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煌煌贵胄 / 第三章 江湖十大势力

第三章 江湖十大势力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仗剑出门,便已是江湖。
  这江湖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以杨秀说知道的天下版图来划分,他所划分的江湖顶尖势力有十个,一教二宫三山四城。
  一教,指佛教。
  佛门中人号称,天下武功出佛门,天下修佛是一家。其势力,自然是十大势力中最强的存在,江湖上顶尖五大高手中便有两位出自于佛门,一位是陈朝澄惠大师,一位北元赤松上人。
  两宫,指上清宫与皇宫。
  上清宫,道家正统,乃大陈皇室官方认证的。
  只不过在四年前便已是名存实亡,但杨秀依旧认可上清宫乃是十大势力之一,因为当年他征战四方,上清宫的多数高手都死在了战场上。
  皇宫为什么也算是江湖势力?很简单,皇室中的内侍早年习武有成都会走一趟江湖,在江湖上有不大不小的名声。
  就像现在的太监刘瑾和陈良辅,哪怕回归内宫十多年,依旧在江湖上有不小的名声。
  三山,蜀山、青城山、昆仑山。
  其实三山是广义上的一股江湖势力,聚集着各种江湖门派,这些江湖门派单个提出倒也不算什么,对内也多有纠纷,但有其他江湖势力入侵,他们便会一致对外。
  蜀山多剑客,江湖上多数侠义之士便是出自于蜀山中的各门各派。
  青城山多道士,向来专心修道。
  昆仑山多乃亦正亦邪的人物,是正派人士口中的魔教总坛所在地。
  三山都有一个特性,他们向来不怎么参与朝堂之争,唯有一次,是杨秀当年收复失地时,青城山的修道之人自愿跟随将士征战四方。
  所以,用寻常人的身份来看,他其实是有些佩服佛门的。
  从佛家的主旨思想来看,可以看做是没在作用与反作用的基础下,一切的行为举止要中规中矩,为了将来或者来时享受的结果,是对事物的解释和顺从。
  道教则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和人生价值,在作用与反作用的基础上,选择前行奋斗,但承担相应的后果和代价,是对事物的争取和导向。
  从自古流传的神话体系可以看出,佛教成佛后是去往西方极乐世界享受极乐,到天人五衰至死。
  而道教成仙成神或者成妖成鬼后,都要各司其职平衡世间,只要不触犯天条,就要兢兢业业的工作下去直到永远,或者为了升职加薪继续修炼。
  通俗一点来说,修佛之人就像是经过层层考试审核,终于进入了某一个职位,从此混吃等死到退休。道教也是如此,只是任职之后,从此为梦想摸爬滚打,苦乐利害都由自己承担。
  所以,杨秀一直认为,道教的教义更加完备和积极,而佛家从人性上更有诱惑力。
  没有评价两者之间优劣的意思,他只是更佩服佛家抓住对人性的诱惑力这一点。
  当然,以他当今太子的身份来说,他对佛、道两教其实都没什么太大好感。如果,硬要分个优劣,他自然偏向于道教优于佛门。
  言归正传。
  四城,北狼谷、南清风、西落雨、东无双。
  西方落雨城,因为住着医神医何氏一脉,虽恩情惠及大半个武林,但历来不参与朝堂之事,而且最重要的是,落雨城不在大陈境内,而是在附庸于大陈的庆国境内。
  至于东方的无双城,算是超然物外的存在。
  当年北元入侵,无双城被攻占,大陈袖手旁观,等到杨秀领军收复无双城后,无双城虽然受大陈管辖,但无双城中的江湖中人,尤其是无双城弟子,却不会理会朝堂派遣的官员,如有征召入伍,也一概不理,除非杨秀亲至。
  北方狼谷城,在北元境内,号称北元众将出其中,就连北元皇室子弟亦多在狼谷城学武。
  南方清风城,乃是一座王城。
  李氏祖上乃大陈开国功臣,可以说陈国有一半的国土都是李氏领军先祖打下来的,因此李氏受封世袭王爵——中山王。
  而且,杨氏先祖立下祖制,清风城李氏王族非谋反叛逆,不论罪不论处。
  有这道免死金牌在,最初李氏倒也知道进退,但后来却无法无天,变本加厉。
  尽管前任帝王已经着手削弱清风城的势力,但收效甚微,毕竟除了高祖皇帝外,其后的历任帝王真不怎样,几乎都是软弱无能的性子。
  到了杨秀祖父杨滅登基,清风城虽名义上还属于大陈皇朝,但实际上已是国中之国,除了每年上缴赋税外,对国朝律法、朝堂委任官员全然不顾。
  不过杨滅虽醉心武学,但治理国朝的手段也端是厉害,利用李氏内部的小争端毅然出手,导致李氏内部矛盾加剧。
  其后,更是下了一记神仙手。
  本来按照惯例,只有当朝太子才能从李氏挑选妃子,但杨滅当初不仅让太子杨文挑选了妃子,还让儿子杨宽娶了李嫣,也就是如今的贤妃。
  后来惠帝被掳,楚王登基称帝,如今清风城李氏已经分为了两派,近二十年纷争不休。
  估计,就连杨滅自己也没想到会出现这个结果。
  再加上,当年北元攻至旧都,整个大陈渡江南下,国朝重心都在南方,清风城的实力早已大不如前。
  从清风城靠拢贤妃母女就能看出来,若放在二十年前,清风城根本不会把贤妃当成李氏之人。
  嫁出去的女人泼出去的水,这是清风城历代中山王固有的观念。
  不过,清风城如今虽然势弱,但实力依旧不可小觑,上代退位的中山王便是五大高手之一,在江湖上极具威慑力,在朝堂上亦同样如此。
  李钧甫深知杨秀性格,自然知道杨秀所谓的活剐代表什么意思,那是当众行刑啊。
  当众活剐五大高手之一的嫡亲孙子,带来的后果,极有可能便是老一代的中山王偷偷入皇宫,取杨秀的性命。
  皇宫之中固然有高手,但是否能拦住拖死当今五大高手,谁也说不准。
  哪怕是万分之一可能会伤到杨秀,李钧甫也是不赞同的,所以他直接跪下道:“殿下,此举不可啊,若是活剐李如歌,清风城老城主势必出手,殿下安危难顾啊!”
  “你当孤会怕李成海那老混蛋?”
  “殿下自然是不怕,可是······”
  杨秀打断道:“可是什么?孤这次回京,便要整顿江湖势力,首先便拿它清风城开刀。”
  整顿江湖势力,这是杨秀考虑了四年的事。
  早年,他其实对江湖势力并不怎么在意,只要不参与朝堂争斗,不搞揭竿起义,不蛊惑百姓,一切都好说。
  但是自从平定四方起义后,出征北元收复国土起,他便决定整顿大陈境内的所有江湖大势力。
  要知道,他当年出征北元,收复失土时,大陈国内的江湖势力,除了上清宫与青城山外,只有极少数的江湖中人进入军中。
  哪怕面对朝廷颁发的征兵诏令,各大势力亦会找各种理由借口推搪,一拖再拖,拖到最后不了了之。
  反观北元国,有狼谷城弟子,有北元国境内的江湖人士,还有佛门弟子组成的僧兵,更有甚至,游历到北元的大陈江湖人士。
  对于江湖势力,国朝太松懈了,应该紧以紧了,如果不是他四年前重伤,他或许早就出手了。
  “殿下,您说什么?”李钧甫像似没听清。
  “孤要整顿国内的所有江湖势力,首先就拿清风城开刀。”后半句几乎是杨秀一字一顿说出来的。
  这回听清了,李钧甫觉得太子殿下脑子坏掉了。
  要拿清风城开刀,动如今的清风城,且不说清风城里有个老城主,单说推翻皇室祖制这条,就不是那么容易的,别说他杨秀,就是他的皇帝老爹都不敢说想推翻祖制就推翻。
  更何况,如今收复了失土的大陈可不比十年前,整个大陈国内的江湖势力有多少,李钧甫连想都不敢想。
  难道就以六扇门的那点人整顿江湖势力?
  不可能的。
  六扇门的人固然不少,但是对于整个江湖来说,微不足道,而且六扇门里的多数人也来自于江湖,有自己的师门。
  除非······
  想到此,李钧甫惊呼道:“殿下是打算调集大军整顿江湖势力?”
  杨秀点点头:“不错,当年孤能平定国内四方动荡,今后孤亦能扫平国内的江湖各大势力,先开刀便是清风城。”
  调集大军整顿江湖势力,这或许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李钧甫震惊于杨秀的想法,却也觉得没多大的问题。
  但是,为什么非要从清风城开始呢?
  李钧甫提议道:“殿下,整顿江湖势力不一定要从清风城开始,何不像当年平定四方一般,先易后难呢?”
  杨秀摇了摇头,他给出了解释。
  清风城历来妄自尊大,不将朝廷放在眼里,在杨滅登基之前,历代城主一直认为皇位是属于李氏的,觊觎皇位,抗命不尊。
  哪怕是如今,这种想法依旧存在。
  最主要的是,杨秀怀疑当年他被刺杀,就是清风城李氏透露给了北元皇室他的位置。
  要知道他当年作为北伐主帅,安全乃重中之重,他的位置极为隐秘不说,身边还有大量高手护卫。
  但是,清风城派遣高手护卫军中将领后,仅仅一年不到便遭遇到刺杀,而且还是北元国师赤松上人带领的武林人士刺杀,而在清风城派人之前,整整三年都未被北元发现他的行踪。
  这未免也太巧合了。
  尽管或许有其他的可能,但在杨秀看来,清风城的嫌疑最大。
  结合这两点,杨秀有足够的理由对清风城动手,而且千不该万不该,李如歌不该欺负他妹妹。
  天下没有人能欺负他妹妹,就是他的皇帝老爹都不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