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历史小白的穿越 / 第十六章 俺们都想去当兵

第十六章 俺们都想去当兵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这些时日忙着建新营寨,方期也没顾得上发赏金与抚恤,营里的乡勇们开始躁动起来。
  方期与李栩将众人集结校场,先是吊唁了一番死难的乡勇。
  “他们不是为我方期战死的!他们也不是为了李哨长而死的!他们是为了保卫颍州、保卫这方土地而死!他们是烈士,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配得上百世香火的供奉!我决定新建一处祠堂来祭奠战死的同袍!”方期了解到这个时代的人对身后事更为看重,设祠堂供奉能增加军队的凝聚力,于是计划建一处英烈祠。
  没有哀伤,只有兴奋,众人脸上一片激动之色。
  随后李栩也说了一番话,各队长也吊唁一番。
  随后马驰骋将一箱箱的银两搬了出来。
  每位乡勇伸长了脖子,满脸潮红,此次作战每个人手上几乎都有斩获,然而没有人真的敢把敌人的头颅砍下来,所以也没有个确数。
  对于这种情况,方期决定每人赏二两银,粮二石,第一排将士每人加赏二两银。重伤的兵士赏十两银,粮五石,战死或者重伤而死的抚恤十五两银,粮十石。残疾的兵士转到辎重队。而逃跑被处死的几个人啥也没有。
  方期亲自发放,每位乡勇十分欢欣的领了赏银,然后再去库房领粮食。重伤的兵士仍然安置在州城,而战死的兵士早已送回了乡里,所以方期派人将银子和粮食送到他们家中。
  方期又宣布全营将士休假七日,回乡的兵士负责宣传招募乡勇的消息。
  伍友发队与马驰骋队暂时不休,一队负责看守俘虏,一队负责营寨的警戒,待其他各队回来后再给予休假。
  方期与李栩这几日依据戚继光的兵书制定了军纪赏罚条令。在方期的坚持下,去掉了一些肉刑如割耳朵、割鼻子、脸上插箭、割唧唧等。只待扩军后颁布。而李栩提议的每月发饷钱,方期给否定了,如今各处的花销太大,哪里发的起工资,让他们吃饱吃好已经不错了。
  两人又总结了这次战斗的不足,兵种的缺陷,指挥与队列的混乱等问题,详细的分析并做了记录,以便于扩军后的改正。
  常山怀里揣着三两银子,推着独轮车已经走了四十里地。杨湾离的越来越近,他的心里越是紧张不已。路两边的许多田地都荒芜了,偶尔才有些佃户锄着地,种上春小麦。这些年天气十分寒冷,原本种植冬小麦的淮河流域只能春天种植。
  村子越来越近,偶尔从村子里出去的人也是为了寻找一些吃食。青黄不接的时候,连鸟都不敢来这一带拉屎。
  双眼浮肿的老孙头,手插在破棉袄里,死气沉沉的走着路。突然抬头看到常山推着几袋粮进了村子,双眼冒出精光:“常娃子,哪来的粮食!”老孙头一个箭步跑上去,手抓住了粮袋。
  常山倒不怕他抢了去,毕竟他如今的身板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谁敢抢,他就敢打。
  常山停住了车子笑道:“俺不是去了州城当兵了吗,刚打了胜仗,赏的!”
  “这,这,这……这该是多少粮食啊!够吃大半年了吧!”老孙头浑浊的眼珠里满是羡慕,脸上却是哀伤:“若是俺家三娃子也在,也能去州里吃粮了,唉!命啊!”
  常山也是摇了摇头,继续推车往前走。
  老孙头大声朝村子深处大声喊了句:“常家他大嫂,常娃子出息了,回来了!”村里除了常山都是民户,常山则是军户,原本地位最低下的人家变得富裕了。
  常杨氏在编草鞋,人瘦骨嶙峋的,眼睛浮肿的厉害,不时的会流泪水。三个孩子躺在床上发着臆声(梦话),满口都是饿。
  此时她听到有人在喊她男人回来了,还以为是幻觉,站了起来朝外望了望又坐下了。直到邻居也在喊,她才确定真的是他男人回来了,忙跑到正屋门口。一个多月的时间说长也不长,但是她也日夜担心,没了男人,她该怎么带着三个孩子活下去。
  当常山推着车出现在了院门口,她揉了揉眼睛,脸上笑开了花,眼泪又是不停的流出来。
  独轮车“吱吱呀呀”的入了土院子,常山冲着自己的婆娘咧嘴一笑:“眼睛咋肿咧?来,搭把手。”
  门口、土墙上已经来了不少人围观,看到常山与他婆娘将粮食卸下来,满脸的羡慕与嫉妒。两石粮食,三百六十多斤,省点吃,一年就能熬过去了。
  人陆陆续续的来,就会问上一声,常山也就高兴的回一声:“当兵打胜仗赏的咧!”
  常杨氏心里不是滋味,这都是男人拿命换来的。
  三个孩子也下了床,围着常山转。
  常山从怀里摸出几块饴糖,两个烧饼,分给了他们。满脸欣慰看着他们吃。
  常杨氏嘴里嘟哝着乱花钱,直到常山给她头上插了个铜簪子,干瘪发黄的脸上出现了一些红晕。
  村民见常山他们入了屋子,相互谈论一番,也都纷纷散了。
  常山关上房门,将三两九钱银子交到婆娘手里,常杨氏惊的张了口半晌合不上。又是粮食,又是银子,军队里咋那么舍得。作为军户,从来没有领过任何饷钱,更不论赏钱了。
  晚饭则是熬了一大锅的米粥,外带六七块猪肉。这些猪肉是常山自己省下,从营里带回来的。
  眼见着一家人美美的吃了一顿饭,常山心中更加感激哨长方期。看着几口人没了往日的忧愁,他暗自说道,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两口子又商议了半夜,决定分出六十斤粮送给吃不饱的村里人。毕竟常山以后常年累月难回一次家,照顾不了家人,分出去一些也能落个人情。
  第二天,常山就提着粮,每家每户送了一斤,各户人家自然是感激不已,连连夸常山仁义。有的人家甚至问他,军队还要不要人,常山又告诉他们营里继续招人的消息。他是队长,手里也缺额,只要符合哨长的条件,来多少他要多少。这样,各家更是感恩戴德。
  类似常山的情况,其他回乡的兵士也大概如此,各乡各里传遍了颍州乡勇打胜仗赏钱粮的消息。而战死的兵士,家中原本痛苦万分,得了十五两银、十石粮后,又让他们悲喜交加。于是许多青壮都想要去应募乡勇,战胜有丰厚的钱粮,战死又能留给家里更为丰厚的抚恤,吃不上饭也是死,不如搏上一搏。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