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大明枪骑兵 / 第一章 大明战场新人

第一章 大明战场新人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崇祯二年秋,入夜,此时的大明北方境内早已经进入小冰河时期多时,长年的干旱使得这里延绵广阔的山脉格外荒凉,人烟稀少,平原上稀稀拉拉的松树,樟树,白蜡……仿佛见证着这一切。
  风呼呼的刮着,寒流涌动,城墙上几盏灰暗的灯笼被吹的咧咧作响。
  “老天爷不讲武德啊,这吃人的世道,还好不是个小兵,要不然还不分分钟送人头……!”
  “咦,少爷,不不不,百户大人,这,送人头是什么意思啊!”
  “送人头,就是收鞑子的脑袋,赵四,改天本大人就带着你去砍几个,为父亲大人报仇!”墙垛边,小解完毕的杨武打了个哆嗦,提起裤子,及时的转开话题。
  “少,大,大人,您还是先熟练骑骑术先,为老大人报仇有有的是机会,而且老夫夫人万一怪罪下来!”身后家丁赵四喜一脸后怕。
  “赵四,我发现你最近长进了不少,学会顶嘴了,还有,嘴皮子好多了。”眼前一身铁甲的赵四喜,比他虚长两岁,一米八五的高大个,虎背熊腰,像个武将,只是脸上流露出的气质让杨武有些忍不住打趣道。
  “没有没有,夫人还不知道您坠马呢,我只是,只是……”
  “好了,好了,跟你开玩笑呢,你先回房休息,不用守着了,让我一个人呆会。”将家丁赵四喜连拉带扯的赶走后,转身来到城堡瞭望台,映入眼前,古老的青砖,数丈高、二里方圆的军堡,一杆杆有些破旧的明字军旗,感慨万千。
  他本是22世纪一名骑射爱好者,从小就调皮捣蛋的他,大学毕业后,就与几个死党在内蒙办了一个骑射俱乐部,创业十余年,在全国各地已经有了上百家骑射俱乐部,很好的踩了一波风口。
  这具身子的父亲杨老百户,在半月之前与草原鞑子的一场交战中,不幸战死,而他本人也因大明世袭制,才年满十七就继承了百户官身。急于为父报仇的他,突听得斥候军报有一小股鞑子在邻近的王家堡打草谷,年轻气盛的杨武气冲冲的带着老百户仅存的二十余家丁精骑,朝着王家堡杀去,奈何途中风沙施虐,毫无御马经验的杨武坠马了,后脑着地,昏迷了数日,醒来已换了一个灵魂。
  “唉,妥妥的愣头青啊,老弟,放心,以后我就是大明杨武,你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也不知道爸妈,你们好吗,我留下的财富应该够二老颐养天年了。”
  回到卧房,整个人平躺在太师椅上,放下有些模糊的铜镜,解开束紧的头发,杨武深深一叹息。
  一下年轻十来岁,长的些许清秀的面孔丝毫不像一个武人,身高大概一米六八上下,凭着脑海里模糊的记忆,父母亲从小的溺爱,前身好像从小也只对弓箭、书本感兴趣。老百户本意也是准备小儿子不要打打杀杀,军户也是可以考武举的。杨老百户有五个孩子,一妻二妾,生下五女二子,家里的俩个姐姐早已嫁人,老三杨文因从小练武,练伤了身子,多年前就因病去世,留下了一儿一女。老杨家男丁现只剩下十七岁的杨武,和五岁的侄子杨小虎。
  除了世袭武官职外,百十余亩私田,上百军户听他指挥,家丁精骑二十,有战斗力的也就这二十家丁,在这乱世,家底有些菲薄,杨武暗自规划着,如何在这明末做一番新事业出来。
  眼下已是大明崇祯二年十月的十五日,北方自天启朝起,大的旱灾已经持续了八年之久。
  “开荒种些耐寒作物屯粮发展人口,偷袭鞑子积累战利潜力,以战养战……”
  思绪很乱,习惯晚睡的杨武愈发不安,心思慢慢打在落单的鞑子身上。
  杨武祖上以世袭百户官衔驻扎此地已有百年,除了日常屯田外,还兼任着拱卫州城之责。
  次日清晨一大早。
  杨武一脸困意的翻身下了床,窗户由于是纸糊的,密的很紧,远没有玻璃采光好,屋中视线略暗,拿起火折子将书桌一旁的油灯点燃,穿好百户官服,蹬上厚实硬底的官靴,随手取下挂在墙边的硬弓,背着箭袋,打开了房门。
  “咯吱……”
  “大,大人。”房外操场,正在舞枪的赵四喜听到动静,连忙跑上前来问安。
  “赵四,你去把堡中最好的匠户请到军械房,我有事找他们做。”
  说着话,凭着脑海零散记忆的大概方位,朝着堡中军械库房走去。
  “是,大人,我这就去把李匠户叫来,早年间他曾去京师劳役过几年,算是堡中手艺最好的!”
  赵四喜在起后一应诺道。
  军械房的庭院很小,离杨武的卧房并不远,片刻功夫就到了。
  在等级森严的大明,士农工商中,匠户比军户地位还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杨武深知冷兵器时代的厮杀,武器的好坏时刻影响着战局。
  “少爷,杨家屯堡内,现在册官兵实数,六十一人,上等蒙古战马二十五匹,下等驽马三十匹,堡内军户一百七十户,民户三十五户,匠户二十八户,人丁总数六百八十余人,其中十五至四十五岁的男丁二百一十六人,库房中现存小米、麦、大豆等军粮一千三百八十石。
  军器方面,有弓三十五副,箭八百余枝,鸳鸯战袄六十副,上好的棉甲三十五副,锁子甲十副,狼牙棒十副,长枪、藤牌背刀各六十余口、八瓣头盔三十顶,铁护臂五十副,此外,还能使用的三眼铳三十杆,精良鸟铳十二杆,虎蹲炮二具,碗口炮一具,储备火药百十余斤,铅弹七十余斤,熟铁六百余斤,生铁八百余斤,库房中现存白银三千二百两,铜钱五百余贯……”
  “老管家,库房内火器怎么这么少,还有在册官兵缺额如此严重。”
  军械库房内,老管家杨友松放下手中文册,看着发问的杨武,接着道:“少爷有所不知,就这些火器还是老大人未雨绸缪从州府姑爷那私下买来新置的,均是精品,咱们这附近二十里,山多沙地多,没什么油水,大股的鞑子都是奔着州县附近富裕的民堡,很少进来,用于守城足够了,至于缺额的兵员。”
  “少爷忘了吗,百户所虽满员是一百一十二人,但眼下鞑子屡次寇边,每次交战均有损伤,实在难以补缺兵员,再征就只能从半大的孩子入手了。”
  老管家今年五十有六,满目慈祥保养的很好,说话声很硬朗,衣着一身半旧锦服是府中老人也是看着杨武长大的,眉宇之间虽有疑虑,也未多想。
  杨家屯堡原来是有兵员九十五人,其中家丁骑兵四十八骑,在千户大人手下算是实力不俗的,然而上月鞑子入寇之时,随千户大人一同接应被鞑子围困朔州的指挥使大人,经过厮杀折损了大半人马,老百户杨威海也被鞑子的冷箭射中颈脖战死,尸首被家丁拼死抢回。
  “我上次坠马碰伤了脑袋,还未痊愈,记忆是有些差了,对了,姑爷,是哪个姑爷?”杨武愣了愣神,有些不好意思道。
  “少爷,大姑爷是朔州府内库房书吏,军械方面有些门路。”老管家恍然大悟,顿了顿,接着说道“当然,这银子方面的打点是不能少的。”
  “大人,我把李匠户带来了!”正说着话,门外赵四喜奉命归来,其后站着一五十岁上下的老汉,身形有些瘦小。
  “小的李老根,给大人磕头了!”匠户李老根身着粗布青衣,神情紧张的跪揖参拜道。
  “哦,原来是李匠户,来来来,不必多礼,快快起身,看座,早就听闻您是这里最好的匠人,等下可要麻烦你了。”
  杨武有些懵逼的看着跪在地上磕头的汉子,很快反应过来,满是热情的将其搀扶至一旁凳子上。大明统治者不拿这些手艺人当宝,在他手里可是香饽饽。
  “大,大人折煞小人了,小人可不敢当啊。”李老根战战兢兢的想起身,很快又被杨武拉扯下来。
  “哪里哪里,以后堡中还要多多仰仗李匠户这样的大匠呢,对了,不知李大匠会打造哪些军械,可会自生火铳,远程弓弩。”杨武不等李老根起身,热情的询问。
  身旁赵四喜,杨管家,眼珠子瞪的老大,不解的看着眼前一切,怎么小少爷对李老根这么重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