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大明厚土 / 第七章 说书人

第七章 说书人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大雪初停!
  云开雾散后,姗姗而来的阳光总算为南京这座冰雪之城带来了解封的希望。
  在官府带领下,青壮开始日夜赶工修缮被风雪压坏的屋舍,老弱则自发清理起街道上的积雪。
  也有不少人家趁此操办丧事,祭奠在这场暴风雪中丧生的亲人。
  长街十里,素缟一片。
  然而悲痛只是暂时,黑暗终将被光明取代。
  在大雪过去七八日大部分逝者得到妥善处理后,城内百姓脸上逐渐开始浮现出劫后余生的喜悦。
  各种花鸟古玩市场,卖家具的,卖字画的纷纷重新开业,路边小摊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小商小贩走街串巷,叫卖吆喝声此起彼伏。
  搭戏台,挂彩灯,热热闹闹迎新年!
  原本死气沉沉的南京城瞬间活了过来。
  随之“活过来”的还有杨华,在见识了人们面对灾难坚韧不拔的精神后,他再次被这座古老城市所展现出的魅力所折服。
  对这座城市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总得来说整个城市可以分为东西南北四个部分。
  城南也就是杨华现在所在的区域。除了前面提到过河对岸的夫子庙,还有紧临着它的江南贡院。
  顾名思义,贡院就是进行科举考试为国家贡献人才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是全国最大的考场。
  而各地赶来赴考的考生们也总会在闲暇之余到夫子庙烧上一炷香,祈求功成名就。
  说完这两处标志性的建筑后,就不得不说说艳名远扬的秦淮水榭了,著名的秦淮八艳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关于那些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在这里就不细说了。
  杨华真正想吐槽的是,作为全国顶尖的娱乐场所,紧靠书生秀才那点穷酸钱是无论如何也填不满这个销金窟的,更无法支撑这种极尽奢华的生活,所以那些红牌花魁们服务的最终对象,其实就是肥头大耳的达官显贵。
  划重点,城南这片地界美女特多,才子也不少,但更多的却是有钱人。
  至于城西,因为东西两端是内外秦淮河交汇的地区,全国各地的水路货物进入南京都要通过这里,随着这些货物到来的还有天南地北的商人。
  耳濡目染,长期和商人打交道的城西人精明着呢。
  城北是国子监所在的地方,住的大多数都是读书人,当然这里也住着武官,因为再往北还驻扎着军营。
  总得来说没有什么娱乐场所,生活十分简单。
  最后一个城东不用介绍也能猜到,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不例外的将京城定在了这里,直到后来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后,这才把首都搬到北京。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便是由此而来。
  虽然南京被降为留都,但三省六部依旧存在,各类中枢要害照常运转,毫不夸张的说这里差的只是一个皇帝。
  城东是皇城,也是百官居住的地方。
  对南京城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后,杨华现在也勉强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古人了。
  但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二世祖,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所以这段时间杨华经常去古玩市场内溜达,偶尔也会买上一两件心仪的宝贝。
  除此之外还会逛逛逛逛花鸟市场,花有腊梅、兰花、水仙、海棠、玫瑰……不但当下时令的有,就连其余春、夏、秋的各色花也能看到,直让人叹为观止。
  鸟有金丝、鹦鹉、孔雀、画眉,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三年龙,六年凤,海东青……
  不过杨华最喜欢的事情,其实还是沐浴在冬日暖阳里,领着丫鬟小沅散步到秦淮河畔一颗大柳树下,听一个叫柳麻子的书生讲评书。
  偶尔还能一赏小沅踏雪飞舞,纤纤玉指,窈窕身姿,正是含苞待放的年纪。
  让人大饱眼福之余又浮想联翩!
  别看沅儿需要照顾杨华,可不管是琴棋书画,还是礼仪歌舞都是打小练起,一样不曾落下。
  小日子过得倒也滋润!
  快快活活做一个二世祖,又有伊人相伴。
  就连杨华心里也时常升起“人生如此,夫复何求?”的想法。
  果然人家都说温柔乡,英雄冢!
  年轻人,要克制!
  心里虽然这样想,可这厮也就是想想而已。
  这不,趁着今日阳光明媚,响午过后杨华又带着小沅沿着河畔早早来到大柳树下占了三个靠前位置,静等好戏上场。
  之所以是三个位置,是因为跟来的还有洪武。
  这几日每当杨华出门,他就跟在身后充当护卫,(其实更多是电灯泡)
  坏人没打跑几个还骗了杨华好几次酒钱。
  这种泼皮无赖,都懒得说他。
  还不如听评书有意思些!
  要问这说评书的来历那是谁也不知道,俗称黑户,只知道他是大雪初停后才出现在这南京城。
  也不似其他说书人那样照本宣科讲故事,而是加入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动作表情以及语气拿捏得恰到好处,所以短短几日内但凡他说书必定坐无虚席。
  又因为一脸麻子,且固定在这颗大柳树下说书,所以得了一个柳麻子的绰号。
  不多时,一个身穿长衫的男子抗着一张长桌顺着河岸过来了,脸上全是麻子,身份想必已经不用多说。
  那柳麻子看树下早已围了不少人,于是加快脚步踩着积雪小跑了起来。
  在他身后还远远跟着一个十二三岁,穿件破旧棉袄,灰头土脸的野小子,怀里抱着折扇和醒木等物件儿。
  这男孩前几日杨华也见过,柳麻子唤他宝儿,所以暂且称他为柳宝吧!
  名字也真够随意的,可每次评书说完这柳宝便会醒着鼻涕,看准时机端起铜盆可怜巴巴的四处讨赏银,也有贵人将银子直接扔地上,这时他就会欢天喜地的将银子捡起,并一个劲的磕头道谢。
  此刻柳宝儿见前面干爹加快脚步,于是也撒腿跑了起来,奈何年小气弱腿又短,再加上路面都被积雪掩盖看似平坦,实则没个虚实,所以柳宝儿刚没跑几步就摔倒在地,顺着河堤一骨碌儿滚到了江面上。
  幸好此时冰层还没化,这才避免险情发生,只是说书用到的道具散落一地。
  再说柳麻子见宝儿滚下河堤,只得将长桌放在原地,转身回去捞人,耽误十来分钟后这才重新抗起长桌气喘吁吁跑到柳树下。
  将长桌放好后又连忙四下作揖道:“实在不好意思让各位久等,今日小儿见这里人多,欣喜之余就给大家拜了一个早年。”
  “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迎喜迎春迎富贵,接财接福接平安!”
  作为一个说书人,别看人家长得丑,(这是事实!)但能言善辩却不是瞎吹的,硬生生把之前柳宝儿五体投地的摔跟头,说成了给大家拜得早年。
  别人怎么样不知道,杨华反正服了!
  柳麻子短短几句话就调动起氛围,将众人心中郁积的不耐一扫而光,他又开口道:“为了给各位赔罪今日我多讲半个时辰,因为再晚小子就出不了城了!”
  有了这句实在话,就算脾气不好的人恐怕也不好意思再发作找茬,足以见得这柳麻子并不只是个呆板书生。
  接下来便是进入正题。
  “上回讲了及时雨宋江怒杀阎婆惜,这次咱们讲行者武松醉打白额虎!”
  “话说清河县有两兄弟,父母早亡从小相依为命。两兄弟虽是一母同胞,可模样却是天差地别。大哥武大郎,人称三寸丁谷树皮,身高不过五尺,五官恰似在下……”
  台下一片唏吁声。
  一脸麻子绿豆眼,酒糟鼻子香肠嘴,唔……杨华有理由相信,这说书先生其实是占了人家武大郎的便宜。
  “二弟武二郎,身高八尺,仪表堂堂,自幼习武上过少林,浑身是胆……”
  “说那武二郎在酒家一连喝了十八碗酒,晃晃悠悠就上了景阳冈,天也昏昏,地也沉沉,此时头顶骄阳正是火热,山脚阴风最是邪毒……”
  和杨华想得一模一样,讲得无非就是武松一次与人争执后误以为自己把人杀死了,远逃沧州小旋风柴大官人府上避祸,结识杀人后同样前来投奔柴进的宋江两兄弟。
  后来武松得知与自己争执的那人原来并没有死,于是思乡心切的他辞别柴进,一路返乡路过阳谷县,在酒家一连喝了十八碗酒后上山打死老虎的故事。
  这些故事对于杨华或者大家来说早已耳熟能详,可对于信息交流并不通畅的古代,没有电视,收音机,大部分百姓连字都不识几个,所以听说书先生说书就成了他们为数不多茶前饭后的娱乐活动。
  就像七八十年代,得知要放电影,整个村子的人都会沸腾一样。
  直到太阳西落,城北鼓楼先紧后慢报了两通鼓声,柳麻子这才顺势结束这次说书。
  “武二郎从团头何九叔那里探得大哥竟是被人毒死,又听闻自己哥哥曾和卖梨儿的郓哥一起捉奸,遂前去寻那郓哥细问……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故事戛然而止,众听众虽意犹未尽但也无可奈何,毕竟天色已晚,再迟等一百零八声响鼓擂完后,这说书先生就真出不来了城了。
  趁人还没散,柳宝儿不出意外敲着铜盆上场了,“各位明日再来啊,有钱捧个钱场,没钱捧个人场,只求大家赏口饭吃,祝大家财源广进,吉祥如意……!”
  等走到杨华跟前时杨华照例从荷包里掏出一两银子扔进铜盆,敲得铜盆叮当响,单是听声音也是十分悦耳!
  柳宝儿讨了一圈赏钱后,人群尽皆散去。
  杨华施施然伸了一个懒腰准备打道回府,然而就在这时街角突然窜出几个黑巾蒙面人,哄抢起地上的赏钱。
  这一幕将杨华看得是目瞪口呆。
  还能有这样的操作?
  还是人吗?
  连小孩的钱也抢?
  地上的钱抢完了,带头的仍不满足,又去抢柳宝儿手中的铜盆,同样被这一幕惊呆了的柳宝这才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但也只能死死抱住铜盆不撒手。
  可他又怎么抢得过一个成年男子,可以说根本没费什么功夫,铜盆就被壮汉夺了去。
  “诸位大哥这是做什么?好歹给我们留一口活命钱啊!”一旁缓过神来的柳麻子赶紧走向前拉住大汉的胳膊,却不慌乱,只是苦苦哀求。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