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大明枪骑兵 / 第十九章 底层之声

第十九章 底层之声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夜晚,杨家屯军堡西巷一处空地上,坐落着几十间简易三角木屋,顶上铺满了麦草席帘子用于防寒,这些住户都是从马邑县、朔州、招来的伙计家庭,也是堡中新军户成员。
  这夜,其中几间小木屋子里传来几声老头子教训自家娃儿的喧嚣声,给夜晚增添了几丝人气。
  “二娃子,今日怎回来这早?”
  “阿爹,俺力气太小,师傅叫俺早半个时辰回家歇息。”
  “胡说,你力气再小,拿不动笔乎,要我用竹条削你才老实?”
  “还敢骗我,说,是不是学的不认真,被先生赶出来了。”
  胡本事一时没反应过来,以为小孩偷懒,骂骂咧咧说道。
  “相公,你听咱娃子把话算完,别吓着他了。”
  旁边一妇人见自家男人拿起墙脚的竹棍,连忙劝阻。
  “你就是太惯着他了,咱家日子好不容易红火起来,一个月一石的麦子的啊!换成杂粮够咱家吃俩月了,咱没田地,没手艺,每日起早贪晚,浆洗衣服、给客商扛麻袋做这些苦力活,才挣几斗粮食。”
  胡本事今年三十七了,大黑脸,身高七尺,由于长期做苦力活,背很驼,白发,模样像五十岁。
  “阿爹,王家大牛,李家三愣子跟我一起回来的,一共十三人,不信你去外头看看,俺真没骗您,今日俺除了学字,还打了一个时辰铁呢,累死我了!
  二娃子发现老爹误会了,连忙解释。
  “等着!”
  胡本事见状,打开木门帘子,朝旁边邻居家问问。
  没走几步,正好路遇其他几家孩子长辈。都是以前在马邑县的老邻居,住的都是漏风的窝棚,职业都是苦力活,一年到头吃不上几次饱饭。
  “老胡,你家二娃子是不是也回来了。”
  “是啊!”
  胡本事一愣,回道。
  “那就好,我家大牛性子野,我还以为他胡闹呢!”
  “王老哥,老李,你们这是?”
  “唉,我们这不是怕小孩在一起串供嘛,你家娃子最老实了,如此我就放心了。”
  王大牛他爹王小二立马松了一口气,这邻居家娃子里,就老胡家二娃子人最忠厚,懂事。
  “这一个月以来我这心真是七上八下的,跟做梦一样,你们说说这当官的,又是给粮食安家,教咱孩子写字,又是学打铁,图啥。”
  李三愣子他爹李老爷子是揪着李三愣子耳朵过来的,见小孩没说谎,松开了手,对着老邻居感慨道。
  “阿爹,诸位叔伯,我学字的时候偷听了,百户大人好像是真把我们当家丁了,吃好喝好,学字、又要学打铁,放铳,不是炮灰。”
  十三岁的三愣子唔了唔揪红的耳朵,在一旁忍不住说道。
  这几孩子性子算他最野。
  “谁说不是呢,咱家娃子被粮铺招去做伙计,管吃管住还有五斗粗粮,咱们刚欣喜碰着善人了,谁知道没几天就关门大吉了。”
  “是啊,没成想稀里糊涂成军户了。”王大牛爹,接着道。
  “要不是让咱拖家带口的过来,咱还以为碰上人贩子了,打着收伙计卖粮食的名义,拐卖孩子。”
  “以前只道军户、匠户日子穷苦,都不愿跟他们结亲家,没成想此地的官老爷这么仁义,帮咱们做屋子的人说了,自打这小老爷替职了,堡中人都是吃俩顿干的,总有活干。”
  “虽说咱娃子伙计做不成了入了这军户籍,可二石麦子的安家费,孩子去做余丁包吃包住不说,每月还有一石麦子的工钱,上哪找这好事。”
  “咱一年劳苦挣的几个铜板都赶不上粮价涨的,越入冬越没活做,吃了上顿没下顿,好在瞎老天开了次窗户,等咱娃子们当了家丁,一月可是二两银子五斗细粮,都够养老取婆娘了。”
  正是如此,他才怕自家小子处差错,惹了上官,前程没了。
  “其实,这也是咱娃的卖命钱,饿是饿不死,这年头兵荒马乱的,唉!”
  大牛他爹突然说道。
  “卖命钱也要看跟谁卖命,这官老爷找这么多半大小子培养写字、做手艺、我觉得没那么简单,没听说哪家武官家丁还要识字的。”
  “是啊!舍得花银子练兵,对普通军户也公道,做活都管三顿口粮,这官老爷指不准就要发达,听别人说,上次官老爷身边家丁杀了十几个鞑子,本来是能升官的,全换成银子赏给下面的人了,最少都有五十两银子的赏赐,这命卖的值啊。”
  “听说鞑子杀进京师了,勤王大军都是饿着肚子打仗,惨啊!”
  “从我爹起,我家就没有地了,都是遇到灾年跟举人老爷家借粮食抵债没的,这些个读书人跟着皇帝尿一个裤裆的,根本不管小民死活。”
  “现在城里稍微殷实的人家都不要做工的了,都是买奴仆签卖身契,模样差、没力气的,还不要。”
  “这当兵吃粮、种地的、都要饿肚子,这天杀的鞑子又来走一遭,真是……”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闲聊起来。
  这世道,满是不公。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