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父亲的1986 / 第二十三章 刘家浜

第二十三章 刘家浜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好在最近的渡口离公交站台并不远,按照早上傅方平查的公交线路来看,最多也就两公里的路程,当然这里指的是直线距离,实际上步行过去,大概要半个多小时。
  一路上,傅方平好几次都强忍着吐意,把快要冲出喉咙的胃液给咽了下去,晕车的人就是这样,如果每次坐完车都不努力克服,而是任由自己身体的本能反应呕吐的话,那么下次坐车的时候,也一样会晕车。
  想要适应这个过程,那就得忍得住,这是前世的傅方平自己多年晕车总结出来的经验。
  越往目的地走,路上来往的行人和三轮车就越多,八十年代的浦东和浦西,可以说完全是两个世界,如果把浦西比作是市中心,那么现在的浦东连郊区都算不上。
  就拿民国时期来说,如果你对其他人说你住在浦西,那么别人大概率会认为你住在租界里头,在沪市也有个体面的工作,但你要是和别人讲,我是混浦东的,那么其他人就会觉得你是个扑街仔,是在厂子里卖苦力的,因为最早的时候,浦东这一块就是黑工厂和人贩子的聚集地。
  傅方平沿着大路走了半个小时后,终于见到了一个交叉路口,而往江边走的一条小路上,恰好能看到渡口的指示牌。
  而在指示牌的另一侧,还写了一行令人醒目的标语:
  “禁止夜晚载渡,严查私人贩运!”
  任何时代都不缺一些胆子大的人,这些人总是在法律和道德的边缘试探,而驱使他们这样做的,往往是这些行为本身带了的巨大利益。
  就轮渡这个行业来说,也存在这个问题。尽管每个人买票往返一趟只要花两毛钱,但也有一些人贪便宜,选择晚上或者凌晨的时候,找一些没有资质的私人渔船过江,为的就是能省一点是一点。
  对于傅方平这种不经常坐轮渡过江的人来说,花个几毛钱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一些经常往返于两岸的小摊贩来说,每天省个几毛钱,长年累月下来,也能节省一大笔开支!
  买过票后的傅方平走到了轮渡的入口处,而像这样的入口总共有两个。
  一个是专门走行人的,另一个则是走货物的。
  而这个货物大多数时候指的是自行车或者三轮车一类的东西。
  两边的票价不一样,走货物的会多出来五分钱,当然每个渡口的情况都不一样,来的时候,傅方平也打听过一些消息,说是有一些渡口是不管这些的,都是统一按人头来算。
  没过几分钟,不远处的江面上就驶来了一条两层高的轮渡,除了醒目的轮渡号码之外,最特殊的就是它的造型。
  远处看过去,有点像一栋两层的内部掏空了的房子。
  等船靠岸的时候,傅方平明显能够感觉到来自身后人群的压力,为了运营安全,轮渡每趟能载的人数都是固定的,要是超过了这个范围,那么就只能等下一趟了。
  好在傅方平来的比较早,现在已经抢到了前排的位置。
  “嘭~”的一声,轮渡上的过桥被起降机放在了甲板上。
  一个身穿红色工作服的检察人员喊道:
  “排好队,一个一个来,手上提了东西的把袋子打开来看一下!”
  话音刚落,不远处的一个售票人员打开了入口处的闸机,小心地数着通过的人数。
  轮到傅方平的时候,对方只是瞄了一眼他手上提的袋子,就让他过去了。
  通过闸机,傅方平踩着轮渡边缘处的一个小楼梯,来到了第二层的甲板上,第一层是专门运货的,一些骑自行车和三轮车过江的人往往待在第一层。
  过了几分钟,轮渡开始启动了,傅方平站在甲板上,想起了赵大有给自己留的住址:
  “烂泥渡刘家浜村口枣树下”
  没有门牌号,也没有基本的个人信息。
  刚开始拿到这张纸的时候,傅方平也觉得有点奇怪,没有门牌号他能理解,但这个“村口枣树下”指的是什么地方,他就有点搞不明白了。
  毕竟这又不是什么东边某国的地名。
  十几分钟过去后,渡轮停靠在岸边上,傅方平跟着前方的人流就往外走,好在轮渡和载客的轮船不一样,不然这一趟下来,他可不能保证自己不吐出来。
  既然没有详细的地址,傅方平也不打算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乱窜,在问过售票处的工作人员后,他寻了个方向就往前走。
  烂泥渡这边的镇子并不大,大约在走了几百米后,周围已经看不到任何店铺了,只有满是黄泥的土路和一些稻田。
  临近七月,一些水田里的早稻已经抽穗了,但此时的傅方平却没有心思管这些,因为前面没有路了!
  路被水淹了一段,从远处看去,水面反射着阳光,波光粼粼。
  不能说没有路了,只能说这路有点不明显!
  “难怪叫刘家浜,感情这地方都能打游击了!”傅方平不禁吐槽道。
  路虽然不好走,但他却没有打算放弃,来都来了,要是这时候再原地返回,那今天赶电车所遭的罪不是白受了嘛!
  无奈之下,傅方平选择脱掉脚上的解放鞋,扎起裤脚,直接淌水过去。
  好在水没有多深,最深的地方也就刚过膝盖,走了大概十来分钟后,终于看到了一座石桥,而石桥的另一边赫然是一处居民点。
  “刘家浜!”傅方平看着石桥上的一个石墩子念道,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个地方虽然偏,但颇有股江南水乡的味道。
  周围的房子都是青砖加土块建起来的,有一些房子的门口还铺了一些碎瓦片。
  傅方平走向一处离得最近的房子,因为庭院里刚好有人在晒网。
  “老乡,我向你打听一个事情,你们村子里有一个叫赵大有的人吗?”傅方平问道。
  对方抬起头看了他一眼,见他脚上没有穿鞋子,有些疑惑道:
  “外乡人?”
  “嗯,我来找一个叫赵大有的,这地方是他告诉我的!”说着,傅方平掏出了随身带着的那一张纸。
  “村口枣树下?”对方念道,“村不村口的我不知道,但这一块也就那边有几户种了枣树,你去看看吧!”说完,他指了一个方向,示意傅方平去找找看。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