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江山此代,赐名为周 / 第二十三章 秋水文章不染尘

第二十三章 秋水文章不染尘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没想到,这么多年的粮食囤积居奇,挣的钱也比不过一本《三国演义》。
  节选《世家豪强杜有德传》
  大统十六年夏六月二十二。
  “没了?这就没了?太不过瘾了!”静观院里,一阵阵声音传出。
  宇文邕笑呵呵地看着对面卢蕴陷入痴狂状态。实在是《三国演义》的魅力太大了。刚不过抄写了前十章的内容,正拿卢蕴来试试读者的反应。
  写书来卖,是宇文邕的捞钱计划之一。跟马叔他们早已经商议过,就如今资金短缺物资匮乏的局面,老百姓普遍穷困购买力低下的大背景,还有世家商团虎视眈眈的市场环境,想赚钱,官绅世家是第一客户目标。高科技产品不用想,酒醋也不用想,粮食到处缺着呢,国际贸易直接排除,所以写书卖书就是最好选项之一了。何况静观院,已经有一批能够抄书的成熟员工了。
  “邕少!这书必火!你这书我现在就愿一金,不,十金买下来!”卢蕴非常激动,马上掏钱,就要把书带回家。
  “卢兄,且慢!我们的交情摆在这儿,有个合作想跟你聊聊。”
  “邕少,你快讲!”
  “很简单,我负责出书,你负责推书。”
  “行!我同意!”
  这就同意了?合作细节和条件都还没谈呢?这卢蕴有点不讲究啊。
  “只要你让我第一个看到新更的内容,什么条件都好商量!”
  那好吧,宇文邕全部安排了。
  于是,城东最好的书店翰文轩,爆出了“天价书”消息,一本“二十金”!经过不断的宣传,
  很快,这消息就在茶楼酒肆传开了。尤其是经书世家子弟,崔卢郑王家,更是热议纷纷。
  “什么书能值二十金?就算《论语》也不过一金啊!”
  “不过,我真的好奇了!待会儿就去看看,到底是什么书!没见过,我们怎么打假!”
  在和芙蓉,这类讨论声不绝于耳。
  “神作啊!神作啊!”一道高声盖过众声,兴奋道,“三十金!这书转卖给我!”
  “不卖!这书稀缺着呢!翰文轩都只卖一百本,买的人都会登名造册,以后可以优先购买续作,且只要十金。”
  “那还等什么!现在就带我去!”
  这明显是托啊!但很多公子都信了,纷纷跑到翰文轩看看究竟。
  只见翰文轩早已人满为患,先拿到书的人,一睹为快,就不断卧槽!卧槽!牛逼啊!
  “什么时候,我朝也出现了罗贯中这等大才!”抄了别人的奇书,得留人名。
  这更激起了后来者的强烈好奇心。
  这时候,书店老板出面高声道“为打消诸位公子疑虑,此书可以付五金,先给诸位公子阅览,如不满意,全额退还!名额有限,欲购从速!”
  卢蕴以及他的朋友,早已发挥了意见领袖的作用,诸位公子一想,没什么损失,就付押金。可一看完书后,一样的是深深叹服!
  “我买了!我买了!”声声不绝于耳。
  “每人限购一本!别抢!排队!”店老板也被火爆的行情吓了一跳。以前可是从来没有过。
  很快,一百本书被抢购一空。没买到的人在懊悔,买到的人已经在问什么时候出续作。
  店老板装作淡淡回道“等通知。”这反倒更加拉满了众人的期待值。
  《三国演义》的热度还在继续。回头,那些达官贵人,世家长老看了自己子弟带回来的书,同样迅速沦陷,成为了书迷,纷纷问在哪儿买?什么时候有续作?
  专门给宇文泰留了一本,宇文泰看后,直嚎道“火!绝对火!捞!狠狠捞!”
  很快,盗版手抄本出现了。这更推高了《三国》的热度
  但宇文邕安排的说书人也在酒楼出现了,只是和芙蓉没有。因为和芙蓉老板的仇还没消呢。其他酒楼借着这波说书热度,狠狠抢了和芙蓉的生意。
  《三国》的热度,连刚进入长安的东魏使团都感受到了,看后感叹“国内无匹敌之书!”
  一番操作下来,宇文邕已经入账四千金了。
  在市场需求的强烈刺激下,七日后,宇文邕推出了后十卷的新作。并放开了五十个优先购买名额。这次无人再迟疑,很快又把书卖出去了。光买书的账面收入就有四千金。
  而《三国》的热度持续暴涨,让卢蕴快被打死了,因为他始终不肯说出书是谁写的。就连那些老学派,都不再视《三国》为闲书,而是称为“奇书”,讨论的不亦乐乎。
  在文化荒漠的西魏,有了《三国》这本爆款书,更让士子们有了文化自信,怼东魏的时候,更有底气了!
  大统十六年秋七月初五。
  宇文邕邀请随云到静观院喝下午茶。当随云到的时候,正见宇文邕在躺椅上抱书为眠。
  随云瞥见抱的书正是《庄子》。
  宇文邕很快醒了,姐弟俩先寒暄了几句。
  随云感叹,“四弟写《三国》一书,何其惊才绝艳。”
  “二姐可别给我找麻烦。我这书都是抄的!”某人说了句大实话。
  随云只当是老弟谦虚,也就不再深究多言。
  “在谈事之前,二姐先尝尝这清茶!”宇文邕为随云递上清茶。
  随云接过后,一尝后,“这茶很清香,和平时在府里喝的不一样。”
  “那当然,这茶可不是用盐姜煮成的!”
  不用惊讶,这个时代的茶,就是这么煮出来的。以前宇文邕没来得及做茶叶生意,故而迟迟没有改变这个时代的饮茶方式。
  “二姐有所不知,茶叶自有清香味,怎能和其他盐姜弄在一起,五味杂陈?二姐若是茶叶,定为茶叶而哭泣。茶叶就像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走遍五湖四海只爱清风明月,它只需要一汪清水就可以让它芬香百倍!这俗世纷纷,误了茶叶一世清白啊!故而老弟不才,发明这清茶。如此方不负茶叶一世浮沉,仍是一片初心啊!”
  随云听后一阵惊呆,回过神后不住感叹道“又被你的才华惊艳到了!”
  “你应该早就习惯了的。”
  姐弟俩玩笑后,宇文邕正色道“如今《三国》的热度高涨,催生了说书人,说书人又可以催生茶楼。自然,谁控制了茶叶,引流了饮茶时尚,就可以大赚一笔!更何况后续,还有与茶文化相关的茶具、茶经!”
  随云心思电转,这是一本万利啊,不像粮食受国家管控,可谓没有风险!
  “二姐出嫁,府里没能拿出多少嫁妆。太委屈二姐,也太伤相府颜面!我与二姐一见如故,愿意把这茶叶生意赠予二姐,定让二姐风风光光出嫁!”
  随云听后,心中大为感动,紧紧握住宇文邕的手“四弟,谢谢你!”
  宇文邕陪着酝酿了一番姐弟情深后,又道“这饮茶风尚还需二姐努力!”
  经过这么多教训,宇文邕明白,事业需要团队发展。得让这些血脉亲人早点成长起来。
  随云收拾情怀后,回复精明,“就是这清茶?”
  “对!我为二姐筹划了一个茶会,专门推介这清茶。”
  而后,宇文邕给她讲了茶会的一些细节,随云感叹“以前崔卢郑王的那些小姐,笑话我辈是鲜卑出身,不知文雅!这次我定要让她们服我!”
  “清茶风雅,定能服人。但我还是建议二姐一步步来。先从和我们关系好的那些小圈子来,等成功后,再找姨娘她们帮忙推广,必成风尚!”
  随云赞同,“四弟一定也要来!”
  “行吧。叫上三哥,让他为你做童工。这么久了,该让他赚点钱,找找成就感了!”
  “哈哈。他跑不掉的!”
  末了,随云感慨,“观前后一书一茶,四弟筹谋之才,当真如这《庄子》,秋水文章不染尘!”
  宇文邕微笑,“二姐亦不愧才女之名!”
  随后告辞,二小姐走入夕阳,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裙袅袅秋烟里,宛如一份美好慢慢散开,也如一个故事即将娓娓道来。
  秋水文章不染尘,万古迷人看不足,不就是像二小姐这样的女子吗?
  很快,一份“白茶清欢无别事,我在等风也等你”的帖子,递到了与宇文家关系良好的几位公子小姐的手中,相约七月初十于李弼柱国府上茶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