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沧溟宗 / 第十四章 海捞瓷

第十四章 海捞瓷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香港九龙城区,九龙塘花园一栋高层。
  拍卖师JASON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自己的公寓,他刚刚结束一场瓷器的拍卖会,长时间亢奋的嘶喊让他每次回到家里就想一动不动地静静在斜躺在沙发里,在漆黑的空间里幻想着自己就是只沉浸在绵软海底里的海星。
  想到海星,他不由自主地咽了下口水,意识到自己其实晚饭还没吃,虽然助手在拍卖会前买了一份烧鹅双拼饭,但是因为这次上拍的瓷器实在太多,时间紧迫,根本来不及扒两口,就被该死的经理给拉到一旁的吸烟区再三叮嘱。
  “妈的,叮嘱个屁!”JASON恨恨的回想着今晚的一切,有些无奈。
  “那些有钱不懂装懂的傻瓜,还真以为自己捡到了宝贝了!”他想着晚上的情形有些好笑。
  下午,自己刚刚来到公司,就被负责业务的经理Peter神神秘秘地拉到一旁再三叮嘱。
  “JASON,今天上拍的这些都是好东西,拜托你了哦!”Peter丢过来一根“七喜”,讪笑着说。
  “得了,又是你不知道哪里捞来的‘水货’吧?这次的这批货你埋了多久?”JASON拿起烟在鼻子上嗅了嗅,心里有些鄙夷,这小子凭借自己关系造了不少“水货”,赚了不少黑心钱,可还人前人后的装穷,就给自己抽这个烟。
  所谓“水货”,是个一语双关词,指的是“海捞瓷”,所谓“海捞瓷”,顾名思义,就是从海底捞上来的瓷器。历史上,中国著名的瓷器就是经由“海上丝绸之路”销往各国,所以这条线路也被称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大约16、17世纪的欧洲人认为拥有中国的瓷器是一种荣耀。他们大量收藏中国的瓷器,从而带动了中国瓷器的出口量。而那时中国正是明朝末年,瓷器大量出口到国外,而马六甲海峡作为亚、非、欧等地往来的海上枢纽,成为商船云集之地。几百年的波涛汹涌和各种匪患,吞没了无数商船,也造就了今天的“海捞瓷”。
  这些运往海外的船只装载量大,一艘普通中型商船就能装载上万件瓷器,因此在文物市场上有“一艘船十个墓”的说法,不过因为海底腐蚀厉害,加上海底打捞困难,上万件瓷器里真正能保持完整品相的瓷器也并不多。
  瓷器市场上,目前陆地上真正存世的品相完好的瓷器少之又少,而收藏者里又多追捧瓷器,造成了供求不匀的巨大获利空间。
  “海捞瓷”的市场价值均不逊于传统瓷器,2005年,一批在海底沉睡了数百年的海捞瓷首次登陆拍场。尽管这些瓶瓶罐罐算不上官窑的名品,但在中国嘉德四季拍卖会上却出人意料:200多件拍品总成交额达2727万元、成交率为92.05%,而拍前的预估价仅为100万元。其中一把元末明初的青花龙纹大提梁壶和一只明洪武釉里红莲口鱼藻大盘,都是海捞瓷中难得一见的大型器物,前者以671万元人民币落槌,后者以792万元人民币拍出,远超之前预估价。
  由于“海捞瓷”的拍卖成交结果情况经常出人意料,也激发了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从“海捞瓷”这个新的收藏品里捡漏。
  而与此同时,就有心怀叵测的人也从中发现了赚大钱的机会,身为拍卖公司负责拍品征集的Peter就是其中一位。
  他曾负责过几次海捞瓷的征集和拍卖,从中琢磨出了门道。由于近些年,很多可能藏有海捞瓷的航线处于南海的争议海域,想大大方方的勘测和打捞出海捞瓷越来越困难,但是需要的人却逐年增多,在这种情况下,Peter联合了某些利益熏心的造假团伙开始将陆地上造假的手段“焖锅”移植到了海上。
  过去,鉴定文物一个重要手段就是看出土器物藏有的土壤颗粒成分,一件老东西埋在土里旧了,会和周围土壤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不同地方不同材质,变化都不一样。只要检验土壤颗粒,就能大致判断器物真假。后来就有造假人想到“绝招”,找到一些古墓,并不是要里面的明器,而是想办法挖些里面的老土回来,再将这些老土按不同年代分别存放,需要的时候按照造假文物所属年代和相应的老土混杂埋到土里,,浇上化学溶剂,等个半年一年,老土和器物都浑浊在一起,这就是“焖锅”,整个过程天衣无缝,通过土壤鉴定根本没法鉴别真假出来。
  而海捞瓷最直接的鉴定是,瓷器沉入海底后,海底生物在瓷器上必然经过附着、生存、死亡的过程,并随瓷器一起经受海流冲击,最终被泥沙掩埋,因此,能在瓷器上“寄生”下来的海底生物残留体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经过上百年时间,能在瓷器上“寄生”下来的海底生物残留体已完全钙化,有的已成化石状看上去“干”“老”,而新近掉入海里的瓷器则根本没这些特征。
  为了做戏逼真,Peter收买了一些专门的化学和海洋实验人员,可以模仿和制作出附着在海瓷上的海洋生物化石,事先制造好后,再悄悄的埋到早做好标记的海域里,然后等上一段时间,对外宣传某某海域被渔民发现了一些海捞瓷,还会故意拍摄完整的打捞视频甚至是直接雇船带着有意的买主去现场参与打捞,让很多热衷海捞瓷的收藏者兴奋不已。尤其是很多内地客,因为信不过内地自己的拍卖公司,想着境外的拍卖公司或许有信誉保证一些,加上受到内地文物法的规定,很多珍贵文物只有境外可以买卖,于是很多内地客纷纷转战来了香港。
  大部分的所谓“海捞瓷”部分直接被某些预定的买主买走,某些就进了不良拍卖公司送去上拍,反正有的是冤大头。
  JASON是行内人,这套把戏再熟悉不过了,虽然有时也觉得那些自以为是的收藏者实在是钱多人傻,但也对Peter这类趁火打劫的不良商人有些不耻,觉得自己和这些人不是一路人。
  不过,在香港,有钱就是大爷,虽然自己知道这些内幕,但是毕竟自己也从中得到了不少好处,谁让那些购买的人不长脑子,就想着捡漏发大财呢,都是他们太贪心才会上当。
  “拜托!我哪里有那么黑心,这次东西都是对的,真的都是从南海捞上来的,不过有些东西我都不太清楚来历……反正这次又是大陆客专场,你多费点心,我……”Peter还没介绍完,被另一个同事给招呼走了。
  Peter走后,JASON丢下烟头,进到办公室,赶紧熟悉下本场的拍品资料,每次拍卖会都会专门印刷一本精美的上拍物品的图文介绍,JASON每次都很自信自己的经验,都是临上场前专门花点时间浏览下就胸有成竹地上台了。。
  资料显示,这次拍品是新近从菲律宾海域打捞上来的“海捞瓷”,经过鉴定,均是明朝宣德年间的物品,不过,数量不多,瓷器只有几百件,和动辄一艘沉船成千上万的瓷器相比,实在是少的可怜。而且资料里还显示沉船是在菲律宾东部的萨马岛附近发现的,这有点奇怪,因为萨马岛属于菲律宾较东的海域,靠近太平洋,历史上,那里极少发现运输瓷器的失事船只,根本不属于传统上所谓“海上丝绸之路”路线之内,因此,“水货”造假的人也轻易不会去在那海域附近做什么“焖锅”。
  不过,考虑这些其实和晚上即将开始的拍卖会没什么关系,自己的任务就是尽快熟悉拍品,找出合适的串场词,尽可能的鼓动起现场的气氛,反正成交价越高,自己的报酬也会自然丰厚一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