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战车道少年亮剑军团钢铁之刃 / 波多利斯克军校学员之歌

波多利斯克军校学员之歌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熟悉苏联电影《莫斯科保卫战》的朋友们一定记得这样一个情节,两个青年应征入伍,进入波多利斯克军校。由于战局危急,他们在校长的率领下唱着歌奔赴前线,朱可夫大将亲自来到他们的阵地上,忧心忡忡地叮嘱这些“孩子们”一定要坚守住阵地。最终年轻的学员们唱着歌,端着步枪冲锋,并全部牺牲,老校长凄然泪下:““一切……都结束了,又把敌人……迟滞了一个昼夜”。
  1941年9月30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发起“台风”行动,在接下来的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苏军在交战不久就遭到德军包围,且布良斯克方面军最终几乎被全歼。一时之间莫斯科门户洞开,德军随时可能挟大胜之余勇,一鼓而下莫斯科,彻底结束战争。
  就在古德里安所部德军解决被围苏军的同时,他也部署部队向维亚济马附近的尤赫诺夫和小雅罗斯拉夫韦茨进击。1941年10月5日一早,莫斯科方面接到情报,德军占领了尤赫诺夫。苏军总参的第一反应是这根本不可能——就在一天之前德军还在150公里以外。但接踵而至的噩耗证明德军确实轻兵急进直抵尤赫诺夫,而这意味着他们距离莫斯科已经不到200公里了。而此时深入苏军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后方的德军面前几乎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苏军部队。
  而也就在同一天,位于莫斯科郊外的波多利斯克军校校园里响起了凄厉的战斗警报,校长斯米尔诺夫将军下达命令,军校师生将临时编成战斗部队,开赴前线阻击德军。波多利斯克实际上有两个军校—炮兵学校和步机兵学校,主要为苏军培养基层指挥员,学制3年。不过到1941年夏,由于战局危急,波多利斯克军校的学制被缩短为6个月,且在战争爆发后征集了不少地方院校的学生入伍,许多人刚刚穿上军装还没有多久,比如当时军校生中就有30多名来自伏尔加林业学院的学生,他们在不久前的9月份才进入军校。正如波多利斯克炮兵学校校长伊万·斯特列利比茨基回忆,许多学员都只是不谙世事,未经风雨的少年,他们很多人甚至从未离开过父母独自离家。
  而且,将现在的军校生,未来的军官当做普通步兵投入到消耗巨大的战斗,几乎就是在把种子当做口粮充饥。然而此时的莫斯科前沿战局危急,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堵住防线的漏洞,临危受命不久的朱可夫不得不四处拼凑可用的部队,几乎所有能拿枪的人都被派到了前沿。
  2000名炮兵学员和1500名步兵学员就这样猝然迎来了自己的战火洗礼。在电影《莫斯科保卫战》中,朱可夫像个慈祥而严厉的长辈,在稚嫩的学员面前耳提面命,然而在现实中,朱可夫给他们的只是一道不容置疑的、冷若冰霜的命令:
  不惜任何代价,阻击当面之敌5-7天。
  面对来势汹汹的德军,军校学员们的武器相当简陋,几乎只有步枪和手榴弹。而炮兵学员们的武器也是乏善可陈,尽管有少量先进的76毫米反坦克炮和85毫米高射炮,但由于大炮实在太少,他们甚至把1877-1878年俄土战争时期的大炮都拉了出来——这些大炮的年龄几乎可以和他们的爷爷辈相提并论了。
  除此之外,小雅罗斯拉夫韦茨接近地的工事状况也不容乐观。虽然苏军早在1941年夏季就着手在该地构筑筑垒地域,但直到10月初,该地域的防御工事只完成了大约30个步兵和炮兵支撑点以及部分战壕与交通壕,而且几乎没有任何适当的装备,也没有任何兵力驻守。
  尽管困难重重,斗志高昂的波多利斯克军校支队学员们却毫无畏惧,接到命令之后他们迅速就地征用了一批民用车辆(这一点在电影《莫斯科保卫战》中也有体现),急行军投入战场,在进入防御阵地之后即开始整备阵地,并且在当地居民的协助下挖掘反坦克壕。此外,军校支队充分发挥了主动性,他们并未仅做死守的打算,而是甚至一度摸到了已经被德军占领的尤赫诺夫附近。10月6日晚,军校支队先遣分队和西方面军伞降勤务主任斯塔尔恰科少校指挥的伞兵分队合兵一处,向尤赫诺夫之敌发动夜袭,打了德军一个措手不及,随即在乌格拉河东岸与德军交战。在乌格拉河附近学员们与空降兵并肩作战,经过5天激战,先遣学员分队损失了大约三分之二的兵力,且弹药几乎消耗殆尽。但他们宣称击毁了德军20辆坦克、10辆装甲车,并且歼敌数百,更重要的是,他们迟滞了德军的攻势,为军校支队的展开和防御准备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接下来,军校先遣分队且战且退,撤退到了小雅罗斯拉夫韦茨防线,此时军校支队主力已经占领了阵地,正如前所述,该地域的防御工事远未完工。10月11日-12日,德军在航空兵和炮兵的掩护下,连续两天凶猛进攻,企图突破苏军防线,但在学员们的顽强抵抗之下未能得逞。10月13日,由于连日进攻未能得手,无计可施之下,德军以若干坦克插上红旗,企图伪装成苏军渗过防线。但也被学员团识破。学员团紧急调动预备队反击,亚历山大·德米特里耶维奇·尤里切夫在家书中写到:“第二天(10月14人),校长V·A·斯米尔诺夫将军命令我们营在公路左翼发起冲击,必须为学员团第3营解围。尽管敌军占据着兵力和兵器的优势,但我们仍然发起了白刃冲锋,用刺刀把希特勒分子赶出了第3营的阵地”。经过血战击溃了来袭之敌。连日苦战却进展缓慢,德军亦无可奈何,虽然战争结束之后,德军士兵曾声称当面之敌是蒙古人和西伯利亚人组成的师,而对手死战不退的原因被解释成“苏军告诉这些士兵一旦他们被德军俘虏会被割掉耳朵然后枪毙”。
  但是,德军投下的劝降传单却证明,他们其实知道自己的对手究竟是什么人:
  “勇敢的红色军官生们!你们的战斗虽然勇敢,但已经丧失了意义。我们只用一两天就能冲进莫斯科。你们是真正的军人,我们敬佩你们的勇敢。如果能弃暗投明,这里迎接你们的将是热烈的欢迎,可口的饭菜和暖和的衣装”。
  当然,这些十七八岁的学员们并没有选择放下武器。10月16日,德军再次猛攻,连日激战之后军校支队早就伤亡严重,大炮只剩下了5门。其中第4炮兵连连长阿列什金中尉指挥官兵在战斗中巧妙地多次转移阵地,给敌人以严重打击,然而最终仍被德军包围,并在入夜之后全部牺牲。10月17日一早,德军占领了小雅罗斯拉夫韦茨地区的苏军主要阵地,学员们被迫向卢基亚诺沃和库季诺沃撤退。已经被纠缠了10天的德军在终于突破苏军防线之后,急于继续深入,然而年轻的学员们尽管伤亡惨重,却志不稍减,依托两个居民点又坚守了两天,其中仅在库季诺沃战斗中,学员们依靠仅有的1门45毫米反坦克炮就击毁了2辆德军坦克,毙伤德军数十人。而在小雅罗斯拉夫韦茨附近的公路沿线,被打散的学员更是顽强地继续战斗,他们藏身在森林中,不时用冷枪袭击往来运输弹药的德军车辆。
  10月19日,血战余生的波多利斯克军校支队幸存师生在库季诺沃地域陷入包围,不过幸运的是他们很快突围,并在当天晚上收到命令——向纳拉河沿线撤退,与主力部队汇合。10月25日,军校团再次接到命令,撤到伊万诺沃市完成余下的训练课程——然而,此时能够继续学业的学员只剩下千余人了。而所有能活着看到战争胜利的学员,仅仅是这3500人中的十分之一。
  1975年,当年波多利斯克军校的学员们在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重聚
  正如朱可夫在回忆录中写到:“经过5天的激烈战斗,支队人员死伤惨重,但是他们以英雄主义的自我牺牲精神打破了敌人企图迅速占领小雅罗斯拉韦茨的计划,并为我军在莫斯科接近地上组织防御赢得了必要的时间。”波多利斯用生命赢得了苏军重整莫斯科防线的宝贵时间,为保卫莫斯科的最终胜利建立了难以磨灭的功勋。
  在电影《莫斯科保卫战》中,学员们唱着这样一首歌,面对枪林弹雨慨然赴死:
  我这一生漂泊四方
  辗转反复历经风霜
  萍水相逢有过多少次
  历历在目回首往事
  ......
  相见短暂,时光被隔断
  隔断我们是炮火、枪声和霰弹。
  烽火连天,
  血染的日夜,
  我可否梦中与她相见?
  (歌名为《Жизньмояполным-полнаскитаний》我这一生漂泊四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