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玄涛碧海 / 第二十三章 遗痕

第二十三章 遗痕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干丝腊人和那巴那僧来回沟通许久,得知此地名叫“阿帕里”,意为“僧侣所在的地方”。但他们看到满地的尸首,自知铸成了错误,滥杀了无辜。其中的干丝腊人还和他们的首领争执起来,认为他们之前不应当不确认屋内人员状态而胡乱射击;但那首领振振有词为自己辩解,他说自己见到屋内的人没有给屋外逃难的倭人开门,说明其中定然是有反抗准备的人员,下令开火射击不过是为了避免己方人员遭遇更大的伤亡。
  为了避免这个错误传扬开来,败坏了王国的颜面,为首的干丝腊人下令打翻供桌上的香炉,然后一把火烧掉了整个禅院。他们离开时,还能听见院内的松柏为烈火烧得发出了毕毕剥剥的声音。至于那个躲在角落里的巴那僧,虽说已经慌慌张张地向为首的干丝腊人叩拜求饶,但那干丝腊人还是给他肚子扎了一剑,留在了佛殿里。
  干丝腊首领让人们赶紧修改航海记录,战斗并非是在嘉延江上打响的,而是远离此处的海域上,几百公里外的海岬上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他们便可以证明他们来到此地时并无恶意,也未开杀戒。为了增加可信度,他还让人收下了在战场上捡到的一把倭式打刀作为战利品。
  从番船上下到岸上的水手和士兵们谨慎地搜寻着村浦内其他的人烟,可发现村中的人早已撤离,住屋内尽是一片狼藉。他们来到田中,发现水稻也早已被抢收,一颗也没有剩下。最终他们聚集到了江口边上的一处沙滩上,看到了倭人们之前立的竹竿,上面挂着的旌幡,写着他们无法辨别的字迹,随着午后的海风轻轻地在空中舞动。
  虽说他们无法读懂旌旗上的文字,但是他们根据自己在马尼拉和马六甲所见所闻判断,无论从习俗、文字,还是从建筑造型来看,这块地方应该是中国或日本人的一块殖民地。想到这一层,为首的干丝腊忽然愁容舒展——他原本以为遥远的东方居住的中国人,无不接受着汗八里城中大汗的统治,土地丰饶而人民富庶,还设立了重重地军事防御设施,但如今看来这些都不过是好事者的虚谈,不过是阿拉伯人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只因他们未尝付出多大的代价便夺下了这块中国人的殖民地。
  那干丝腊首领大口大口地吸着海风,全身上下都膨胀了起来,他挺起了自己的胸膛,骄傲的气焰比那耸立的竹竿还高。他撤下了竹竿上写着“南无八幡菩萨”的旌幡,令人从船上取来一张干丝腊的旗子,挂了上去。
  围在首领身边的干丝腊众人无一不看着悬挂在空中的旗帜:那红色的交叉是多么地鲜艳,他们和他们的兄弟就在这片旗帜之下作战,这片勃艮第十字旗跟随着他们和他们的前辈飘扬在佛兰德斯、弗朗什-孔泰、米兰、帕维亚的上空,就算是罗马城的千古荣光也为之失色,热那亚、那不勒斯、佛罗伦萨也跟着改旗易帜;在圣地亚哥的护佑下,这片旗帜更是遮蔽了地中海的天空,将勒班陀的奥斯曼水手吓得面如死灰,人们以天主之名将这红色的十字插在了突尼斯、的黎波里的港湾上;旗帜还穿越了太平洋,来到了特诺奇提特兰地太阳神殿上,如今更是航行过了印度洋,将哈布斯堡家族和天主的荣誉带到了这块偏远之地。
  原本还小心谨慎的干丝腊士兵们见了鲜红的勃艮第十字飘扬在空中,便更加肆无忌惮地四处破门而入,搜寻着任何可能让他们发财的线索,仿佛就好像在自己家中翻找着祖辈留下来的财宝一般:罐子里的茶叶,不知道是什么奇怪的药材,扔到火里烧了;中文佛经书籍,插画里都是异教的撒旦,扔到火里烧了;瓷瓶,成色尚可,运回船中;紫檀木柜,质地挺结实,拆了放回船上以备随时修补船只……
  到了夜里,干丝腊的水手和士兵们便举起酒杯,大口大口地喝下,在篝火边载歌载舞。火上烤着的鸭子滴滴答答留着肥油,饿了便抽出小刀划下一块送进嘴里。守着火的人决不能让这欢快的火焰熄灭,要是火小了,就随便进一间屋中,胡乱抱出床板或是异域的木琴,往火里一丢,劈劈啪啪地烧了起来。那些干丝腊人见着火更旺了,更是开心地拍起手来,手足之间的高兴劲,仿佛他们早上才刚刚学会使火一般。
  这样的联欢会持续了两天两夜,而掠夺也持续了两天两夜。等到这些干丝腊人再度登船,打算沿着江水逆流而上去寻找更广阔的土地时,霞浦已然没有留下任何中国或日本人居住过的痕迹了。没有一张瓦片写有中文,也没留下任何一本中文的书籍,佛堂已被夷为平地,佛陀的石像也被砸的粉碎。
  霞浦接下来的故事,所有人都知道了,无论是登陆菲律宾卡加延省的旅游信息网站,还是民间所编撰的当地历史,都可以读到有关霞浦的信息,只不过“霞浦”二字不再出现于史册,取而代之的是“阿帕里”(Aparri)。他们说“阿帕里”的名字来源于当地人对西班牙传教士的称呼,说是指天主神父(padre)所在之处,城东还有几座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初期的古老天主教教堂,虽然他们未能解释“padre”是如何转化为“Aparri”中“par”这一音节的。所有的记录都只是简要地记载了此处在十六世纪末期以前是日本或中国商人的商贸转运点和物资集散码头,但具体的细节都语焉不详。。
  为了纪念东都王国的沦陷,纪念勃艮第十字的旗帜插在马尼拉城上,西班牙人以其国王谨慎的菲利普之名,将一个位于西太平洋、中国东南沿海以外的群岛命名为“LasFilipinas”——“菲律宾”。这位国王,身兼多职,他不仅是干丝腊、蒲都丽家的国王,也就是今人们所说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国王,同时他还是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王国的国王,根据妻子的权利,他更是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也臣服于这位哈布斯堡家族的国王脚下。时任菲律宾总督贡帕纳罗萨的贡萨洛·朗奎洛(GonzaloRonquillodePeñalosa)在西元1582年6月16日向国王呈递了一份札子,痛陈当地人民饱受华南日本倭寇之苦:“……其中倭人最为凶悍野蛮。其众皆备大炮、火铳、长矛,周身被甲,皆蒲都丽家之工也。贪戾无度,诚心腹之患也!”
  在得到了国王的许可之后,朗奎洛总督着舰队舰长卡里昂的胡安·帕勃罗子爵(Hidalgo)统帅舰队,追踪海盗的踪迹。帕波罗子爵在呈交的战报上说,他们从马尼拉出发,在现今菲律宾北伊罗戈省的甲多角遭遇了倭寇的一艘舢舨。这些倭寇趁其不备,登上了西班牙舰队先遣队的甲板与西班牙人展开战斗,初时西班牙人寡不敌众,但后来占据了上风。根据帕勃罗子爵向总督的汇报中看来,西班牙主要的优势在于阵法:“恐其短兵来接,即令长矛手列阵于前,举矛若篱笆状,其后又置铳手,轮次射击,是以倭贼难近矣!”战斗一时间无法分出胜负,所幸后来西班牙增援舰队及时赶到,倭寇落荒而逃。帕勃罗子爵在报告中称赞了这些倭人的战斗能力,说他们能够组成枪阵与西班牙人相斗,可见组织度并不在西班牙人之下;在报告中的最后,这位舰长话锋一转,记录了桨帆船的舰长佩洛·卢卡斯(PeroLucas)在战斗中英勇捐躯,被持着大刀的倭寇斩成了碎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