悄走向高个子,准备把他捆绑起来。
  谁知高个子早被悉悉索索的声音惊醒,眯着眼看见四人要谋害自己,于是手里也暗自操起了一把匕首,待到四人接近,高个子忽然出其不意挥出一刀,刺中一人,几个人瞬时扭打在一起,其间还响起了几声枪响。待一切都安静之后,布灯看见只有那个老头活着着,手里拿着抢来的佛珠不住的后悔道:我们真傻啊,就为了这么一串普通的佛珠自相残杀。
  布灯也看见刚才金光闪闪的佛珠已经恢复了原样,想必是师傅他们在帮助自己。
  见老头还独活着,布灯生一计,他模仿着师傅的声音和语调说道:尔等盗我坟墓,残害佛门弟子,此皆报应。若再犯我坟墓,定将要尔等断子绝孙。
  那老头忽然听见佛像说法,吓得赶紧跪倒,磕头如捣蒜,不住求饶:小人不敢,小人不敢,求神仙爷爷饶命,饶命……
  老头磕得一头是血,完罢,竟然狂笑起来,从此疯掉了。
  布灯走出山洞,见师傅师兄都在等他,然后领着他进了先前的洞,原来这洞内非常明亮,且一直向山内延伸。布灯跟着师傅师兄走,出了洞竟然是在山那边,原来这洞已经打通了,眼前已是阳光普照。
  师傅指着远处的山头说:布灯你看。
  布灯顺着师傅所指的方向看去,不由惊喜万分,原来山上出现一座新的寺庙,里面矗立着一尊巨大的佛像,金光四射,非常壮观。
  布灯还沉浸在喜悦中,忽听师傅说道:布灯,我们去了,你好自为之,以后多行善举。
  说完,师傅师兄伸开手臂,做了一个飞的姿势,像白鹤一样飞向了远处的寺庙。
  布灯忙喊道:师傅等等我。也学着样子伸开手臂跳了出去,却觉得自己身体非常沉,一下掉下悬崖。
  布灯惊醒,才知这是一个梦,既然师傅师兄得道升仙,自己也不必悲伤。而洞外天已经天光大亮,布灯赶紧下山报告了村民和官府。后来人们从盗洞内挖出了9具和尚尸体,村民感念这些和尚一心为民祈福,潜心修行,就集资扩建了九仙洞,并按照和尚的生前的样貌塑了9尊佛像,置于洞内。又重修了上山的道路,并在洞口上方刻下“九仙洞”三个大字,用金粉描得金光闪闪。口门口又树一石碑,简要记载了九仙的来历。
  说来也怪,这九仙洞一出,洞内就不时向外冒出白色烟雾,略有一丝暖意,秋冬尤甚,冒的白烟像是有人在洞里蒸馒头,引得善男信女纷纷前来朝拜。据说有求必应,非常灵验。
  布灯回到村子,家中只剩下老母一人,两位姐姐已经嫁人,偶尔回来一次给母亲拿些钱粮。布灯便留下与老母相伴。由于家境窘迫,常常吃了这顿没有下顿,布灯便去给村里有钱的地主家帮工放牛,农忙时又做些收割等杂事,勉强有碗吃,他也不吃完,能带回家的总是让母亲先吃。当时,地主家也不十分富有,每天管两顿饭也算仁义。地主知道布灯当过和尚,又见他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也是非常喜爱,便让布灯没事就给别人写写对联,增加点收入,家里的书都任由他取了看,农活也安排的少了。渐渐的,布灯的字画也算远近有名,前来求字画者也是络绎不绝,数年后家境渐渐好了。布灯十八岁时,地主便把自己的长孙女嫁给她。
  布灯婚后生有一子,母亲喜得孙儿,高兴不已,不久老母含笑去世,布灯料理完后事,心中也没了牵挂。某日竟然梦到师傅,见师傅已经是紫金袈裟于身,仙风道骨般模样。
  师傅道:乱世将至,你可多行善举,不必拘泥儿女情长。
  布灯问:师傅,我总是想念你们,不知何时才能再入佛门。
  师傅笑曰:只要心中有佛,不在寺庙也可处处修行。
  说完,布灯梦醒。经历了人间悲欢离合,布灯更一心为佛。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南京大屠杀之国仇家恨天下皆知,布灯便辞别家人,欲外出闯荡寻机报效国家。家人虽万般不舍,也只得依从。
  布灯先是来到成都,不久已是身无分文。忽见街上仿佛有人在施舍,很多人排队在领取食物。布灯也去排队。原来是军队在施舍。布灯领了一碗粥,一个小馒头,当兵的却不让走,要他领了进大院里去。原来这是民国川军在招兵买马。布灯说自己本是和尚,不能干杀生的事。
  一个军官模样的人就走过来,说:时值国难当头,年轻人当立志抵御倭寇,英勇杀敌。云云。
  军官说了一堆豪言壮语,周围的人也劝他,说进了这门,便是吃上军粮了。不听长官命令,是要军法从事的。
  布灯道:贫僧自幼遁入佛门十年,只学得些抄书诵经的小本领,却不懂杀生之技。只恐有心为之而力不足啊。
  军官听他说会写字,就叫人拿来登记造册的笔和纸,布灯写了几个名字,其字体俊秀优雅,甚是漂亮。军官大喜,于是推荐去给长官做了个机要秘书。这些军队原是军阀派系,后被收编为国军序列,布灯见其天天口中抗日,并无实无行动,于是辞了职务,欲往重庆参加革命。
  成都去重庆,山路十八弯,行程400余公里,途中盘缠用尽,又饥又渴,一日行至某山下,忽闻山上钟声响起,却见前方有一指路木牌,上书华岩寺。布灯心想,不如继续当和尚修行算了。于是上了华岩寺,说明来历,众僧皆笑,只是给了一晚斋饭。这年头,想上山当和尚混碗饭吃的人可不少。布灯便说起自己的往事,幸好华岩寺与灵岩寺曾有往来,寺中一些和尚也知道这个寺庙,于是布灯再度皈依佛门。
  可惜好景不长,日军开始对重庆狂轰滥炸,连寺庙也不放过,寺庙内的和尚、难民死伤无数,布灯因为下山挑水,幸免一难。
  时值乱世,和尚也不能潜心修行了。正好当时佛教联盟准备选派一批德才兼备的年轻信徒出国躲避战乱,同时也为了继续弘扬佛法。布灯和尚也被选中,跟随一批和尚去了泰国,因泰国佛教发达,虽被日军占领,但并未有武装冲突,因此是个继续修行的好地方。直到日本投降,泰国恢复独立,也未受到二战的太多影响,这在东南亚国家绝无仅有。这批和尚到了泰国促进了亚洲佛教的交融与发展。
  为了发扬佛法,也为了在战后和平年代能够自己有能力重建寺庙,去泰国的和尚中有一批人则肩负了更为神圣的使命。他们不在寺庙中修行,而在在社会上开办工厂,主要生产济世救民的中医良药,把中医发扬光大,且并低价出售,所得财物,一部分赈济灾民,一部分用于各地寺庙重修,维持寺庙长期自主的发展。现今的东南亚国家,总以一些中医良药闻名于世,并成为中国人旅行必购物品之一。改革开放后,布灯和尚也多次回国参加佛教法事活动,其间也回青城山看望了家人,最后于上世纪圆寂与泰国清迈。。
  后世之人为了纪念九个僧人,还把其他洞穴变成佛教场地,取名为九僧洞、九老洞等。至于布灯和尚的故事,则无人知晓,也无人提及。
  胖子讲完这些故事,又商议起接下来的行程。胖子计划先去找乌木,再到溪流的源头响水潭作为二号营地,再翻山,经鸣沙山,到了水磨古镇,再包车返回。至于乌木,这是胖子为了吸引驴友的计策,原本就是他爸上山采药发现的一根碳化的黑木。是不是乌木,尚无专家鉴定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