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一切从大明王朝开始 / 第五十一章 朱元璋

第五十一章 朱元璋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马氏给朱元璋打预防针,自然是怕他们到了长安以后,父子之间会生出间隙来。
  如今的次子朱樉,毕竟是大明王朝的皇帝了。
  即便她与朱元璋是皇帝的父母,可皇帝就是皇帝。
  还是那句话。
  天地君亲师!
  马氏作为深受教育的神州传统女性,其骨子里就有君之为君的概念。
  即便她看似在交代朱元璋,可她心里并不像她表面一样,看起来一样的轻松愉悦。
  甚至,越离长安近,马氏越紧张。
  “父亲,母亲,咱们下关去休息吧!明日还要赶路。”
  长子朱标,对于尽在眼前的长安城,心里也不平静。
  朱标比朱元璋夫妇更能体会,他们的长安之行,或许充满了荆棘。
  特别是二弟封他为一字并肩王的情况下,朱标认为长安必定将会暗流涌动。
  有这样的想法,自然离不开当初朱标去到襄阳的日子。
  想当初,朱元璋让他去襄阳帮助二弟的日子里,朱标就被红巾军上下排斥。
  好在因为他是朱樉的兄长,红巾军上下对他还足够尊重。
  可他按照朱元璋的交代,试图插手红巾军军政事物时,朱标便感受到了,他只是朱标而已!
  “唉!”
  “难啊!”
  与朱标的担忧一样,当朱元璋看着潼关下,护送他们一家前往长安的将军后,不由再次感叹。
  潼关下军队的旗帜,让朱元璋感到扎心,扎眼。
  “陈!”
  陈字旗!
  与大明王朝的日月旗共同飘扬在西北风中的陈字旗。
  其将军竟然是他当初的生死对手,陈友谅?
  这让朱元璋情何以堪?
  陈友谅,大明王朝前将军,官居三品,手握三万精兵。
  “樉儿的心可真够大的!”
  朱元璋下潼关之前,口中冒出一句酸爽。
  马氏,朱标,朱棣听了朱元璋这话,不仅莞尔一笑。
  他们都清楚,要朱元璋与陈友谅一笑泯恩仇显然不现实。
  毕竟,朱元璋一直遗憾,要不是陈友谅拖他的后腿,他朱元璋早在朱樉建立大明之前就挥兵北伐成功了。
  由此,历史必定改写。
  他朱元璋……
  “哎!”
  摇着头,再次叹息一声,朱元璋不在言语。
  事到如今,多说无益了。
  然而,就在朱元璋下关后,他最不愿意见到的人陈友谅却像故意恶心人一样,来到朱元璋面前。
  “重八,怎么样,青出于蓝胜于蓝吧!”
  陈友谅对于朱元璋,可没有朱元璋对陈友谅一样冷淡。
  毕竟,朱元璋是皇帝的老子不是吗?
  虽然朱樉这个皇帝,仁厚,可他陈友谅也不得不防,曾经的老对手吹吹风是吧!
  “一路走来,可对如今的大明有何感触?”
  “感触颇多啊!”
  朱元璋自然也是沉府极深之人,要不然也不会成就大明王朝的洪武大帝。
  故而,在陈友谅笑脸相迎时,朱元璋也笑着回应道。
  “是啊!”
  陈友谅点着头,也感概无比的说道:“纵观整个神州,能推翻元朝后快速恢复神州繁华之人,唯有你家次子,当今皇帝一人尔!”
  对于陈友谅的话,朱元璋也点头不置可否。
  为什么对朱樉的评价如此高!
  当然离不开赵敏这个曾经的妖女,如今的皇后。
  这是众所周知。
  谁能想到,曾经大元的郡主,会出卖整个大元?
  只为了爱情!
  显然不可能。
  这是除了朱樉与赵敏这两位当事人之外,所有人的认识。
  能有这样的想法,还是因为大元曾经的武文大臣,大都改投了大明,还担任要职的重大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志士指出,大明其实是换汤不换药,只是换了个皇帝而已。
  然而事实呢!
  事实并非如此。
  只看当初的明教高层,在大明王朝占据绝对的统治位置便能看出,大明是大明,大元是大元。
  最重要的便是,一万万百姓认可大明。
  这与曾经的大元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怎么说?
  大明王朝得民心!
  “九四啊!樉儿不过是因为接手了大元完整的北方罢了。”
  “你我曾经也是一方枭雄,该明白,没有大元的底蕴,大明所谓的盛世不过是昙花一现。”
  反正对于朱樉这个次子,就如同朱元璋心中的一根刺。
  儿子比他优秀?
  朱元璋绝对不认可。
  所谓知子莫如父。
  朱樉是什么德行,他这个父亲会不清楚?
  三岁看老啊!
  一个榆木脑袋,张口闭口之乎者也,能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
  见鬼去吧!
  想到这里,朱元璋转头看了看自己夫人马氏。
  为什么看马氏?
  因为朱元璋感叹,他的儿子比他这个老子更厉害,取了一个更好的妻子。
  赵敏对于朱樉的帮助,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真是应了一句老话,傻人自有傻人福!
  这在朱樉身上就是一个铁证。
  取了一个好的妻子,朱樉少奋斗五十年。
  只是,朱樉将大明王朝的权利,交给赵敏这一点上,朱元璋就无数次怒意勃发。
  即便赵敏把诺大的江山管理的很好,可这江山,是他老朱家的!
  当然,即便心中对赵敏插手老朱家的江山颇有微词,可朱元璋自然不会给赵敏,给自己找不痛快。
  毕竟,长安的武文百官都没有意见不是?
  故而,朱元璋只能以女子无才便是德,与妻子马氏说道说道。
  “重八,你这话恕某不敢认同。”
  “大明是昙花一现?”
  “笑话!”
  陈友谅对于朱元璋的无知,在内心腹诽道。
  “重八便是所谓的井底之蛙吧!”
  “偏居一偶,鼠目寸光。”
  而朱元璋回应陈友谅的只有微笑。
  当然,这微笑里面包括了嘲笑。
  “唉!”
  “我儿一句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令天下英雄尽折腰啊!”
  曾经与他一样,挥斥方遒,意气风发的陈友谅,陈九四,也有违心称颂的时候。
  陈友谅何许人?
  如何看不懂朱元璋的笑里藏刀?
  于是,陈友谅道:“也罢!”
  “多说无益,事实胜于雄辩。”
  “某相信,等重八你进了长安,真正了解大明后,会为自己说过的话而后悔。”
  “后悔!”
  “可笑至极。”
  “俺凭什么后悔?”
  朱元璋显然不愿意了,连连质问起陈友谅来。
  陈友谅摇头,他不想与无法达成共识的朱元璋继续交流下去了。
  因为他终于明白,什么是鸡同鸭讲,对牛弹琴了。
  “早些休息吧!某先告辞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