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人在商场 / 接手工厂

接手工厂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老胡带着张龙海和宫志鹏来到张桂龙的厂里。张桂龙已经在厂里恭候多时,因为事前已经有过多次沟通,这一次的谈判非常顺利。
  临签合同的时候,张桂龙似乎有些纠结。不过,最终无奈地叹了口气,还是签了字。转让的价格还是按照老胡之前估算的的价格。
  老胡曾经和张龙海说过,正式谈判的时候,应该还是能再压点价格的。张龙海说算了,张桂龙已经损失不小,他家里现在急等着用钱,我们这个时候再去压价,太不仗义。
  张龙海的这句话,老胡原封不动地转告给了张桂龙。张桂龙很倾佩也很感激这个比自己小了一轮有余的年青人。离开甬城之前,张桂龙特意带着张龙海去拜访了他的几个客户。
  张龙海接受了张桂龙的设备、工人和剩余的原材料,但是没有继续使用张桂龙的公司名。一来,怕张桂龙的公司留有后患;二来,张龙海和宫志鹏都觉得自己的公司,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名字应该是自己起的。
  为此,张龙海跑了好几趟工商局,重新注册了一个公司。为了选一个公司名还特意等了三四天。那时候选个带地级市的名称需要等好几天才能回复,不想现在“最多跑一次”,所有的开户事项一次就能解决。
  公司最后选用了“永邦线业”为公司名。拿到营业执照以后,再刻章、跑银行、税务局开户,等一切手续办好,已是十余天后。
  公司的注册资金,张龙海和宫志鹏各出一半,股份比例最终按六四分,张龙海六十,宫志鹏四十。
  宫志鹏向原来上班的公司递交了辞职报告,可是要一个月以后才能真正离职。
  就在两人雄心勃勃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麻烦却悄无声息地找上门来了。房东说张桂龙租的房屋即将到期,需要续费了。这一笔房租,张龙海已事先做好准备,不想房东却狮子大开口,要求涨价,而且涨价幅度高达50%。
  张龙海和宫志鹏都觉得房东太过份,但又拿他没办法。
  有一句话说得好,惹不起难道还躲不起?不租了总可以吧!
  他俩一致的意见是把工厂搬到奉县,最好是在自己的镇上。在自己的家乡多少有些关系,遇到事情容易解决。决定之后,张龙海立刻赶往奉县,发动自己的同学寻找厂房。张国平也动员自己的关系帮着到处打听。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一个星期,在张龙海初中同学的引荐下,张龙海在镇上一个偏远的小村里,找到了合适自己的厂房。新厂房清爽干净,而且价格比之前的便宜很多。
  之前的房东见张龙海他们迟迟没有签订续租合同,而且作势要搬,又回过头来说好话,说价格可以再商量商量。张龙海已经下定决心搬厂房,便摊开了跟他说已经在别处找好厂房。不想房东翻脸不认人,恶语相加。
  再之后的几天,房东各种刁难,妨碍张海龙的生产。运来原料,不让他们卸货,说妨碍了他们村民的通行。无奈之下,张龙海只好让原料车停在村口,把原料卸在路边后,再用小拖车转运到厂里。六吨的原料,从货车上卸下。等货车走后,再把原料装到小拖车上,小拖车一次只能装十包。六吨纱总共240包,来回跑了24趟。小拖车把纱拉进仓库以后,还要在仓库里按照不同规格排放整齐。这一天下来,张龙海的手像是断了一般,晚上吃饭的时候,连筷子都拿不动了。
  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提早一个月开始搬厂。
  如此一来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手头还有一个外贸合同,没来得及生产。
  新厂房搬过去,水电未通,暂时还不能生产。这边的几个老工人因为亲人都在这附近,也不愿意跟过去。水电容易解决,工人却是个麻烦事。
  不过事已至此,只能搬了再说。
  至于那个未完成的合同。张龙海想起在恒生上班时候,认识的一个线厂老板。那个老板姓高,命三寿。和眼下的张龙海一样,专门为外贸公司做订单。
  得知张龙海有个订单要转交给他做。高三寿笑得眼睛都迷成了缝。他殷勤地领着张龙海参观他的工厂,参观完以后又把张龙海拉到饭店热情地招待了一番,张龙海临走之际,又偷偷地塞了一条中华香烟在张龙海包里。
  张龙海把烟拿出来还给了高三寿,说:“弄这些虚的没必要,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把质量做好。至于价格,我接过来多少钱,就给你多少钱,这个单子我一分钱也不赚。”
  髙三寿拍着胸口说:“兄弟,你放心,你看得起我,把订单交给我做,我肯定不会让你失望。”
  接下来的一个月,张龙海忙着新厂房的布置,以及新员工的培训。张龙海在后,经常泡在车间里,帮着工人一起做线。有这一个多月的做线经验,也算得上是半个熟练工了。要不然,以他这样一个业务出生的大学生,还真不会操作机器。
  尽管在恒生的时候,张龙海每天出入车间,也经常看工人生产。偶然有急货的时候还会帮工人打打下手。但是看别人操作机器,和自己操作机器那完全是两回事。看别人操作简单,自己一上手却哪哪都是问题。
  新的厂房万般皆好,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偏了,招工不好招。招工启事贴出去好几天了,只有寥寥数人来咨询。所幸,张龙海的工厂用工量不大,满打满算只需要三个车工加两个包装。包装因为操作简单,很容易招。车工是站着干活,一天到晚,要在车位上走来走去,相对还是比较辛苦的。这样的活,本地人都不愿意做,而外地人留在奉县的并不多。这导致了三个车工迟迟未能到位。
  这个不利因素,在找厂房时候真是没有考虑到。
  没有工人,再大的厂都毫无意义。
  张龙海怕新工人来考察的时候,看到车间冷冷清清,从而失去对工厂的信任。为了营造一点气氛,张龙海不得不自己把机器开起来做线。所幸宫志鹏很快也到位了。
  招不到工人两个人都着急。打印了厚厚地一叠招工纸,沿着公路,按个村子贴过去。凡是岔路口必须要贴一张,终于在新厂入驻的第十四天,有两个人来报名了。
  如何管理这两个来之不易的新工人。张龙海和宫志鹏出现了意见分歧。
  宫志鹏说好不容易招了两个人,只要他们能做出产量,其他的随便他们。
  张龙海则觉得不然,无论公司大小,人员多少,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公司小的时候不好好管理,等大了就更加没办法管理。
  张龙海说:“我们可以多给他们一些关照,但是该遵守的规章制度必须遵守。”
  最终宫志鹏放弃了自己的主张,让张龙海按照自己的思路管理。。
  张龙海根据前一个月的车间管理经验,对张桂龙之前的规章制度做了修改。所幸,两个新员工还算给力,在张龙海手把手的指导之下,很快就学会了如何操作机器。
  前面的几天,新工人的产量不高,张龙海给予较高的保底工资。这一项措施一直沿用到了后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