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明末双骄 / 第四十三章 郑氏势力瓦解

第四十三章 郑氏势力瓦解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冯锡范回到府上,按照徐然的指示向郑经和郑聪分别进行了策反。郑经听后,迟疑了一下,便叫冯锡范退下。而这边,郑聪的反应就来的激烈多了。他一面说自己的大哥假仁假义,背地里竟私通清朝,另一方面命令亲信加强防卫,做好战斗的准备。
  翌日,郑经果然带着两人来到了天香客栈拜访徐然。徐然把我叫上,就这样我们5人围坐在徐然的房间里进行会谈。
  却说这郑经长得俊美白净,虽然人到中年,但依然感觉到那股英气,不愧是将门之后。郑经首先发话“徐太傅,本人此次造访,想必太傅肯定知道我的来意。我作为国姓爷的长子,肩负光复大明的重任。奈何兄弟与我政见不一,我此趟来并不是想投诚你们清庭,我只是想告诉你有我们郑家一天,你就甭想踏入台湾岛一步!”
  “果然是将门之后,铮铮铁骨。既然郑王爷没有跟大清合作的意向,我也不强求,只是现在兵荒马乱,到时王爷一家也难保安全。”徐然看着郑经。
  郑经丝毫没有动摇的意思,但是旁边的年轻人却有着截然相反的神情,从进房间以来,那两个年轻小伙便眼神飘忽,虽说这两人长得也挺拔高大,可惜总感觉缺乏阳刚之气。
  我看着他们无法谈拢,气氛一下子跌入到冰点。我赶紧打圆场,“既然这样,不如让郑王爷先行回去再作考虑,我们这边一时三刻也不会离开福州。”
  就这样,徐然命人把他们三人都送走。关上房门,我和徐然又接着讨论下一步。此时,刚刚离开的那两个年轻人又折返了,叩门求见。
  “徐太傅,你好,我们是郑王爷的儿子,我是长子郑克臧,旁边的是我弟弟郑克爽。开门见山说吧,我们两人的政见跟老爹的也不一样,国家在清皇朝的治理下蒸蒸日上,百姓不用再受战争苦难,为什么非得一定要反清复明?我们两兄弟偷偷折回,就是想听听徐太傅的高见。”
  “难得两位世子年纪尚轻便深谙道理,实乃大清之福。这样,我此趟福建之行是奉康熙皇帝之命过来招安的,但是他给我的任务只是招安一名郑氏后人,然后册封为‘招讨大将军’,总管福建及台湾一带。现在郑聪王爷已提前跟我接洽,我准备克日回京复命。当然,我本人也是更趋向于册立郑经王爷,毕竟他才是国姓爷的正统长子,所谓长幼有序,可惜!可惜呀!”徐然边说边摇头。
  “劝说父王这事情就交给我们兄弟俩,麻烦徐太傅再多待福州两天,我们定会给您一个满意答复。”说完,这两兄弟便离去。
  徐然立刻命人到郑聪府上散播消息,说是郑经刚和清军密谋今晚突袭郑聪军队。郑聪一听,跟他的细作打听回来的郑经和清军碰面的消息一致,让他更加确信。他决定先发制人,传令三军,突袭郑经的军营,杀他大哥一个措手不及。
  就这样,凭着徐然的一掌嘴,成功地挑动了郑经和郑聪的开战,两方人马在福建、台湾两地打得不可开交。此时,徐然立刻修书两广总督佟养甲让他带兵过来福建驰援,带他们两家杀个鱼死网破之时便坐收渔人之利。
  却说佟养甲在广东和尚可喜一直处于胶着状态,无法进入到广州城,一直在清远外围与起义军进行僵持。收到徐然的来信,佟养甲留下两个精锐小分队佯攻广州城,实际大部分主力已调遣至福建。由于连日的作战,尚可喜的军队无论人员、粮草都不足,他向旁边的耿精忠发出求救。
  耿精忠的这边由于郑氏势力的内部分化,一时间整个福建省乱作一团,他正观望着如何吞并剩下的地盘,此时传来尚可喜的求救信号。他内心萌生了一个更为大胆的想法,把两广一并吞并了。于是,他明面上假装答应出兵援助,暗地里指挥大军拖慢进度,打算待他们双方都得差不多时,进行收割。耿精忠的算盘可谓打得狠毒非常。
  而此时,远在云南的吴三桂看在局势的发展,内心大喜。由于之前的连战连胜,平西王的势力范围已扩展到了湖南、贵州。接连的胜利让吴三桂冲昏了头脑,他竟然也萌生了‘称帝’的念头。这一切陈琛都看在眼里,但是他没有试图阻止吴三桂的愚蠢做法,反而不停鼓吹他,这时的陈琛又在打什么算盘?
  回到郑氏斗争战场,虽然郑聪在开局阶段取得了几场胜利,还把郑克臧砍于马下,但由于郑经的军事策略以及战术素养确实比郑聪要高出一大截,经过几回合对垒后,郑聪军队便已无力反抗,准备求和。徐然觉得时机成熟,便命佟养甲带兵围攻郑经,此时的郑经以内耗严重,佟养甲带兵一直把郑经的军队从汕头赶回漳州,从漳州赶回泉州,最后不得已郑经的军队全部撤回了台湾。
  此时,清军开始品尝到了胜利的果实。徐然乘势追击,修书一封给郑克爽,让他选择归降,否则下一步便是登岛灭族。郑克爽怯于清兵的彪悍以及自己军队的节节败退,于是便密谋亲信深夜软禁了父亲郑经,让他签下投降协议。至此,台湾郑氏反清势力正式瓦解。。
  郑氏家族的历史下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初五,冯锡范命郑德潇写降表。七月十五日,冯锡范将郑克塽送交施琅。八月十三日,施琅进入台湾受降。随后郑克塽前往京师,隶属汉军正红旗,受封为嘉德官。
  直到此时,三藩之乱已转入白热化的阶段,徐然的非凡政治才能已引起了吴三桂的注意,给他的杀身之祸埋下了地雷。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