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我的姑父叫朱棣 / 第十八章 秦淮听曲

第十八章 秦淮听曲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杨荣突然站出来,虽然话不多,但是却扭转了讨论的方向,别纠结什么祖制,什么宰相复立的烂事了,咱就说说,这么干对朝堂政务有没有好处?
  这话也戳中了朱棣的心思,他确实被繁杂的政务缠住,从早忙到晚,根本没有任何空闲,倘若能分门别类,督促百官实心用事,绝对是朱棣求之不得的。
  至于违反祖制的问题,倘若祖制真的那么重要,他朱棣还在北平当藩王,怎么能坐上龙椅?
  说到底,大明朝之所以没有复立宰相,纯粹是因为六部不甘心彻底沦为宰相属官,一直在抵制,而后期内阁权柄上来,已经有了宰相之实,也就没必要冒着违反祖制的风险,复立宰相。
  总而言之一句话,在大明朝,符合大家伙心思的祖制才是祖制,不符合大家伙心意的,那就只能被抛弃。
  朱棣对杨荣的话语非常满意,当初自己要进入应天,就是杨荣建议,要先去拜祭朱元璋的孝陵。
  朱棣立刻答应,乖乖去了老朱坟前,做他的好儿子去了。
  也因为如此,仅仅是建文二年中进士的杨荣,一下子被超擢为翰林学士,随后又操持着朱棣登基的典礼流程。
  俨然文官群体中的一颗新星。
  “你们不要争吵了。”
  朱棣冷冷道:“朕自登基以来,时间虽然不长,但每天政务繁杂,少则二三百件,多则五六百件,宵衣旰食,夕惕朝乾,从无休息。朕如此忙碌,结果政务落到了六部,居然有那么多没有办理,实在是有负朕恩!”
  朱棣把目光落到了兵部尚书茹瑺身上。
  “茹瑺,刚刚你们争吵,朕让人取来了徐通政所写条子……朕发现你们兵部竟然一件事情都没有落实,到底是怎么回事?”
  茹瑺脸色一变,忙道:“回陛下的话,兵部关乎军国大事,陛下交办的政务里面,有九边诸将调......#徐景昌只是恰到好处,把这事情给捅了出来。
  此时一直没有吭声的姚广孝开口了,“陛下,臣有几句话说。”
  朱棣忙笑道:“姚少师,您有什么高见,只管讲来。”
  姚广孝道:“陛下,是这样的,眼下确实政务繁杂,要除旧布新,刷新社稷。就拿老臣来说,陛下让臣主持修撰太祖实录。臣这边进度如何,遇到了什么麻烦,需要多少人才,谁立了大功,谁出现了纰漏,确确实实需要对外通报,让陛下,让朝臣也都心中有数。不能等到十年八年之后,只是给朝廷一个修好没修好的结论,这样就不免怠惰公务的嫌疑。”
  姚广孝这话几乎是一锤定音,他可是朱棣的谋主,心腹中的心腹。
  只不过往日姚广孝不愿意站出来说话,才给了其他人空间,现在这位也站出来支持徐景昌,几乎瞬间翻盘。
  朝臣这边再也抵抗不住,吏部尚书蹇义第一个站出来。
  “启奏陛下,少师所言,确实是正论,只是整理政务,督促六部衙署,这么大的事情,不能都落在通政司,臣以为该由陛下亲自把持才是。”
  夏原吉也道:“确实,徐通政虽然才情过人,心思机敏,但毕竟太过年轻,初入仕途,与国朝典章不算熟悉,有些政务也未必清楚,臣斗胆谏言,陛下可以另择重臣,处理此事。”
  朱棣微微皱眉,尚在思索。
  这时候翰林学士杨荣再度站出来,“启奏陛下,当年太祖皇帝罢黜中书省之后,曾设立四辅官,以备咨询。随后又效仿唐宋之制,设立殿阁学士,辅佐君父,参与机务。臣以为此举似乎更妥当,也更尊奉祖制。”
  杨荣这家伙虽然话不多,但每一次站出来,都切中要害。
  原本茹瑺他们不是拿祖制说事吗!
  现在他就搬出了朱元璋的做法,让朱棣发扬光大,而且所谓殿阁学士,通常......都是挑选熟悉朝廷典章制度的翰林文臣。
  这一下子,等于即阻挡了通政司,又驳斥了夏原吉推荐重臣,主持大政的想法。
  朱棣稍微思量,立刻点头了。
  此时的他,还要尽心尽力,当老朱的好儿子,既然父皇不许复立宰相,他就不能干。如果像夏原吉所说,由重臣督促六部百官。
  那么毫无疑问,谁拿到了这个位置,谁就是新的宰相。
  至于交给通政司,朱棣也不放心,主要是徐景昌这小子太能折腾,这才多少日子,他跟丘福冲突,跟百官冲突,再让他监督百官,那朝堂还不跟菜市场一样热闹?
  为了避免鸡犬不宁的局面,还是杨荣的提议很稳妥。
  “既然如此,就从翰林文臣当中,挑选一批颇有文名的词臣上来吧。”
  朱棣一锤定音,争吵了一圈的朝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能说什么?
  陛下圣明!
  从大殿出来,徐景昌迈步往前走,胖胖的夏原吉紧走了两步,拦住了他,随后蹇义也跟了上来。
  “徐通政,你看咱们坐下聊聊如何?”
  徐景昌看了看这俩人,怒火中烧,“聊什么啊?你们瞧通政司吃肉,心里头不高兴,非要搅合,现在好了,陛下选择翰林词臣辅佐,你们的脑袋上多了一片乌云,以后指不定下出什么风刀霜剑,让你们好看!这事情落到通政司,我又不能一直当通政使,等我走了,不就是你们安排合适人选吗!我就没见过这么愚蠢的。”
  徐景昌说完,大步流星就走。
  蹇义和夏原吉互相看了看,他们也觉出事情不对劲儿,但是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徐通政,你等等啊!”夏原吉又喊。
  徐景昌哼道:“跟你们这群虫豸,怎么能搞好大明?我要去秦淮河听曲!”
  都是挑选熟悉朝廷典章制度的翰林文臣。
  这一下子,等于即阻挡了通政司,又驳斥了夏原吉推荐重臣,主持大政的想法。
  朱棣稍微思量,立刻点头了。
  此时的他,还要尽心尽力,当老朱的好儿子,既然父皇不许复立宰相,他就不能干。如果像夏原吉所说,由重臣督促六部百官。
  那么毫无疑问,谁拿到了这个位置,谁就是新的宰相。
  至于交给通政司,朱棣也不放心,主要是徐景昌这小子太能折腾,这才多少日子,他跟丘福冲突,跟百官冲突,再让他监督百官,那朝堂还不跟菜市场一样热闹?
  为了避免鸡犬不宁的局面,还是杨荣的提议很稳妥。
  “既然如此,就从翰林文臣当中,挑选一批颇有文名的词臣上来吧。”
  朱棣一锤定音,争吵了一圈的朝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能说什么?
  陛下圣明!
  从大殿出来,徐景昌迈步往前走,胖胖的夏原吉紧走了两步,拦住了他,随后蹇义也跟了上来。
  “徐通政,你看咱们坐下聊聊如何?”
  徐景昌看了看这俩人,怒火中烧,“聊什么啊?你们瞧通政司吃肉,心里头不高兴,非要搅合,现在好了,陛下选择翰林词臣辅佐,你们的脑袋上多了一片乌云,以后指不定下出什么风刀霜剑,让你们好看!这事情落到通政司,我又不能一直当通政使,等我走了,不就是你们安排合适人选吗!我就没见过这么愚蠢的。”
  徐景昌说完,大步流星就走。
  蹇义和夏原吉互相看了看,他们也觉出事情不对劲儿,但是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徐通政,你等等啊!”夏原吉又喊。
  徐景昌哼道:“跟你们这群虫豸,怎么能搞好大明?我要去秦淮河听曲!”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