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建文野望 / 六十一 重归华夏

六十一 重归华夏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如果说秀一一夥海贼不愿意离开夷洲,尚在朱允炆的意料之内。那么,几位铁匠也不愿意离开夷洲,这就有点出乎朱允炆的预料了。
  铁匠们不愿意离开的原因也很简单,夷洲物价便宜。
  一个由汉人组成的社会,所有风俗和生活习惯都与中原无异,物价却便宜许多。在收入维持稳定不变的前提下,生活品质就会有质的提升。
  锻冶工匠,在应天府中,虽然不能说是百业之末,但毫无疑问,是上不得台面的职业。
  但是在夷洲,情况就大有不同。
  这里的风气远较应天府为好,尚没有来得及形成类似的职业鄙视链。
  而且随着铜山的大规模开采,这里的金属需求也正在与日俱增。
  更何况,这几位铁匠是朱公子带来的人。
  不用说朱允炆,就连这几位铁匠自己都可以预见,未来的鸡笼港,即使可能存在某些职业鄙视,金属冶炼也一定位于鄙视链的上游。
  这样的生活前景,自然让铁匠们流连忘返。
  不过严格的说,四位铁匠都跟朱允炆签订了长期的雇佣文契,如果朱允炆强行要带铁匠回到中原,铁匠们也没有任何拒绝的资格。
  但朱允炆还是决定尊重铁匠们的愿望,毕竟如今鸟铳的数量已经不少,重回应天府之后,要恢复鸟铳生产,规模太小意义不大,规模太大则很容易引起各方面的注意。
  还不如把鸟铳的生产就放在夷洲,即使在华夏的战争失利,好歹也能拖延几年。到时候夷洲已经能生产出数万甚至数十万门火铳,这样的数量足以让朱允炆安心。
  对于那些已经获得鸡笼港居民身份的前海贼,继续把他们当做免费劳动力已经不再合适。朱允炆和雷彦商议,以一两的月钱雇佣他们继续作为铁匠的帮工。
  这个价格虽然不高,但海贼们已经很满足了。毕竟在鸡笼城内,除了朱允炆手下的产业之外,暂时还没有什么需要大量雇佣人手的行业。
  每月一两,只要不是大肆挥霍,两三年之后,就可以攒下十几两银子,买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因此,朱允炆这次回华夏,就只有保安队的队员们一起。
  洪武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朱允炆的船队浩荡启航,从夷洲返回应天。
  朱允炆在夷洲百姓中的口碑极度两极分化。
  大部分百姓认为,朱允炆减赋税、铸铁钱,开铜山、定粮价,建军队、办教育。没有一件事不是为了鸡笼百姓着想,因此对朱允炆十分感激。
  不过也有一些人觉得,这个朱公子以交易大厅作为牟利手段,通过一笔一笔的手续费,以及对行情的掌握,在不知不觉见便骗取了百姓大量资产。
  这样的人,大都是在黄金交易中想要投机,结果却输的一塌糊涂的富户。
  朱允炆的这几条船,在港口中停泊的时间很短,也就基本不需要怎么整修。
  本来船上就有招募来的水手船工,朱允炆自己也能完成起锚前的准备。像林九龙离开时那样的万民自发帮助整理船只的场景,终究是没有出现。
  不过,这次启航倒也不是全无惊喜,比如说,百姓还是向朱允炆敬献了万民伞。
  官员卸任时,百姓为了表达对官员的感谢,便会制作这种大伞,伞盖上签满了百姓的名字。
  朱允炆这次虽然不是卸任,但毕竟是一次远行,百姓还是制作了一把巨大的万民伞。
  朱允炆大概看了一下,伞盖上起码得有几千个大大小小的名字。
  考虑到鸡笼港的识字率,朱允炆不能不感到满足。
  而且,林九龙离开的时候,朱允炆就没有看到这种场面。
  这次没有被打烂的海船作为拖累,船队中船只虽然不少,但行得却是甚快。
  不消几日,一行船队就又开到了长江口。
  越是临近应天府,朱允炆越是害怕。
  自己匆匆一走了之,一个月来与朝廷不通音讯,如今的应天,不知道发生了多少大事。
  甚至,自己临行时的码头,都没有安排人负责打理照看,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停靠。
  所幸,朱允炆所担心的事情,一件都没有发生。
  码头仍然在那里,不过,朱允炆的船队规模已经有点超过码头的容纳量了。只能把较小的船绑在一起。
  朱允炆回到皇宫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听取三位主政大臣的汇报。
  本来以为这一个月来,应当会发生点什么,但越听下去,朱允炆就觉得越不对劲。
  “什么都没有发生?”朱允炆有点不可思议。
  “陛下认为应当发生什么?”黄子澄有些摸不着头脑。
  “各省十月晴雨表都已送到。闽、粤等地本季的粮食已经收完,税表也已经送到,粮食正在押送途中。”吴王朱允熥道。南方第三季稻谷的田赋是他这一段政事的重点。
  “我是说,大事,大事。”朱允炆道。
  “大事么……”黄子澄沉吟道:“除了臣适才汇报过的礼部侍郎章义被免职以外,朝上再无人员调动。”
  “章义亵渎天威,免职已经是便宜他了。至于其他官员的任免,未得皇兄旨意,我等不敢擅专。”朱允熥道。
  “这件事你们做得对。”朱允炆点点头。“我说的不是这种,是更大的事。比如说,有人谋反什么的。”
  “陛下说笑了。四海承平,哪个敢反。”齐泰道。齐泰现在已经感觉到,朱允炆自从登基以来,多多少少有些被害妄想症,总是害怕有人造反。
  看来藩王还没有动手。
  “裁军进行得如何了?”见齐泰说话,朱允炆忽然想起裁军的事情来。
  “第一批五千人已经散去,眼下正在安置的路上。”齐泰道。
  “这第一批是往哪里安置?”
  “江州、扬州、安庆、徽州、庐州,各一千人。”
  “不错,动作很快。”朱允炆点点头。
  这第一批裁军人数较少,所安置的地区也都是富庶地方,被裁军士听说要往这些地方去,好过军中千倍万倍,都是兴高采烈。
  但等到要大规模裁军,以及裁军必须要前往较为贫穷之地安置的时候,难度就比现在高得多了。
  “对了,那个陈天平,现在在干什么?”
  距离朱允炆许诺陈天平“一月后发兵”已经逾期了十天。显然,并没有一兵一卒是奔着胡季貔去的。
  朱允炆不能不好奇陈天平会有什么动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