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笔花墨絮 / 〈道德经〉是不是在孔子之后

〈道德经〉是不是在孔子之后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引出这个题目是因为易中天认为,根据《道德经》中38章提及的“仁义礼”而确定《道德经》是在孔子之后才作!
  我认为只是有这个可能,但并非绝对和肯定!而易中天却想当然的臆断为肯定,这就不严谨了!因为《德道经》中38章虽然论述到了仁、义、礼等,但仁、义、礼等并非孔子特别制造,而是孔子之前就存在的,只是孔子进行了归纳和总节,并再度提倡“克己复礼”,易教授以这些为据得出这样的结论并武断肯定,实属狭隘和学问不严谨!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②,是以无德③。上德无为而无以为④;下德无为而有以为⑤。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⑦,而乱之首⑧。前识者⑨,道之华⑩,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⑾,不居其薄⑿;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据儒家典籍记载,孔子曾问道于老子,那就是说老子和孔子同期一段时间过。。
  按以上这些论据及老子生卒年不详的事实,可以得出以下三种可能!《德道经》即可能是在孔子之前作,也可能是在孔子同期作,又可能是在孔子之后作!但在孔子同期作的可能性更大,主要就是有孔子问道老子,而使老子了解到了孔子的观点,所以38章可以理解为针对而言!
  其实道理非常简单,要证明易中天说的不是谬论,必须证明“仁义礼”是孔子时才有而孔子之前没有,甚至要证明“仁义礼”这几个字是在孔子时才造的,才能支持易中天说的不是谬论!如果“仁义礼”是在孔子时才有,那么孔子如何“克己复礼”?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