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建文野望 / 第四章 盛大朝会

第四章 盛大朝会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先皇的丧事处理完毕,大明朝的朝会也很快恢复了。与后世的想象不同,大朝会并不是每天都举行,大朝会又称正朝,参与人数最多,也最隆重,反而是一种礼仪性质的朝会。一年只举行三次,分别在元旦、冬至、万寿三个重要的节庆。正朝上天子不问政事,只接受群臣的贺表,当众唱诵,甚至还设有文艺表演。有些类似于后世的团拜会。
  至于每日举行的早朝,本来应当是皇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渠道。但是洪武后期,早朝的作用也渐渐被削弱了。此刻朱允炆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场早朝:
  奉天殿外的大广场上,鸿胪寺的官员们三鸣鞭以示肃静,百官分文左武右立列两旁,大太监董平安拖着长长的调子,高唱“天子驾到,重臣早朝。”百官闻言,跪成一地。朱允炆缓步走上奉天殿外设的龙椅,百官行五跪十五叩首的最高礼节。天子才道“平身。”由于广场巨大,天子这句话,百官实际上是听不到的。大太监董平安又鼓足了中气,高喊“众卿平身”,百官这才起立。
  官员要奏事,不仅是对行政能力的一次考验,更是对肺活量和说话响度的一次大考验。奏章上的一字一句,必须要以百步外的天子能听到的洪亮语音,当众念出。当然,天子并不需要像官员一样扯着嗓子高喊,而是说给身边的大太监,再由大太监高喊传遍整个广场。
  “臣资政大夫,钦天监监正吕温纶谨贺,吾皇册礼云毕,率土皆欢,溥天同庆,臣吕等诚庆诚贺,顿首顿首……
  “臣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少师,领礼部尚书司文山谨贺,陛下睿圣,纂承基绪,畴咨熙载,群士响臻。上以慰宗庙乃顾之怀,下以释普天倾首之望。……
  “臣右光禄大夫,太子太保,领太常寺卿庞景谨贺,天下一统,九州晏如,臣闻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天子德于万物,克明俊德,……
  “……”
  朱允炆听来听去,官员上奏,尽是些贺表一类,几乎没有什么实际政务。其实,这也不能怪诸位大臣。一则新皇登基,初次早朝,群臣上贺表是理所应当,二则真正重要的政务,天子决断时往往需要时间考虑,或者查询资料,询问相关的官员。如果在早朝中奏出,则天子必须当场给予回应。因为天子是神龙降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如果沉吟不答,被给事中记到史书里,不能不说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
  群臣的贺表连篇不断,一个比一个长。从清晨卯时一直到快正午,还没有停止的意思。朱允炆已经完全没有兴趣听这些骈四俪六的句子了。
  “今天……就到这吧。”朱允炆无奈说道。
  大太监董平安一直侍立在侧,站了整整四个时辰,也觉得十分痛苦。听闻天子有退朝之意,赶紧大声宣布。
  于是群臣又再行一遍大礼,恭送新皇还朝。
  “这朝会实在用处不大,既复杂又没有效率。”朱允炆摘下头顶的十二串旒冕,热汗直冒,此时正值盛夏,应天地处南方,酷热难当。“今后,常朝十日设一朝即可。传令各部,明日不必早朝了。”
  “陛下,臣以为不妥。”黄子澄见到这样的命令,着急忙慌地入宫去面圣。“陛下登极,下的第一道圣旨就是减少早朝次数,不但有违祖制,而且会让百官以为陛下怠政,恐怕对陛下不利。”
  “此事朕意已决,黄先生不必操心了。”若是前世的朱允炆,黄子澄可谓是他的半个人生导师,对黄子澄当然言听计从。但这次朱允炆的反应,让黄子澄有些意外。见皇上直接否定了他的意见,黄子澄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好悻悻告退。
  黄子澄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没过几天,御史言官们劝谏皇帝勤政的奏章就大量送入宫中。但穿越者朱允炆似乎对这些并不放在心上,对于类似的奏章,朱允炆全部留中不发。
  “方孝孺这个人,现在在哪里?身居何位?”朱允炆想到先皇临终前留下的两个人,随口问道。
  “回禀陛下,临朝百官之中,并没有一个叫方孝孺的人。”熟记临朝的一千余位官员姓名职务,是大太监董平安的必修课。但皇帝的这个问题,显然超纲了。
  “那么满瑞达,也不在临朝百官之中了?”
  听到这个名字,董平安倒是有些惊。“回禀陛下,满大人原是锦衣卫都指挥使。后来,先皇以锦衣卫行政严苛,下令废除锦衣卫,算来已经十多年了。”满瑞达这个人,董平安从前倒是常见,锦衣卫还存在的时候,满瑞达经常入宫奏事,有时甚至深夜前来,朱元璋也给予接见。权势一时滔天。后来朱元璋废除锦衣卫,宫中就不再见到他的身影了。
  “那他现在如何?”先皇临终,却指点一个早已革除的机构的领导人给他,这事有点意思。
  “不知……不知满大人是否还在世,老奴这便去查访。”董平安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十多年前,满瑞达被解职的时候,已经是五十多岁的高龄了。在这个医疗水平极低的社会,活过花甲之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一种奢望,即使是如朱元璋这样坐拥天下最好医疗资源的皇帝,也不过享寿七十一岁。
  皇上要找一个人,当然没有找不到的道理。没几天,董平安就回禀道“方孝孺大人如今在天府,为蜀王世子师傅。满大人如今赋闲了,在城东十里关塘堰居住。”
  “传召方孝孺来京,至于这个满瑞达,朕亲自去拜会他。”
  “陛下要见满大人,宣他入宫来召对就是了,何必亲自前往。”董平安不知道,为什么新皇对这个赋闲在家的老汉如此重视。
  回应他的,是朱允炆意味深长的微笑。
  前世此刻,朱棣反意已萌,整顿兵马操练士卒一日强过一日。如今的朱允炆要破局,方孝孺的用法尚在其次,这个满瑞达可能是其中关键。宫中耳目众多,这样关键人物又岂可在宫中宣召。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