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大明枪骑兵 / 第三章 士气

第三章 士气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百户官邸坐落在军堡中心位置,传承已有百年,北地战事频发,中途曾扩建数次,其占地约一亩,是个四进深的四合院,地面是青石板和鹅软石铺设而成的,房屋六十余间,四周是高达八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宽约一米,院墙上有数座箭塔,常有暗哨把守,完全是按一个小型兵营建造。
  从嘉靖一直到崇祯年间,靠近边关的晋地从来不是一片净土,卧榻之侧如何安睡,有眼界的世家大族,豪强、地主,早已未雨绸缪多时,大院修建的一个比一个坚固,杨家作为传承百年的武官世家自然也不例外。
  “老二,你等下亲自安排两个人一同走趟闽浙……”
  “老五,老六,你俩带几位账房去趟太原……!”
  “爹,咱们少爷是不是上次坠马摔糊涂了,闽浙可在千里之遥,快马加鞭也得半月,就为买这些个,番薯,玉米,这是啥东西,闻所未闻?”
  “是啊爹,眼下这个时候粮价上涨的厉害,在府城做粮食生意倒是稳赚不赔,可招那么多吃干饭的流民有何用,可不能由着少爷性子胡来。”
  府中外院一间卧室,老六杨忠礼,老五杨忠义,老二杨忠勇三兄弟一脸茫然的看着自己老爹。
  他们是老管家的三个儿子,人如其名,老二杨忠勇今年二十八岁,身材高大,面容有些粗黑,看上去饱经风霜,平日里管着府中家仆训练,性情较为急躁。
  老五杨忠义今年二十五岁,皮肤有些微黄,中等身材,为人较为稳重,平日里代管着账目、私田,也是老管家看好的接班人。
  老六杨忠礼,今年二十二岁,长的白净,圆滚滚的身材有些富态,眼神中带着精明,平时里负责堡内粮食采购、日用品生意。
  “虽然我也颇为不解少爷最近一段行事之意,然少爷大病后,确实老成了不少,有目共睹,招军户里的半大小子做工,得益的是几十户军户家庭,入冬,有米有粮就是士气,如今天寒地冻,上拿找少爷这样的善主子,其他百户,千户所对待手下军户,那叫一个变本加厉,咱少爷只要不花天酒地,胡来也是胡来在正事上!”
  老管家若有所思的回想着,今日杨武对待匠户恩威并施的场面,顿了顿,随后转身看了看自家几个儿子,接着道:“我也年过五十了,昔日你们几个忙着打理外面的生意,眼界却是迷住了,人贵有自知之明,我儿,往后少爷交代之事,不可马虎。”
  “好的爹,我们马上去。”
  三兄弟互相看了看对方,若有所思,随后各自收拾行李出发。
  杨家屯军堡附近山多沙地多,优质农田皆依托水源附近,只有三百余亩,其中杨武百户家占一大半,总旗占一小半,小旗占一小半。其余不靠近水源的屯田,受干旱、严寒影响,粮食严重减产,越是冬季,青黄不接的时候,军户们日子越苦。
  明中期以后,卫所腐败问题像蛀虫一样滋生出来,军屯士兵各种杂活都得干,还要在朝廷定额的基础上私自增加每亩税收,克扣额定月粮,世袭士兵成了奴隶,世袭军官成了地主,真正作为军粮的储备成了军官们挥霍的银两,在整个大明数百卫所,这种风气普遍存在,以至于数代下来,精兵变老农,老农变饿农、逃农,卫所制名存实亡,不堪一战。
  随着辽东、九边战事频发,天灾人祸愈演愈烈,部分有眼界的武官,例如杨武的父亲老百户当职时,就意识到长此以往的弊端,开始走精兵路线备战,军户们的月粮、税收倒是没有克扣增加,不过杂活一样没少,新扩建的军堡、百户官邸都是手底下军、匠户建造,免费的劳动力,即便这样,比较其他卫所,已经是菩萨了,还有口饱饭吃。
  ………………分割线………………
  入夜,天空时不时的已有些小雪花飘落下来,气温骤降,街坊四邻皆门房紧闭,早早就寝,万家灯火这词,在苦寒之所的北地,显得那么奢侈。
  此时,东北角的匠作坊算是堡中唯一的明灯。
  “叮当~叮当……”
  “呼呼呼~”
  “都瞧仔细了,这可是爷几十年的看家本领,也就是百户大人恩典,平常没个三五年打杂功底可学不上手……”
  “是,师傅!”
  “李头,快快演示!”
  匠作坊院内,打铁炉子烧的通红火星四溅,只见李老根正半弓着身子,手持铁锤,边将一块毛铁慢慢锤炼成精铁,边讲解着火铳制作要领,旁边围满了人。
  李老根今年满五十了,他家祖传的铁匠手艺在堡中匠人里算是一绝,所以经常被官府征去,州府,京师服劳役,祖祖辈辈都是如此。修补铠甲,打造兵器,特别是火铳,虎蹲炮,都离不开经验丰富的铁匠。
  “李头,这回我们算是大开眼界了!”
  “没想到这煤炭竟然会影响精铁的质量!”
  “唉,怪不得,我们北方铁器不如南方运来的闽铁,哪有那么多闲银子烧制木炭。”
  “是啊,要想打造质量上成,不炸膛的鲁密铳,可需七八斤精铁,这十斤粗铁才能炼出一斤精铁,造价太高了。”
  在场除了五十名学徒,还有十来位堡中铁匠,只是手艺比不得李老根,此时互相议论着。
  同为匠户的李老根能被百户大人器重,封了小旗官,每月领十两银子的俸禄,他们为什么不能,这人生活有了奔头,精神面貌立马不一样了。
  虽然外表看上去一个个的粗手粗脚,满面风霜,破烂粗布棉袄伴身与饥民无异,眼神中却露着精光,看着李老根好像就是以后的自己,有了代入感。
  “百户大人说了,每造出一杆精良火铳,就赏一两银子,你们可得好好干,对了,还有这燧石火置开关,还需各位同僚一同研究。”
  听着众人议论纷纷,李老根随后说道。
  “李头,百户大人如此厚待我等,我等也不是吃干饭的,哪怕三天三夜不睡,我等也先把它研究出来。”
  匠户钱大牛立马上前附和道。
  “好,今晚开始我们多开几个炉灶,轮流上,你们这些小家伙也都机灵点,在这里你们不用挨饿,又能学手艺,又能存工钱贴补家用。”
  李老根欣喜道,随后安排众学徒少年轮流锻炼基本功,在场匠户们也纷纷交流起经验,一时间,院子里很是热闹。
  “阿聪哥,什么时候轮到我们啊!”
  “好了,小羽别急,都有份的,等下在师傅面前可千万不要毛毛躁躁的,惹师傅不高兴,手艺就学不成了,你弟弟妹妹又要挨饿了。”
  “好的阿聪哥,我晓得,我会好好学的……”
  院内,两个瘦弱少年被挤到人群最后,这俩少年是今日招进来的军户子弟,是对堂兄弟,大点的叫刘阿聪,今年刚满十四岁,小点的叫刘小羽,今年虚岁十三,这两人身高都只有一米四五上下,面黄肌瘦,一身破布棉袄邋里邋遢的,正互相搓着手,说着悄悄话。
  大点的刘阿聪很懂事的看着堂弟,没有忘记来时长辈们的叮嘱。
  半大小子吃坏老子,这些少年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家中人口多的,早已缺粮,饥一餐饱一餐的,刘小羽没到年纪也被家中长辈叫来,负责招人的老管家迫于人数不足,也没有太过计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