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建文野望 / 十六章 南越巨变 二

十六章 南越巨变 二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黄子澄和齐泰都是通过明初科举考试选拔而来的优秀人才。在短时间内完成对于既定题目的命题申论作文,是他们这种文人自幼开始练习的看家本领。但这种命题申论作文的评判标准,只能是以明朝尊崇的儒学作为大纲。
  而这个时代的儒学,既不是先秦时代孔孟真正的思想,也不是后世经过扬弃之后的国学思想,而是一种在千年历史中,因为各种原因被修改得面目全非的思想体系,当中实际上夹杂了许多私货。
  但穿越者朱允炆的脑筋要活络很多。石永年的话更是给了朱允炆很大的启发,实际上,就连石永年此刻也没能想到,皇帝处事的圆滑与变通,有多么出人意料。
  朱允炆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对三位大臣道:“诸卿的建议都是忠君爱国的肺腑之言,兹事体大,朕还要再想想,诸卿回去罢。”又扬头看了一眼石永年:“你留下来,朕还有事情跟你说。”
  黄子澄、齐泰还待再言,但皇帝既然发话送客,也不好再强行留下。只道了告退便离开了,屋内就只剩下朱允炆和石永年二人。朱允炆道:“查司文山一事你有功劳,但未免打草惊蛇,朕不便给你记功,希望爱卿不要介怀。”
  石永年闻言赶紧道:“臣只知道忠心为君分忧,又岂会在乎功名利禄。”
  朱允炆点点头:“那玻璃如今卖得如何了?”
  朱允炆虽然承诺过石永年另行派遣人手来做这行商坐贾的事情,但是实际上朱允炆能真正信任的人极少。保安队要训练、又要开展各种侦查活动,所需经费甚巨,又无国库拨银,实际上还是照常向造办处领取玻璃制品。朱允炆近期忙于整顿军务,已无暇去造办处了解玻璃的产量。
  “禀陛下。玻璃生意确确实实一日好过一日。眼下京中的达官显贵,甚至富裕的士绅财主,都是陛下鸿福号的客人。每日获利,除保安队用度以外,现还有存银二十万两。”
  “哦?前些日子你不是还抱怨不愿意卖玻璃嘛?”
  “禀陛下,保安队一百一十二人,人人皆不愿做这商贾勾当。臣想了个法子,每旬对保安队的训练成果和办事效率进行考评,考评入末流的十人,便……便罚他们作十天的商人。为陛下卖十天的玻璃。”
  石永年说完,偷偷望向朱允炆。这贩售玻璃虽说不是什么正经营生,但毕竟是天子交代的皇差,如今把皇差办成了惩罚手下的手段,不知道皇帝会不会因此大发雷霆。
  朱允炆终于还是没憋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啊哈哈,爱卿此计大妙。”朱允炆当然不会介意这事,相反地,倒是对石永年更多了一些好感。穿越者是孤独的,日常接触的权臣贵胄,甚至宫内的侍卫太监,哪个不是满口儒家礼教,事事格物穷理,原则性虽强,变通则不足。在朱允炆的眼中,石永年这个出身军户的前锦衣卫,行事和想法更像是自己的知己。在这一瞬间,他甚至恍惚觉得,石永年是不是跟自己一样,也是一个穿越者。
  顿了一顿,朱允炆终于进入了正题:“眼下南越发生如此巨变,虽然有赵文栋冒进之过,但三卫士卒就这样一击即溃,也足见咱们大明士卒久疏战阵。”
  石永年道:“京中军也是一般,臣原先在军中时,大军十日中倒有六七日在屯田种地,只有一日的操练。臣大胆揣测,京中这许多军士,恐怕无法抵挡五万精锐之师的攻击。
  早朝上裁军之争,石永年还并未听说。石永年虽然得皇帝信任,但是却并没有实际官职,自然没有列班入朝的资格。
  朱允炆心下一动,问道:“朕意裁撤老弱,发往全国安置,止留三万精兵。爱卿以为如何?”
  石永年想了想,道:“禀陛下,裁撤老弱,的确有利军容整肃。但此议可整顿京军,却不可整顿大明。”见皇帝神色无异,又道:“京中军士,仅占我大明全部军士的三成。京军裁撤,可以发往地方安置。然则地方军队,也大都疲弱不堪,若要依照此法办理,臣实不知该如何办理。二者,裁撤老弱军士,所涉牵连甚广,朝堂之上,想必阻力甚大,臣恐怕,难以实行。”
  “此时不劳爱卿挂心,今日早朝,此议已成。”
  石永年也是一奇,军队和各部之间的牵连,石永年久在军中为官,又岂能不知。至于皇帝用了什么手段让朝臣就范,石永年心下颇为奇怪。但皇帝既然不说,自己怎么敢去问皇帝。反正保安队如今耳目众多,朝堂上人多眼杂,自己想知道今日朝会究竟发生了什么,不消三日便可查得八九不离十。当下只叩头道:“陛下雷厉风行,臣万分佩服。”
  朱允炆又摇头道:“然而裁撤冗军,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拍了拍石永年肩膀,示意石永年起身,续道:“军中的情状,爱卿比我更了解。只要军队还是这支军队,钱粮还从国库中输运,这些蝇营狗苟的事情就没办法断绝,军队也就没办法形成真正的战斗力。”
  石永年似乎听出了皇帝话中的意思,问道:“陛下有意另设新军?”
  朱允炆缓缓点头,道:“不错,朕意设置新军。眼下军户俱登记在册,兵痞横行。这新军人选,朕意从百姓中征召。”
  石永年闻言却是脸色大变:“陛下,国家承平,若强征民力,摊丁入伍,恐怕对国家不利。”
  历史上,每逢天下大乱,各割据政权都会从所辖地区强迫壮丁入伍。对于百姓的祸患,往往需要天下安定之后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到战前水平。是以天下大定之时,大多采用固定的军户制度。如今天下刚刚安定不过二三十年,民力十分有限,再强行征召百姓入伍,后果实难预料,甚至可能激起民变,难怪石永年会紧张。
  “石卿会错意了,朕不搞强征那一套。”朱允炆笑笑:“一则此次征兵,完全自愿。眼下咱们贩售玻璃,也算得颇有积蓄。大军养不起,养一支小部队还是不成问题的。二则兵贵精不贵多,关键在于兵器。三十手执利剑的士兵,胜过一百赤手空拳。这道理,石卿可明白?”
  在后世,随着热武器的发展,士兵逐渐因所使用的武器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兵种,兵器水平越高,兵种也就越多。但在明代初期,长矛是绝大多数军队的制式武器,由于技术的不发达,火枪尚未大行于世,就连弓弩射程也有不足,弓弩兵在遭遇战中往往还因其武器处于被动地位,配备也很少。这些道理,石永年一时并不明白,只是礼节性地回答:“陛下之言,对臣如醍醐灌顶。”
  朱允炆笑笑:“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哦对了,还有一件事。”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