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一切从大明王朝开始 / 第五十二章 王者归来

第五十二章 王者归来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朱元璋对于陈友谅的转身离去,有些诧异。
  自己这个老对手转性了!
  陈友谅,渔家之子,与朱元璋都属于崛起于微末。靠着自己,一刀一枪的拼出了一个景秀未来。
  要不是朱樉在长安建立了大明王朝,陈友谅已经是陈汉国的皇帝了。
  陈汉国,在历史上曾有过昙花一现。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不知不觉,朱元璋口中念起了这段风靡大明的诗词。
  呵呵!
  樉儿啊!
  这首传言是次子朱樉写下的诗篇,让朱元璋摇头。
  这这么可能出自朱樉?
  即便他是皇帝,可他才多大?
  “江山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这如何不是真实的写照。
  只看现在的陈友谅,朱元璋又唏嘘不已。
  随即朱元璋又喃喃自语,道:“你陈友谅为大丈夫,能提的起,放得下,俺会比你差?”
  “罢了罢了,江山自有人才出,一代新人换旧颜。”
  马氏在陈友谅离开后,因为之前的回避,重新走回朱元璋身边。
  “怎么了?”马氏关心问道。
  朱元璋摇摇头,看着陈友谅远去的背影,问马氏:“夫人,你觉得陈友谅此人如何?”
  “陈友谅?”
  “一代枭雄。”
  马氏对于陈友谅并不陌生。
  曾经两家为邻,互相攻伐可不少。
  当时,在江东地区,陈友谅可是佣兵三十万,号称六十万。为江东实力最强的一支义军。
  只是,奈何,陈友谅的义军脱胎于明教红巾军。
  在明教的大义下,明教十万红巾军对阵陈友谅三十万大军,不战而胜。
  “是啊,一代枭雄。”
  朱元璋非常认同。
  毕竟,曾经的陈友谅是令他最为头疼的对手。
  不过,陈友谅同时也是值得尊重的对手。
  一夜无话
  第二日,朱元璋一行进入长安地界后,便收到了消息。
  皇帝朱樉,已经领文武百官出城三里,只为了迎接他们。
  原本的朱樉是要十里相迎的,奈何赵敏一句话,就让朱樉打消了这个想法。
  “皇帝要矜持!”
  半个时辰后,朱元璋一行人在加快速度后总算到达。
  看着出现在眼中的队伍,朱樉朝旁边的魏公公挥手。
  魏公公会意,尖声高喊:“恭迎并肩王回归。”
  随着魏公公的话音一落,早已安排好的侍卫们,也跟着唱诺。
  “恭迎并肩王!”
  号角声,锣鼓声,鞭炮声,在这一刻相聚响起。
  只为迎接王者归来。
  而对面,朱元璋原本看着次子摆出的排场很欣慰。
  可一听见,众人千呼万唤的是并肩王,不由脸色一沉。
  “好了,你摆脸色给谁看。”
  马氏一直关注着自己的丈夫,见朱元璋脸色难看,她心里虽然也为次子的做法微微不满,却出口提醒朱元璋。
  “时代变了。”
  “如今这天下,是年轻人的天下。”
  朱元璋表示不服。
  他正直壮年,如何就老了?
  “唉!”
  “罢了罢了。”
  形式比人强,没办法。
  这里可是大明王朝的京城,长安!
  对面不仅有自己的次子,还有文武百官,无数百姓在。
  他朱元璋要是整出幺蛾子,丢的也是老朱家的颜面。
  这点,朱元璋还是非常清楚。
  家和万事兴嘛!
  如此自我安慰一番,朱元璋再次露出了笑脸。
  只是,后面的迎接仪式,却让朱元璋的郁闷持续到了结束。
  为什么?
  自然是整个迎接仪式,对朱元璋而言,只有一个步骤。
  百官朝太上皇朱元璋行礼后,便将所有的重心都倒向了一字并肩王,朱标。
  促使这样的场面发生,当然离不开朱樉的意见。
  朱标,这位原本大明王朝痛失的皇帝,朱樉想改变他的命运。
  如果朱标接下了大明江山,或许后续的历史大不一样。
  毕竟是朱元璋用心培养了近三十年的太子。
  对于朱标,因为英年早逝的缘故,故而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多少文笔。
  但不可否认,后人对于朱标的评价很高。
  相信由他担任大明王朝的皇帝,肯定要胜过永乐大帝。
  而且以朱标对兄弟爱护的性格,相信他会继承朱元璋的封分制度,甚至可能,大明王朝将会因为分封问题,朝外大肆扩张。
  毕竟,当神州的土地无法满足老朱家的子孙后,唯一能安置的办法,也只有称霸一条路。
  “臣朱标,拜见皇帝。”
  朱标在百官簇拥下来到朱樉这个二弟面前,就要大礼参拜。
  朱樉手疾眼快,快步上前扶起朱标,笑着道:“兄长搞错了,兄长该称孤道寡啊!”
  一字并肩王,在朱樉传檄天下的公文中讲述的非常明白。
  其在大明王朝的地位,仅次于朱樉这个皇帝。
  平时负责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当皇帝出征或是皇帝不幸时,一字并肩王将监国,或是继承大明皇帝位。
  对于朱樉的旨意,朝廷百官没什么反对。
  毕竟,三品以上的大臣,都清楚,他们这位皇帝正在追寻飘渺的求道成仙。
  这于国于民都是不利的。
  而把皇权交给赵敏这位皇后?
  那还不如由朱标这位一字并肩王继承皇位。
  这是所有大臣的共识。
  虽然,不可否认赵敏这位皇后的能力,可她毕竟是女子。
  让一群七尺男儿听命于赵敏,有朱樉这位皇帝压着还可行。
  一旦皇帝飞升或是英年早逝,大明王朝必定生出内乱来。
  当然,这些话,都是朱樉的九位帝师给他讲述的。
  不过朱樉听了,觉得有道理。
  在男权社会里,女子想要独自顶起半边天,难!
  故而,在朱樉与赵敏交谈后,夫妻俩达成共识。
  皇帝由朱标来坐。
  至于朱元璋?
  不考虑。
  因为赵敏说的很清楚,如今的大明不仅有汉人,还有很多蒙古人。
  而且西征以后,还有更多其他民族融入大明。
  当然,造成朱元璋与皇位无缘的因果,还是在大明王朝建立后,在赵敏的运作下,整个汉蒙两族的矛盾,全部被转移到了之前不服王化的江东,朱元璋身上。
  由此,为了社稷安稳,朱元璋是不可能担任皇帝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