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晋霸春秋 / 第9章 命运抉择

第9章 命运抉择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晋国,耿邑。
  这里原先是耿国的国都。
  晋献公十六年,晋献公作二军,自将上军,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灭霍、魏、耿三国。
  而后,以耿地赐赵夙,以魏地赐毕万。
  在晋国流浪了百余年的赵氏终于有了一块像样的土地。
  赵氏始建于穆王时期,穆王为赵造父在嬴姓的祖地霍太山下筑赵城(在霍国),赵氏这一支才始称赵氏。
  后来幽王时期,赵氏眼瞅着宗周这艘破船可能要沉,果断弃船而逃,跑到晋国,事晋文侯。
  谁知道这是刚下了破船,又登上了破车……
  文侯之后,就文侯子昭侯还算凑合,剩下的不能说全是草包,但和曲沃一脉比起来,那是天壤之别啊!
  没办法,自己买的车票,含着泪也得坐到终点……
  煎熬了好几十年,四五代人,终于熬到了终点站。
  期间,什么好处都没捞到,连块像样的土地也没分到,举族翼漂……
  好在现在也算是苦尽甘来!
  不过,世上哪有没有一帆风顺之事?
  就如而今,久经磨难的赵氏一族再一次来到命运的分岔路口。
  留在绛城辅政的赵夙长子赵威派人传来消息,言君上受骊姬蛊惑,将诛三公子,太子自缢于曲沃,未死,逃!公子重耳奔蒲,公子夷吾奔屈。
  虽然是短短几句话,但是亲身经历过曲沃代翼的赵夙,立刻感觉到晋国上空中密布的乌云。
  晋国……怕是又要变天了啊!
  局势虽然不容乐观,但是危险之中却也潜藏着巨大的机遇。
  这就要看他们赵氏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了?
  如果是能的话,赵氏或许还能够再近一步!
  赵氏不似卻氏、先氏、贾氏等晋国公族,命好!
  赵氏完完全全就是晋国的一外来户,而且还是异姓。
  众所周知,姬姓对异姓向来是严防死守。
  就拿他们赵氏来说,先祖赵造父对于宗周的功劳不可为不大。
  徐偃王攻打镐京,赵造父驾车带着穆王火速回援,而后又组织军队帮助穆王平定叛乱,结果呢?不过捞了一个大夫的爵位,得了一座赵城而已!
  要知道他们这几乎算是踩着自己同族的尸体来匡扶周室的。
  嬴姓徐氏和他们嬴姓赵氏是同祖!
  赵氏和嬴秦的共祖是飞廉,飞廉之祖为大费,大费和若木都是伯益之子。
  徐国就是若木的封国。
  周初定天下,与徐国的战争最为频繁。
  徐国是淮夷大国,宗周差一点就被徐国扼杀在摇篮里。
  徐驹王曾经把宗周的军队逆推回黄河边上,徐人无不自豪的说:“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
  到徐偃王的时,有三十六国臣服于徐,偃王率兵攻打宗周的都城镐京,要不是他们赵氏的先祖赵造父,宗周说不定就变成了宗徐!
  但,就是这么大的功劳,周王竟然还如此吝惜土地!
  更别谈自造父以下六世,代代辅佐周王。
  宣王时,要不是赵氏先祖奄父,千亩一战,宣王怕是要被戎人擒住祭天了罢!
  赵氏两次再造周室,到头来呢?姬姓还是只相信同宗,即使是被坑的眼泪汪汪……
  不过,现在的晋国,情况似乎出现了一些变化。
  晋献公用士蒍计,尽诛桓庄之族,只剩下寥寥武公之族还在苟延残喘。
  晋国的公族并不受信任,反而异姓要比公族受信任的多。
  国中身居要职的卿大夫以异姓居多。
  这就是赵氏的机会啊!
  如今三公子出奔,晋国看似要变天,但是乌云之后,必有阳光。
  赵氏现在要做的,就是接近那个太阳!
  于是,接到消息之后的赵夙马不停蹄的把他的幼子赵衰唤到身边。
  “父亲如此着急唤儿前来,可是出了什么事?”
  赵氏府中,赵夙书房,一位看起来二十余岁的年轻人,恭恭敬敬的对着赵夙行礼。
  赵夙也无废话,直奔主题,将长子赵威派人传来的消息,一字不差告诉赵衰。
  “父亲的意思是……”赵衰似乎猜到了赵夙的意图,但又犹疑不敢确定。
  赵夙没有正面回答赵衰的问题,反而问道:“异日一旦山陵崩,我儿以为当立者何人?”
  “必是太子申生!”
  “何以知之?”
  “太子内有狐突、里克、丕郑、荀息、郤豹等老臣支持,外有罕夷、梁余子养、先丹木等贤者为辅,且太子贤,晋人属意焉,重耳和夷吾二公子虽略有贤名,但差太子远矣!”
  赵夙叹了口气,他觉得他这个幼子不能说是天真,但是看问题还是有些简单了。
  事情要是真这么简单,那就好了!
  “我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赵夙如是说。
  “愿闻父亲高见!”赵衰长身一拜,虚心请教道。
  “狐突为重耳、夷吾外祖父,荀息虽属意太子,但悬而未决,郤豹庶长、嫡长二子为夷吾之党,三子四子为重耳之党,故而,三人虽看似属意太子,然其意不可测啊!”
  顿了顿,赵夙又接着说:“国中元老唯有里克、丕郑二人坚定支持太子,然而丕郑虽然多智,但里克却疑虑颇多,君上欲诛太子,若里克出言维护太子一二,太子此时必不至于此!”
  “且为父听闻公子重耳骈胁,有重瞳,状貌伟异,有圣人之象!故而,来事或未可知也!”
  赵衰有些糊涂了,再次问道:“父亲的意思是……”
  “我儿可知而今齐侯是如何得位的?”
  “自然知道!”赵衰自信的说,“先至者……”
  “立”字还没说出口,赵衰突然明白老父的意思了。
  “父亲的意思是未来晋国国君之立将如齐国那般?”
  赵夙严肃的点了点头,“料也不差!”
  “君上即使立公子奚齐为君,然奚齐无党,必不长久!”
  ……
  和赵氏同样面临命运抉择的还有魏氏。
  魏氏的封地魏邑是原来魏国的国都。
  魏氏和赵氏几乎是在同时受封。
  据说,魏氏的先祖是毕公高,武王异母弟。
  武王灭商后,毕公高被封在毕国(在今陕西咸阳,一说在今陕西西安)。
  王室东迁以后,魏氏比赵氏混的还惨。
  赵氏提前弃船了,好歹还算有个落脚之地,没有提前弃船的魏氏只能四处流浪。
  魏氏的同宗的有的跑到了中原,有的跑到了夷狄。
  魏氏就是迁往中原的一支。
  到毕万的时候,毕万跑到晋国事晋献公,有功,被封于魏,始建魏氏于晋国。
  魏氏和赵氏在此时绝对可以称作难兄难弟。
  不过,谁也想不到的是,二百多年后,俩曾经的难兄难弟竟然能分晋地而立国。
  现在说出来,估计这两家都敢不相信……
  毕万有子两人,庶长寿余,留绛辅政,嫡子犫(chou,一声),留在魏地,尚未出仕。
  赵氏接到了绛城传来的消息,魏氏自然也接到了。
  不仅如此,魏氏的封地由于距离黄河不算太远。
  东关五等人追捕太子申生的事情,他们在接到消息之前就已经知道了。
  而且东关五还曾派人前来让魏氏出兵协助,毕万以无君命不敢调兵给拒绝了。
  接到长子寿余的消息,毕万算是终于搞清楚了事情的原委。
  他之前也有猜测,只不过狐疑不敢确定罢了。
  现在他还真有点庆幸当初的决定。
  像父子相残这种戏码,旁人还是不要插手的好。
  容易搞的里外不是人!
  帮老子杀儿子,万一哪天老子后悔了,帮忙的人就尴尬了!
  即便老子没后悔,儿子要是逃走了,这个仇可就结大了!
  魏氏和赵氏这种经历过苦难的家族,向来都是很谨慎的,这种谨慎都是渗透到骨子里的。
  从来不会轻易去做决定。
  因为一个不慎,可能就要面临亡族之祸。
  不过,谨慎归谨慎,但是并不代表他们面对机遇的时候会踟蹰不前。
  赵氏如此,魏氏也是如此。
  接到消息的毕万同样很快将他的嫡子犫唤到了身边,商量魏氏接下来该何去何从!
  不是魏氏不忠心,只怪献公年纪太大,魏氏一大家子人呢,谁还没有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君上欲诛三公子,三公子皆贤,为父欲使我儿择而事之,以兴魏氏!”毕万看着跪坐在自己面前的嫡子,严肃的说。
  “父亲以为儿当奉事哪位公子最为妥当?”魏犫自然不敢违逆老父的意思。
  毕万闻言,又把这个皮球踢给魏犫,“我儿以为呢?”
  魏犫沉默了片刻,“首选太子申生、次公子重耳、再次公子夷吾!”
  “为何?”毕万再问。
  “太子,君之嫡子,名正,晋国上下众望所集,且太子之党遍布朝堂,里克为太子少傅,手握晋国上军,一旦君上崩,晋国上下谁能挡上军之威?”
  “重耳贤于夷吾,二子虽有贤名于晋,朝堂亦多同党,然而手中无兵,不足恃也!”
  毕万点点头。
  这就是魏氏和赵氏不同的地方。
  相对来说,赵氏略显柔弱一些,疑虑较多,而魏氏则是以材力得幸,胆大心细而不乏果决!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