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吾国有秦 / 第二十一章大朝会

第二十一章大朝会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亥月初一,正旦。
  二世元年第一次大朝会,新皇继位,百官觐见。
  晨光熹微,东方欲晓。
  咸阳,章台宫。
  由嬴氏子孙充做谒者引导,文武百官依次进入大殿,胪传迭次接声:“趋!”后,分班排列,各自落座,文以太傅赵高先,武因太尉尚缺,以爵论,通武侯王贲先。
  一片钟鼓礼乐声中,秦胡亥在内侍的簇拥下乘舆临朝,由宫室而入殿,待落座之后,谒者唱礼,百官进朝。
  新君大朝会并不议事,简而言之就是和大家见个面,通知一下,你们换老板了,快过来一起拜码头。
  百官奉贺,原本是秦胡亥所期待的,很想看看自己继位成皇帝,手下的臣工们都会送些什么,结果确是失望至极,一切都要按照规矩来,想象中的黄金美玉什么的也只能是想象,奉贺不过贺牍一卷,半两百钱。
  奉贺之后便是燕礼,也就是秦胡亥出钱请大家吃饭,相互认识一下。
  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
  燕礼之中最重要的角色无外乎宾了,按照周礼是由百官之最尊贵者充之,始皇时代,每次燕礼都是由右丞相做宾,以示对相权的敬重同样也符合周礼中上卿做宾的传统,然而秦胡亥却别出心裁地把宾这一角色交给了赵高,如此引人侧目大出风头的角色怎么会少了师傅。
  闷声发大财是不存在的,你若低调,我还怎么肆无忌惮地做我想做之事?看吧,臣强而主弱,天下之乱,皆因国有奸妄之人,朕是无辜的。
  至于献主人选,周之宰夫,秦之奉常。
  不过,秦胡亥却另有人选,左丞相你来吧,此举也是给赵高看的,除了师傅,朕在朝中也是另有熟人的。
  燕礼起,在瑟的伴奏下,乐工开始奏弹《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曲,文武百官包括赵高在内都听的如痴如醉,只有秦胡亥一人完全无法欣赏。
  一献始。
  秦胡亥在赵高的陪同下下殿至庭中,盥手与盥觚,略侧过身见赵高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秦胡亥不由得笑道:“师傅,何至如此?”
  “陛下,谨言。”赵高目不斜视地提醒道:“燕礼在即,不可喧哗。”
  “师傅好生无趣。”秦胡亥撇撇嘴,吐槽道:“这燕礼不过周之旧俗糟粕,缘何不废止?等下寡人还要给他们敬酒,真是好生麻烦。”
  “陛下,礼无不答,言上之不虚取于下也,臣下竭力尽能以立功于国,君必报之以爵禄,故臣下皆务竭力尽能以立功,是以国安而君宁。”赵高一本正经地说道。
  这话秦胡亥接不上,只好闭嘴,低下头继续盥着觚。
  片刻,赵高提醒道:“陛下,该随高上殿了。”
  “哦。”
  殿上呆着不足一刻钟,秦胡亥又要与赵高一同下殿盥手,相互辞让拜谢后,再次上殿。
  秦胡亥酌酒之后,向赵高献酒。
  赵高拜谢后接过爵,入席坐下作食前祭祀。
  用脯醢祭祀,再用酒祭酒。
  待赵高祭毕,开始称赞酒的甘美,秦胡亥依礼答拜;赵高将爵中之酒饮尽,再拜,秦胡亥答拜。
  礼毕,献成。
  献之后是酬。
  酬与献基本相同,除了秦胡亥无需赞美酒的甘美,毕竟酒是自己的。
  趁着赵高答拜之际,秦胡亥凑近道:“师傅。”
  “陛下何事?”
  赵高闻言皱眉,燕礼之际出了纰漏可是要问罪于宾的。
  “师傅你觉没觉得这个燕礼就师傅与寡人两个人在忙络,其余人等皆在看我们二人的表演。”
  赵胡亥愤慨,看了眼一群眼观鼻鼻观心端坐在坪榻之上的一众臣子,念念不悦。
  “陛下,若有怨,待礼成再议如何?”赵高低声恳求道,旁边就是御史盯着,赵高敢说此刻他若是出错,李斯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治他的罪的机会,秦胡亥已经加冕,二人的同盟关系算是又到了尽头且再没有续约的可能。
  见赵高如此不上道,秦胡亥也只好放弃了继续教唆其大闹燕礼之事,老老实实地行礼观礼。
  酬毕,秦胡亥执持空觚下堂,放入庭中的篚内。
  一献、一酢、一酬,一献之礼完成后便是四举旅酬。
  秦无周之诸侯、卿、大夫之封君,因此所谓的四举旅酬就变成了秦胡亥独自旅酬。
  充当媵爵者的小舅子熊韶将爵准备好,放在了秦胡亥的席位前。
  《南陔》、《白华》、《华黍》诸曲在钟、磬间奏响,劝饮开始。
  高举着斟满酒的铜爵,秦胡亥开始朝着群臣劝饮,一拜再拜,三请过后双方饮酒,当然也不是每人都需要秦胡亥亲自劝饮,有此殊荣的主要是三公九卿。
  右丞相冯去疾,名义上的百官之首,一个不苟言笑的暮年老者,对于秦胡亥谈不上亲近,不过敬而疏远,几次低声言语,右相都置若罔闻仿佛醉心于礼乐之中不能自拔,弄的秦胡亥好生无趣。
  御史大夫冯劫,冯去疾假子,其姿态与其父同出一辙,秦胡亥都懒得搭理。
  公孙組即是嬴氏族长又是九卿之一的奉常、宗正,同时也是秦胡亥的叔祖父,总归是自家人,公孙組对待秦胡亥可比前两位热络多了,老人家善谈,絮絮叨叨地拉着秦胡亥说了一大堆话语,无外乎既是广纳妻妾,多子多孙之类的家长里短,然而当秦胡亥问及雍城老秦人对于少公子继位的态度时,公孙組就开启了老年痴呆的状态,装聋作哑支吾其词了。
  郎中令蒙毅,始皇帝的宠臣,自随车驾回咸阳后就一直装病不出,今天倒是来了,但言语之中多有请辞之意,不过被秦胡亥十分坚决的否决了,郎中令或许不合适,但还有其他职位安排呢,譬如四川郡守。
  太仆胡毋敬,齐人也,初为栎阳狱吏,后为太史令,今又为九卿之一,曾做《博学篇》,与赵高是老熟人,覃思旧章,博采众训,学问没的说,对于秦胡亥也多是劝谏之言,开口就是:“上必明正道以道民,民道之而有功,然后取其什一,故上用足而下不匮也;是以上下和亲而不相怨也。”等等,听的秦胡亥云山雾绕,只得不听作揖,口称:“诺!”
  治粟内史郑国,原为韩间,水工出身,疲秦使秦富,也算韩然会选人,居然派此人来秦,不仅未使秦弱反而更强,秦胡亥劝饮,郑国礼到并表示少公子继承大统乃天赐福与秦,愿为新皇鞍前马后,唯首是瞻!不愧是间谍出身,会说话,虽是马屁,不过,朕喜欢。
  廷尉姚贾,世监门子,曾与李斯合谋弄死了韩非,不过这也有情可原,毕竟韩非说话太难听,“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短处不是这么揭的,姚贾算是朝中为数不多与李斯关系保持良好的,对于秦胡亥也秉承着同样的态度,只要依旧法家治国且能保障权位不失,廷尉大人就是二世皇帝的好臣子。
  卫尉杨瑞和,赵人,曾与王剪共同击赵,算得上始皇时代的军中宿将,不过如今却已是老迈昏聩,风烛残年,还礼之时颤颤巍巍都需左右掺扶,对于这种即将入土之人,秦胡亥也省的拉拢,只等他终老任上便是。
  典客顿弱,殿中最拽之人没有之一,初见始皇帝时便有言在先:“臣之义不参拜。王能使臣无拜,即可矣;不,即不见也。”,好在燕礼是君臣互拜,顿弱虽拽却不至于失礼,此人善于间术且远非郑国之辈可比,秦胡亥尽量满足他高傲的虚荣心,只求能为己用,毕竟距离天下大乱不远了。
  少府章邯,这个是自己人,当秦胡亥行至章邯身前,还不等他劝饮,章邯便先举爵而敬,道:“臣为陛下贺!”,对此秦胡亥是龙颜大悦,虽不能明说,却也记在了心里,少府可大用。
  纵观满朝,三公之中左丞相李斯目前来看算是和自己捆绑在了一起,虽是被人蛊惑,但终归是上了秦胡亥的船,篡位三人组是李斯永远也洗不掉的政治烙印,不过李斯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可共事而不可图事;右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冯劫都是始皇帝遗留的老臣,依靠治国理政没问题,但若说拉拢成亲信就强人所难了,处事倒是类似于五代十国期间的冯道,对于二人,秦胡亥也没有换将的意思,毕竟大秦风雨飘摇之际,能有经验丰富的老臣共渡难关还是好的。
  至于九卿,卫尉肯定要换人,至于换谁秦胡亥目前还没有定下人选,杨瑞和垂垂老矣难堪大用,而这个职位掌率卫士守卫宫禁涉及到皇帝安危,非亲信之人不可托付。
  郎中令蒙毅告病不出也好,待族兄公孙畢逐渐将其架空之后,蒙毅就可以派去东方了,其余的,只要不明着和秦胡亥唱反调暂时都可以留用,毕竟新皇无人。
  大秦王朝看起巍巍壮丽,实际上已是危机四伏,始皇帝留下的江山并不稳固牢靠,否则也不会被秦二世只祸害了不到三年就轰然倒塌,后世之君昏庸无道者如过江之卿,比之秦二世有过无不及,然而人家的江山却依然可以传承,只能说摊到了一个好时代。
  秦法过猛,施政又过急,是到了秦胡亥改革法家治国,取悦民心的新政了,只不过这一切都要等着先把六国余孽肃清了再说。
  劝饮之后既是无算爵,肴馔已上,乐工奏秦风十曲:车邻、驷驖、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和权舆等,百官可以随意酌饮,至醉而休。
  直到入夜,当《陔》乐想起,大朝会算是结束,百官拜过皇帝后,依次还家。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