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带着系统回晚唐 / 第十七章 给皇帝送点惊喜

第十七章 给皇帝送点惊喜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李宣这几天在长安城闹出不少大动静,开始是寿王造反未遂让李宣干掉了,然后又是大殿朝会与宰相撕逼并骂晕宰相,再后来又是派人公开征兵,待遇饭管饱还给饷钱,据说又召回了权阉田令孜,简直就是长安城的焦点风云人物。
  别看李宣这身体的前任主人倒霉蛋李儇当了十五年的皇帝,真正引起人们注意的时候并不多,倒是这么几天的举动让人觉得有些奇怪。
  李儇小时候并不算出众,只不过他爹懿宗陛下驾崩的时候,诸皇子当中以他年纪最长,再加上当时掌权的田令孜等人力挺,李儇才得以继位为君。
  大唐朝政到了他手上,更是江河日下,居然干出了“击球赌三川”的荒唐事。
  据说他召集神策军将领陈敬瑄、杨师立、牛勖、罗元杲四人举行马球比赛,奖品就是西川节度使。
  不过后来好像田令孜偏袒他本家哥哥陈敬瑄,西川节度使就成了陈敬瑄的,而且黄巢起义时攻破长安城,田令孜带着李儇逃亡成都,除了巴蜀地势险要以外,也有西川势力是自己人的原因。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朝堂也是另一种江湖。
  为了各自的利益,围绕着朝政大权,各路人马纷纷登场。
  主要的博弈势力其实只有两个,皇帝与大臣。
  一般王朝到了后期,皇帝多是长于深宫妇人之手,有威武气概的英明之主少,纨绔子弟较多。
  这样大臣们可以用各种理由,将权力从皇帝手中骗走或是抢走,反正就是不给你。
  皇帝再怎么软弱,泥人也是有三分脾气的,当时治不了你,只要有机会就会打击报复。
  为了抢回自己的权力,处于弱势的皇帝不得不拉援军,这就是身边的亲人---内侍也就是俗称的太监。
  大臣与内侍为了争权夺利,肯定对皇帝各种拉拢,这方面内侍比较有优势,近水楼台先得月嘛!
  所以太监掌权哪朝哪代都有,轻重程度而已,从秦朝赵高、汉朝五侯十常侍、蜀汉黄皓、本朝李辅国、鱼朝恩、田令孜、宋朝童贯、明朝王振、刘瑾、九千岁魏忠贤、大清安德海、李莲英等等,哪一个不是史书留名的牛人。
  而大臣们心有不甘,于是就各种搞事情,而且舆论基本掌握在朝臣手上,春秋笔法一用,权阉误国之说屡见史册。
  什么指鹿为马、卖官鬻爵、所有坏事都是他们干的。
  其实我们看到的历史都是删改后的历史,为尊者讳,为胜者讳。
  据说太宗皇帝就看过自己的起居注,按史家的规矩这个东西皇帝生前是不能看的,怕他篡改。
  可是当时的史官是褚遂良,这个没节操的,起居注让李世民改了个七七八八。
  不过李世民也算是条汉子,在玄武门干掉了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逼迫高祖李渊禅位,这个他没删掉,可能也与知情人太多有关。
  到了宋朝,太祖赵匡胤赵大传位赵二的“金匮之盟”疑点颇多,还不如“烛影斧声”让人感觉靠谱。
  随着整个长安都在讨论的征兵进行,长安城内暗流涌动,风雨欲来。
  却说长安城内崔府,崔胤正面色凝重的坐在书斋内的几案前,左右各坐着一名青年男子。
  崔胤是清河崔氏的大房子弟,今年约莫四十岁左右,长相俊美,丰神之姿,如果披上大氅,执把鹅毛扇,宛如武侯复生。
  他的府邸,自然是占地极大,前后七进,一进比一进阔绰。初入府门觉得也就是中等人家,到得四五进之后,王侯之家也不过如此。
  坐在他左边的白面书生叫做卢仁,乃是出身范阳卢氏,与崔胤同为五姓七宗高门子弟。
  而且他的父亲乃是本朝宰相卢携,乾符四年(公元877年),以户部侍郎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后来又升任门下侍郎,兼任兵部尚书、弘文馆大学士。
  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占据洛阳并攻下潼关,进逼长安。因为卢携前期的调度失误,派去平乱的高骈镇压不力,卢携引咎自尽。
  卢仁却觉得是田令孜弄权误国,结果却由他的父亲来背锅,让他有些愤愤不平,而他自己的仕途因为朝中无人,也变得坎坷起来,一直在京城做的不入流的小官。
  这让他对朝廷愈发憎恨起来,后来崔胤上位提拔了他一下,从此成为崔胤的忠实部下,一些机密事都是交由他来办理。
  毕竟五姓七宗向来交好,唐朝后期只在彼此之间通婚,甚至连皇室都看不起,引得那些穷书生们都把迎娶五姓女当作人生巅峰,比中状元都风光。
  自从前天崔胤在大殿被李儇骂晕,这几天都没有出门,而卢仁向来是以崔胤马首是瞻的,老大有恙在身,马仔岂能不上门探视,这不前脚进门,后脚就来客人了。
  而他对面的这位客人来历也不简单,身材瘦削,神情阴郁,一双三角眼,望之不是善类。
  此人姓柳名璨,乃是著名的河东柳氏子孙。大书法家柳公权、著名河东狮柳月虹都是河东柳氏的代表人物。
  不过他今日不是代表家族,而是代表藩镇新贵吴兴郡王朱温而来。
  李宣在朝堂上骂的没错,这些大臣确实与藩镇勾结,收受他们的好处,阻拦朝廷对藩镇的不利措施。
  因为他们的存在,朝堂如漏风的筛子一样,想对藩镇有什么意见,命令还没出朝堂就被地方上怼了回来。
  崔胤手捋长髯说道:“照之远来辛苦,吴兴郡王的礼物替我多谢了。”
  “哪里!”柳璨赶忙起身回到:“来之前郡王一再吩咐,朝中诸事一切都仰仗昌遐公了。”
  “郡王客气。”崔胤淡淡的说道,世家子嘛,天生的就有一股子优越感。
  “仆昨日进城,听闻城中坊区处人声鼎沸,使下人打听,据说是当今天子要招募军士,不知崔公知否?”柳璨故作玄虚的问道。
  “哦?近日鄙人身体不适,没有出门,倒是未曾听说。仁嘉啊,你在外面可曾听说此事?”崔胤其实在朝堂上听过李儇说要征募天子亲军的事情,只是没想到李儇雷厉风行,这么快就张罗起来了。
  看样子“吃一堑长一智”还真是有道理啊,经历一场叛乱,皇帝陛下似乎变得深不可测了。
  “禀昌遐公,确有其事。据说昏君给出了饭管饱,军饷每月二两银子的条件。长安城的苦哈哈们都乐疯了,他们平日里连饭都吃不饱,这下可算捡着了,达到条件的一窝蜂似的全报名去了。”卢仁犹自愤愤说道。
  诧异的是,见他称呼李儇为昏君,崔胤与柳璨居然表示默认。
  “不知陛下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崔胤毕竟是宰相,讲究慎独与祸从口出,出言谨慎,不会在言语中留下把柄。
  哪怕那个对手,是他一直看不起的皇帝。
  “看来郡王所料不差,皇帝对于地方藩镇很不满啊。”柳璨阴森森的说道。
  “也许皇帝是为了自保也未可知,毕竟谁经历了一场叛乱,都会心慌一些,禁军肯定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才安全。只是现在的禁军派系林立,士气全无,勉强守门还可以,遇上乱事跑的人影全无,也不怪皇帝要招募军士。”
  对于崔胤来说,要想收藩镇的好处,得这个皇帝稍微振作一些,让那些藩镇有危机感一些,要不然一个个快活的当山大王,谁有兴趣巴结宰相。
  “但愿吧。”柳璨意味深长的说道:“仆在长安城也有一些老人,到时候就让他们给咱们这位好动的皇帝陛下送送惊喜。”
  崔胤不置可否,卢仁笑容满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