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我已长生万万年 / 第四十章尉缭

第四十章尉缭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针对李斯提出的统一方针,秦王政最后做出总结,大秦正式进入一统六国,征战天下,尉缭总领军事要物。
  尉缭一生事迹,史籍载之不详,大约活动于魏国由安邑迁都于大梁的历史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游说,被任为国尉后,因称尉缭。
  他所著的《尉缭子》一书,在古代就被列入军事学名著,受到历代兵家推崇,与《孙子》、《吴子》、《司马法》等在宋代并称为《武经七书》。古代多以官名作为姓名,如宗正此姓,源于汉朝刘德,官至宗正,为九卿之一,即主持皇家宫室事务的官员。刘德的支庶子孙有的以祖上官职名命姓,称宗正氏,后来加文而为宗政氏。尉缭之父、爷爷、太爷均在魏国担任国尉职位,而后尉缭又在秦国担任国尉之职,故人多以称之尉缭。
  从《史记》的记载可知,秦始皇时代的尉缭,可能是梁惠王时期的尉缭,也有可能是他人“然而既是同名,又同是魏国人(或大梁人),两个尉缭又都知兵法!知人世!知政治,其见解又是如此之接近,而且又都有道家隐遁之经历,故不能以其年高不能著兵法就断定他们是两个尉缭“据此,魏惠王时期的尉缭与秦时的尉缭为同一个人是有可能的“
  他是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来到秦国的,此时秦王政已亲秉朝纲,国内形势稳定,秦王正准备全力以赴开展对东方六国的最后一击。
  当时的情况是,以秦国之力,消灭六国中的任何一个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六国要是联合起来共同对秦,情况就难料了。
  所以摆在秦王面前的棘手问题是,如何能使六国不再“合纵”,让秦军以千钧之势,迅速制服六国,统一天下,避免过多的纠缠,以免消耗国力。
  离间东方国家,虽然是秦国的传统做法,而且李斯等人正在从事着这项工作,但是采用什么方法更为有利,则仍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消灭六国,统一中国,是历史上从未有人干过的事情,年轻的秦王深知这一点,他不想打无准备之仗。
  另外,当时秦国还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就是战将如云,猛将成群,而真正谙熟军事理论的军事家却没有。
  靠谁去指挥这些只善拼杀的战将呢?如何在战略上把握全局,制定出整体的进攻计划呢?
  这是秦王非常关心的问题。他自己出身于王室,虽工于心计,讲求政治谋略,但没有打过仗,缺乏带兵的经验。
  李斯等文臣也是主意多,实干少,真要上战场,真刀真枪地搏杀,一个个就都没用了。
  秦王政更是和尉缭详谈甚久,对尉缭的军事能力深深折服,相对于韩非的一统思想,儒法术三者概论,尉缭更是提现他价值。
  大秦不缺将领,缺的就是这种运筹威武,决胜千里之外的帅才。
  看着眼前的尉缭,秦王心绪波动起伏甚大,不由得想到典籍记载的大秦武安君,那个以一己之力打的六国不敢抬头的禁忌。
  是的,禁忌,武安君的死与其说是死于杀戮过盛,为万民安危着想,不如说是死于忌惮,死于功高震主。
  虽然大秦百姓一直没有忘记那个人,但宫廷记载只是匆匆几笔,有时秦王在想,要是那时候换成自己会怎么做??
  这也许是个难解的问题,尉缭提出的“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的方针赢得嬴政的赞同,遂加封尉缭为国尉!
  尉缭对当时战争总的看法是: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战争,反对杀人越货的非正义战争,支持“诛暴乱、禁不义”的正义战争。明确指出:“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关于进行战争的战略战术,尉缭强调对战争要有全面的认识,指出有道、威胜、力胜等三种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取胜策略。认为懂得了这三种所以取胜的办法,就全面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他指出战争中将帅指挥的重要性。“权敌审将,而后举兵。”将帅者心也,群下者,支节也。”就是要正确分析敌情,慎重选好将领,而后出兵。将帅与士卒之间,要如心(大脑)与四肢那样协调一致,成为一个整体,方能谋略高明,机智果断地进行正确指挥。他主张治军必须先立法制,并要执法严明,才能整齐统一,高山敢越,深水敢渡,坚阵敢攻,做到“天下莫能当其战”。对违背军纪、军令者要施以重刑,严惩战败、投降、逃跑的将领和士兵,使上下畏惧,专心向敌。在具体的战术上,尉缭还实践了当时最先进的方法,如在列阵方面,他提出:士卒“有内向,有外向;有立阵,有坐镇”。这样的阵法,错落有致,便于指挥。这一点在今人能见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可以得到证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