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东风过杏林 /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三章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宋小福实习的带教老师是一位跨国公司的总经理,他叫什么名字宋小福已经忘记了,但是他的那句话宋小福永远不会忘记,因为这句话经常挂在嘴边,也很有道理。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翘起整个地球,只有成为那个支点,你才能变得与众不同。”
  宋小福问过他:“库班为什么成为大老板?”
  老师说:“因为他懂得杠杆原理,他就是那个支点,他做过酒保,做过销售员,知道给别人打工不容易,拥有一家自己的公司,让别人给自己打工才是硬道理。”
  当初宋小福的理想就是加入一家金融公司,和团队一起用大钱赚大钱,每天需要想的事情是投资多少亿获利多少亿,可惜事与愿违,阴差阳错之间他成为了一位村支书兼村主任。
  有个穷人对上帝抱怨说:“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了,为什么富人天天优哉游哉,而穷人天天吃苦受累呢?”上帝问:“你觉得怎样才能公平?”穷人说:“要把富人变得和我一样穷,干一样的活,如果他们还是还是富人我就无话可说了。”上帝给富人和穷人一人一座煤矿。第一天,穷人平常干惯了粗活,挖煤这活对他来说就是小菜一碟,很快他挖了一车煤,拉去集市上卖了钱,有钱后他很快就花完了;富人没干过重活,累得满头大汗,到了傍晚才勉强挖了一车拉到集市上卖,富人换来的钱买了几个馒头后其余的钱都留了起来。穷人日复一日地唛头苦干,富人将换来的馒头和剩余的钱给了更多的穷人,雇用他们来挖煤,一个月穷人只挖了三十车煤,而富人却把整个煤矿挖完了。
  所以,成功不在于你有多能干,而在于你能不能成为杠杆的支点,借用别人的力量为你做事。宋小福的带教老师总结过成功的三大秘诀:一是与成功的人交朋友并获得他们的帮助,二是和即将成功的人并肩奋斗,三是让不想成功的人为自己服务。
  一个人的社会身份可以改变,但是一个人的野心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恰如宋小福是一位村支书,但是他还有着成为杠杆支点的思想。
  今年冬天,村里有丰收的喜悦,也有不能再继续种植烟草的不甘,宋小福捕捉到了这种不甘。村民们大多数是老实人,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益,他们也贪图远大利益,于是宋小福叫上黄永亮商量其中看出的问题。
  黄永亮说:“村民们的思想是早出晚归、安居乐业即可,谋求发展,还是要顺着他们的思想。”
  宋小福说:“种粮食辛苦,收入低,虽然饿不死人,但是钱来得少,不如我们搞蔬菜吧?”黄永亮大手一拍,说:“你与我想到一块去了,可是种什么好呢?”
  “种豆角,这东西永远有销路。”
  黄永亮说:“岂止有销路,简直是很有前景,长安工业区搬进来了一家螺蛳粉加工厂,其中就有酸豆角加工,他们的豆角还要从邻市的蔬菜基地运过来。”
  “我想到这个也是围绕长安工业区的,螺蛳粉加工厂是一个方面,长安工业区才是主要方面,里面有6万常住人口,每天是要吃多少蔬菜?豆角便于运输,便于收藏,还好吃,销量应该不低。”
  “听说长安工业区要拓展到青石港这边,用来接纳从东边省份迁过来的陶瓷厂。”
  宋小福说:“种豆角,应该没有错,我有空去调查一下,真的可以的话,你我出钱像烟草公司那样,当大老板。”
  黄永亮听到钱,头皮发麻,说:“这件事你来搞就行了,我专心于我的腐竹厂就行。”
  宋小福又找了几个人谈想法,但是没有人应和,只有杨林一家人参加,但是他们也没有钱,宋小福说有人参加就可以了。
  难得的是杨林竟然会开小货车,宋小福说天助我也。
  宋小福出钱提供种子,提供化肥,和村民们签下种植协议,收成之后只能由宋小福收购,收购价到时结合市场而定,但是会低于市场的收购价,假如到时候市场不行,就按每户一天80元的工资计算。
  对于村民来说,这是好事呀,只用出力,去地里埋头干,化肥钱和种子钱不用掏腰包,等着收成就可以了。对于村民来说,自个有的是力气,用力气赚钱就是稳稳的赚,要自掏腰包自己投资的话就要好好掂量了。
  村民们的相应度相当的高,几乎所有的户口都参加了,全村有三分之一的耕地用来种豆角,这个数字大大超出了宋小福的预算,但是协议都签了,宋小福只能咬着牙继续出钱资助。
  妻子杨柳仙一早就不同意宋小福的做法,虽然钱本来是宋小福的,但是这钱理论上也是她的,在它看来这就是把钱扔到马路上去。杨柳仙虽然是在城里长大,但是思想却是不如把钱存到银行,每年的利息就够我们生活了。
  宋小福这个种豆角的福利整整投资了50万,杨柳仙要心疼死了,50万能在市里买一套150平的房子了,为此,杨柳仙和宋小福吵了许多回,宋小福态度强硬,杨柳仙争执不过,干脆回城里去了。宋小福说:“小女人,保守的思想是捞不到钱的,巴菲特说我的一生中从未遇见过一位没亏过钱的富人,却见过许多什么都不敢干从未亏过一毛钱的穷人,这句话不无道理,你在城里住的那栋房子还是我当初投资的呢。”
  其实杨柳仙的担心不无道理,宋小福心里也慌得很,种植的任何面积太大,之前做的市场调查完全没有用,他开始担心市场问题。
  宋小福开始了他寻找市场之旅。杨柳仙虽然生气,气饱了之后还是选择和丈夫一起干,毕竟钱已经花出去了,花出去的钱不是泼出去的水,总要想办法收回来才行,于是杨柳乡向单位请假,陪同宋小福一起去找市场。
  这是夫妻两人第一次旅行,结婚的时候因为宋小福要出差,参观一个示范村的治理,就把蜜月旅行耽搁了;生儿子的时候有产假,但是妻子听说自然产会有妊娠斑,会有妊娠肚,身子会变形,选择了剖宫产,也没有去旅行。
  两人先是到邻市的蔬菜基地参观了,在这里他们得到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品牌是其次,足够的产量才是关键,有了足够的产量自然能吸引收购商。
  宋小福细想不无道理,假如只有区区几亩,看着多,但是仔细一算还可能亏本,白居易说“商人重利轻别离”,没有利益或者利益太少的买卖商人是不会做的。
  宋小福得到了几位收购商的联系方式,但是他们兴趣不大,因为他们知道这个穷地方,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是其次,主要原因是产量太少,形成产业链太难。
  宋小福表示请他们来参观,他会用领导下乡的规格接待,几位收购商立即来了兴趣,表示立即想要来,但是现在豆角种子还没下地,哪里来的豆角看?不过宋小福给了他们一个好印象。
  宋小福和杨柳仙还参观了大坝工程,托这项工程的福,南桥村有了修一条大公路的钱,也有一片新村,宋小福理所当然要来一睹风采。公路和新村还在建,但是大坝工程已经开始蓄水了,古诗说“潮平两岸阔”,现在没有潮,但是蓄水让水面上升,也使得江面宽阔了许多,坝的上下游集合了许多游轮,他们安安静静地躺在江面上,等待船闸开启。看了这个坝,宋小福更想目睹世界级的工程——三峡大坝,应该比这个更宏观吧。
  两人本省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调查了许久,又去了邻省的菜市场了解了一下情况,一番调研下来,宋小福松了一口气,因为豆角供应还是不足的。
  整个调研过程让宋小福知道了获取信息的艰难,宋小福要想知道收购商和批发商,必须通过菜市场摊主,摊主一听宋小福问这问那的,以为是调查食品安全的,宋小福说明不是食品安全局的,摊主就更不乐意了,因为同行是冤家,摊主以为他们来卖蔬菜的。渐渐地宋小福领悟了一个屡试不爽的打听消息的方法,买一包好烟,见面就先递根烟,就算摊主不吸烟,对你也会有好感。
  在农村宋小福真没见识过什么是“万事开头难”,比如养草鱼第一年往往每条都有8到10斤,养猪第一年猪崽的患病率和病死率都很低,种烟草第一年收获很多。种豆角也是这样,今年春季豆角长势茂盛,宋小福心安了,他差点就要去庙里烧香拜佛祈祷今年风调雨顺、没有大灾大难了,因为靠天吃饭的生意,一夜回到解放前的例子数不胜数。
  第一天发出收购豆角的消息的时候,村民们热情很高,仿佛担心自家的卖不出去。宋小福选择的是邻市的菜市场,距离这里60公里,需要在早上8点之前送到,这意味着早上6点半就要装好车。
  当年记者问科比:你为什么能如此成功?科比反问:你知道凌晨四点中的洛杉矶是什么样子的吗?记者问:那你能说说是什么样子吗?科比说:满天星星,寥落的灯光,行人很少。
  南桥村的村民没见过洛杉矶,却见过凌晨4点的南桥村,每年六七月,荔枝成熟的那二十来天的时间里,他们必须在凌晨4点起床,将山里的荔枝摘到村口收购点,去迟了要么收购商走了,要么价格贱。
  今天凌晨5点,宋小福是被紧急的敲门声吵醒的,因为已经有村民把豆角摘好了,明明宋小福定的时间是5点半。
  因为豆角一般是没有坏的,所以收购的时候不需要挑拣。收购的过程很简单,就是上秤承重,结算给钱,整理摆放和装车,宋小福请了三个人帮忙装车,6点40分约莫5吨的豆角全部装车完毕。
  第一车的豆角让宋小福赚了差不多4.5万元。
  临时是一个工业城市,需求量大,收购商表示以后一段时间都在南桥村收购豆角。
  春季很快就结束了,第一茬豆角让宋小福赚了差不多50万,宋小福把账本和银行卡拍在桌子上,那气势显示的是自信、喜悦和成功,而桌子的另一头,妻子杨柳仙正掩面而笑。
  宋小福说:“呐,拿去买你的别墅吧。”
  妻子赌气地说:“买就买。”
  宋小福说:“你买那么多房子有什么用?作为投资的话不建议买房,未来几年房子不会增值多少了。”
  “那拿这钱干什么?”
  “存银行啊,今明两年利率上调。”
  杨柳仙满头黑线的说:“你不是很反感把钱存到银行吗?”
  “我讨厌的是守财奴,再说钱不放银行,放在家里招贼吗?”
  《黄帝内经》说:养生智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宋小福也想养生啊,也想起居有常,不妄劳作,但是收豆角的时候他必须早起,他必须计算,所以这段时间他很累,尽管很累,他还是要坚持,因为他是村支书,作为大老板,他的任务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作为村支书,这远远没有完。
  这一茬豆角让每户收入大约1万元,这相当于一季的水稻收入了,而且用的还只是三分之一的土地,所以要想摘除贫困帽,种水稻是不行的,必须种植高利益的作物。
  全村人都笑了,还有一位大赢家就是杨林,有时候豆角有剩下的,杨林就用他那二手卡车运到长安工业区买,他妻子还在那里租下了一间店铺专门卖豆角,,这个季度他们一家赚了7万元。
  宋小福渐渐觉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单单是监督的工作就让他觉得身心疲惫。第二个季度来临,第二茬豆角也要开始种植了,全村掀起了种豆角的热潮,若不是稻田里的水稻已经青葱,南桥村就几乎全村耕地都种豆角了,走在路上,就连马路旁用来做绿化的地都种上了豆角。
  这次宋小福投入了100多万,专门请了几个人办公。
  有了第一季度的经验,豆角的销路可以说是供不应求,宋小福的电话每天响几次,都是不同的收购商来电询问。
  为了种植提高产量和节约成本,宋小福还引进了温室技术和滴灌技术,南桥村成为了一个豆角村。豆角一年三茬,每茬都有大收获,仅仅一年的时间,南桥村就摘除了贫困村的帽子,十里八乡谈到南桥村都会神采奕奕地说一句:“哦,就是那个种豆角致富的村子。”
  年度报告上,宋小福将统计数据如实写了上去,刘镇长一看到数据的时候还不相信,专门打电话询问,还严厉地警告说造假是要受到处分的。
  宋小福说一切用事实说话,你来看看就知道了。
  刘镇长带着几个副镇长到南桥村调查去了,猜到村口就知道不一样了,新村和路虽然没有修完,但是村里的风貌焕然一新,老式的瓦砖屋少了,处处在盖新房,有的人家已经转修好了外墙,田野里、山岭上插满了篱笆,土地正在做堆肥处理。
  刘镇长说:“我是没看错你啊,看把你能的,你说过种豆角,还真种出一片天来了。”
  “哪里哪里,都是刘镇长领导有方。”
  刘镇长说:“你搞这些不会是面子工程吧?”
  “我哪里有钱搞面子工程?你又没给钱我,再说了搞面子工程对我有好处吗?”
  过年前后这一阵子,宋小福和黄永亮忙死了,不为别的,就为了接待领导的考察和其他乡镇的参观。。
  南桥村获得了示范村的称号,宋小福获得了先进工作者的称号。
  宋小福说拿着先进工作者的牌匾说:“还不如给我涨工资实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