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寻味直播间 / 第八章 糖糕松糕傻傻分不清

第八章 糖糕松糕傻傻分不清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有人注意到旁边师傅的动作吗?感觉主播好像还挺专业的样子啊!”
  “我也看见了2333。师傅不会起了收徒之心吧hhh。从此某主播走上了制作松糕发家致富的道路。”
  “主播一看就是骨灰级别的吃货,不然也对不起他身上的两百斤肥肉嗬嗬!”
  徐畅并没有发现弹幕上的讨论,现在的他全身心投入到了松糕的制作过程中。虽然是温城的传统美食,但不像鱼丸一样是家家户户几乎都能掌握的技能。自家的爸妈也只有在小时候看过奶奶辈的人制作,这门手艺就连他们也不会。
  至于徐畅,原本的他对于松糕的制作也是一窍不通。为了能够顺利直播并且向大家宣传,徐畅昨晚在电脑前恶补了不少关于温城传统美食的知识。
  也就是说,这门手艺在年轻一代中快要失传了。
  “大家看,现在阿姨已经把面团和好了。我们把它放在垫有干净麻布的松糕框里,然后再把先前准备好的配料摆放在上面。摆放配料的时候十分讲究对称,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松糕框是一个非常标准的八边形,加上摆放整齐的配料,看上去就十分具有艺术美感。”
  “至于为什么松糕一定是八边形的呢?这个问题我的父亲也没有告诉我答案,不过我想,这大概是因为温城人更加喜欢8这个数字吧!8也就是发,希望八边形的松糕能够在新年给我们带来好兆头。”
  “666,老板们的思维果然和我们不一样!”
  “吃了老板们的专属松糕,保证你的年终奖翻一番!”
  正在这时,阿姨也已经把配料全部摆放好了。只见她抬头冲徐畅笑了笑,然后把松糕框交给了另一边一个专门负责炊制松糕的老师傅。炊制松糕需要的是猛火和耐心,需要等上不少时间。
  “朋友们,接下来就是炊制松糕的过程了。炊制松糕是一个技术活,即使是一些老手艺人,也免不了一时失手炊出一甑夹生松糕来。除此之外,炊松糕时忌说生或不熟之类的字词,温城人相信,只要松糕炊熟炊顺畅了,接下来的一年都会万事皆顺。”
  考虑到直播间里头的观众总是会更喜欢看新鲜的事物,炊制松糕的过程相比之下有些枯燥,更何况其中的技术含量不是通过屏幕就能够感受到的,徐畅决定先转移一下战场。
  “松糕的炊制需要不少时间,那我们就先来看一下炊制好的松糕吧。”
  说罢,徐畅就操控着无人机将拍摄重点转向了售卖摊位。在长长的摊位上,炊好的松糕呈一字排开,规规整整的八边形,各式各样的配料图案。刚刚出炉的松糕上还蒸腾着热气,险些就要糊了无人机的镜头。
  “前排发现一只新鲜出炉的松糕!”
  “主播的画质绝了!光是看这热气我就有一种想吃的冲动!”
  “只要吃完一个八边形松糕,今年就能发财!”
  “楼上666!”
  “温城的松糕松软绵糯,清香可口,老少皆宜。松糕有两种吃法,趁热吃或者凉了吃。大家可不要小看温度的区别,温度的高度会直接影响到松糕的软硬程度,更会影响到它的风味,这是松糕的一大特色。”
  “像这边的几块松糕,已经凉了很久了。如果现在直接品尝,口感上会偏硬,颗粒感更强,并且十分具有韧劲。凉了的松糕只要放回锅里重新蒸一下,温度一上去就会立即变软,就像这边这个热气腾腾的松糕一样。热松糕的香味更甚,且口感软糯,与川蜀一带的糍粑口感较为接近,但更加具有粘性。”
  徐畅觉得有些渴了,忍不住舔了舔嘴唇,这一幕却被负责售卖的师傅收入眼底。师傅拿过冒着热气的新鲜松糕,切下两片就递给徐畅和妹妹徐泷。
  “谢谢师傅,这怎么好意思呢?”
  “没关系,我看你直播半天了。我觉得你这样做也挺好的,能宣传宣传咱们温城的美食。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制作松糕这门手艺了,如果通过你的介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松糕,我觉得也是一件好事。”
  “谢谢师傅的夸奖。这份切过的松糕就给我吧,正好我也是要买的。”
  “好嘞!”
  老师傅麻利地把软糯的松糕装进塑料袋里,然后搁在一边。估摸着徐畅还没有停止直播的意思,不如等小伙子走的时候再给他好了。
  事实上徐畅的确是这样想的,过年糕点的重头戏不仅仅只有松糕,还有它的大兄弟——糖糕。在长长的摊位上,其中一半摆放着的是形状规整的松糕,还有一半摆放着的是形状各异的糖糕。
  在徐畅的控制下,无人机迅速调整了方位,将网友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一旁五花八门的糖糕上。糖糕的颜色和松糕相近,但形状各色各样,鲤鱼、元宝、牡丹、蟠桃、财神爷、状元印……
  “哥,我想要这个金元宝。哇这里还有一只小兔子!”
  “你喜欢哪个就自己选,让叔叔帮你打包起来,一会儿我付钱。”
  妹妹徐泷毕竟还是个孩子,见到这些惟妙惟肖的糖糕顿时就移不开眼。师傅们的手艺自然是身经百战的,做出来的糖糕更是吸引了不少孩子的目光,随着妹妹徐泷的加入,这一块儿区域就更加热闹了。
  “直播间的朋友们,现在容许我向你们介绍温城春节的另一位重要人物——糖糕。糖糕在温城的历史很是悠久,大概可以追溯到元朝。在温城童谣《十二月令》里头有一句话:十二月,糖糕印状元。说的就是这位大兄弟了。”
  “如果说炊制松糕是一个技术活,那捣糖糕就是一个技术活加体力活了。大家还记得之前看见两个大汉捶打某种食材的一幕吗?我们现在就去了解一下。”
  “我之前就看见那两个大叔了,本来还想提醒下主播是不是忘记了(手动滑稽)”
  “嘻嘻嘻主播这种骨灰级吃货怎么可能会放过它?”
  “糖糕:我不想被吃啊!”
  “话说我家这里也有糖糕,不过跟主播的不太一样啊!”
  徐畅看了看手机,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春节大家都没什么事情做的原因,直播间里的网友倒也不少,到现在已经突破500人大关了。看来美食的魅力还是巨大的,吃货无处不在。
  “这位网友说的没有错,的确许多地区都有糖糕,虽然大家都有同一个名字,但本质上还是不同的。比如小学数学书上的小明,和高中历史书上的小明,我想应该不是一个人吧?”
  “一只嘤嘤怪送了主播一个烟花——莫名被cue的小明同学。小明:我做错什么了?”
  “海阔天空送了主播30个竹子——敬请收看:那些年被小明支配的恐惧。”
  “小明:给朕一个状元糖糕,不然朕就要从数学书里爬出来了!”
  此时,徐畅已经来到了两位师傅的身边,征求对方的同意之后,才操控着无人机由远到近拍摄两位师傅捣糖糕的动作。
  “大家来看看这两位师傅,别看两位师傅的动作十分流畅,这可十分考验两位师傅的技术还有只见的默契程度。再看看这个石锤,估摸着起码得有十五斤,每做一份糖糕就要抡石锤上百下,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哪位朋友有看过家里的长辈捣年糕,应该就明白这是一件多么辛苦的事情。糖糕的原材料包括糯米、粳米、白糖、红糖。除了糯米和粳米的比例要控制好之外,加糖加水都有讲究,要一点点加而不能贪快。特别是上蒸笼之前,混合均匀的粉需要一层层筛入其中,如果一股脑全都倒进去,可能会导致不均匀而部分蒸不熟的情况。”
  “将蒸熟后的米粉团倒在捣臼里,先碾匀,再由一人挥石锤捣,另一人在石锤一起一落的间隙,迅速翻动米粉团。直到整团的米粉团柔软而有弹性,才算是成功。最后一步就是加工处理,将米粉团揉成各种形状,或者用印板直接印出复杂的形状,就是我们先前看见的糖糕。”
  一旁的两位师傅倒也没有受徐畅的干扰,一直在勤勤恳恳负责自己的职责工作。尽管是冬天,和煦的阳光加上大量的体力劳动让两位师傅的脸上也沁出了不少细密的汗珠。偶尔也会停下手上的动作,拿起挂在肩头的白毛巾擦一擦汗。
  “感觉两位师傅好辛苦呜呜呜。”
  “这种捣糕是真的很辛苦,我家也有类似的东西,捣完以后感觉失去了自己的双手!”
  徐畅认同地点了点头,光是看石锤和米粉团碰撞的模样,估计他身上这近两百斤肥肉也不顶用。万一手一抖,石锤直接砸在脚上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听我爸说过,过去城区里不少人家备有石捣臼,一到腊月期间,或者和邻居相约,或者独户完成。往往由壮年男子担当捣手,妇女充当助手帮忙。在捣糕的时间段里,往往也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七八个小孩围拢在石捣臼一周,有时大人会直接从里面摘一小团糖糕给孩子们,俗称:吃糖糕奶。”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不少农民组队进城作捣糖糕炊松糕服务,从磨粉开始到最后的成品,形成了一条龙服务。虽然方便了大多市民,但家家户户自己捣糖糕炊松糕的热闹气氛从此就消失了。随着老手艺人的老去,这两项手艺很有可能就会断了传承。”
  “我相信这种情况不仅仅只有温城才有,许多地方也有这样类似的事件。不过现在的我也帮不上什么忙,只能说希望大家多多关注身边的手艺人,不要让这些流传的手艺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