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陆家百年 / 第一部 祸起萧墙 第46章

第一部 祸起萧墙 第46章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这年暑假回家晚饭几乎都没正经吃过,好歹扒两口就急着去找太爷爷。我父母已经习惯了,看得出二老非但不埋怨心里还隐隐感到有几分荣耀,太爷爷可不是随便什么人想见就见的,就连军装上缀着几颗将星的有时也被拒之门外,单单看重我这个半大小子可以想见他们心里有多高兴。起初母亲总是坐立不安地等我回来,见我进了门就急着打听老人家说了什么,我总是笑而不答一字不吐,因为从头一天起太爷爷就一脸凝重地叮嘱,所有谈话一个字也不准泄露出去,我哪有这么大胆子敢不听话,况且还郑重地发过誓呢。我历来孝顺这回硬是瞒着不说,父母聪明肯定猜想到必是太爷爷有过吩咐,以后再也没有打听。这天回到自家院子已经过了半夜,我们家是旁支,住的地方位于留园湖畔一个僻静的角落,出门走不了几步就到了水边,在府里算不起眼的,两进院落不大。推门进去,每扇窗户里都是黑的没有亮光,想是二老双亲和下人全都安歇了。
  陆家大院——这个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自打记事起总是热热闹闹的,白天人来客往,晚饭后还常见府里有头有脸的长辈陪着不知什么人在湖边漫步,低声地闲谈说笑。这段时间也是府里各房孩子们最期盼的,纷纷溜出自家院子,同说得来的聚到一起追逐打闹捉迷藏,在留园湖边玩疯了。可惜总归是年龄小,天一黑下来就见各房大人齐出动一个个都捉了回去,早早就被赶上了床。等到上中学我就住省城了,放假回来自以为是“大人”了,不屑于同那些小小子、小丫头混到一起;又迷上了看小说,晚饭后再也懒得出去,通常都是躺在床上抱着本闲书,看着看着就梦游他乡了。
  我突然觉得像这样宁静的夜半几乎没有享受过,容县历来暑热难耐,这会儿三更将尽总算好多了,于是想出门看看湖边月下的景色,念头刚动又没了兴致,心头沉重慢慢坐到廊下的石阶上。太爷爷把陆家的未来郑重其事地托付给我,你想想我刚十五岁,怎么能不害怕呢?脑子里胡思乱想,想来想去到后来总离不开‘陆贤相’三个字。人说他与宋真宗生日巧合,安知不是真龙天子转世下凡?尽管我明白这都是谄媚拍马的屁话,当不得真,心里还是不踏实。算起来他几乎年长我四十岁,俗话说‘人老奸,马老猾’,真不知自己能不能对付得了他,他现在究竟躲在哪儿呢?偏巧这时候微微起了凉风,阵阵蛙鸣从门外被送进来,此起彼伏无止无休,扰得我心绪烦乱脑子仿佛出了毛病,翻来覆去总是只有两句诗“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这是谁写的?原作到底什么意思?怎么想也想不起来了。就这样一夜几乎不得安眠,家里人心疼只想让我多睡会儿,早饭时间到了都没舍得叫醒,太阳升得老高了我还甜甜地呆在梦乡里。
  不知什么时候只觉得有人在用力拉扯自己,我奋力想挣脱,两个人推过来搡过去,到底敌不住人家一脚踩空,掉下了万丈悬崖。我吓得大喊一声‘救命’,一下坐了起来。揉揉眼睛晃晃头,这才清醒过来:眼前只有秋菊一脸不高兴瞪着自己,房门旁边站着父母双亲。原来我还活着,方才不过是做了个恶梦罢了。
  “搞什么鬼,你怎么来了?”我没好气地说。
  太爷爷一生未婚无儿无女,把个小秋菊宠得跟亲孙女一样,除了我不常回家府里谁不知道,到哪个房去都不敢怠慢她,当下撇了撇嘴不耐烦地说:“行了,赶快穿衣服跟我走。”
  “上哪儿?”我嘀咕着,“我还没吃早饭呢。”
  “那就再忍一会儿,太爷爷也刚睡醒,睁开眼就吩咐让你马上过去,说是还要留你陪他吃午饭呢。”
  “真的?”我大梦初醒还有些迷迷糊糊,房门口,父亲母亲都已经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对望一眼喊出声来。单独留一个差了好几辈的稚子吃饭,自从先祖入阁拜相以来历经明清两朝,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这是何等器重和荣耀啊!我母亲声音都有些颤了。
  秋菊毕竟是在她身边伺候过的,即便再得宠也不敢失了规矩,恭恭敬敬地回话:“老人家想起有些话要吩咐等不及晚上了,让接大少爷马上就过去呢。”
  “那赶快!”我还在穿衣服,母亲已经吩咐婆子准备热水毛巾给我净脸了。
  等出门走远了些,秋菊一派正经的模样忽然不见了——到底是从小在一起玩的——终究忍不住,‘噗嗤’一声乐了:“我的大少爷,书都念到省城了睡觉还流口水,都快到下巴了。”
  “是吗?”我有些不好意思起来,下意识地伸手背抺了一下嘴,疑惑地说:“没有啊?”
  “没听清啊?我说的是刚才你没醒的时候……是不是梦到动心的美人啦?”说完不等我打她撒腿就跑,直把我气得又恼又羞。
  太爷爷已经等在书房里了,见我进门笑嘻嘻就问:“昨天回去睡得怎么样?”
  “还行吧。”
  “骗人都不会,眼睛都肿了还来哄我?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压上这么重的一副担子,睡得着才怪呢。”太爷爷收起笑容,“说吧,回去以后都想了什么?”
  我可不敢再撒谎了,一五一十地从实招来。
  “嘿!你呀你呀……”我本以为会挨训斥了,没想到太爷爷竟然乐得皱纹舒展,连雪白的眉毛都一颤一颤的。这个老人一向令我敬畏如神,竟然也能像孩子一样开心大笑,真让人想不到。
  “怎么啦?”秋菊刚沏好茶,怕烫着老人家本想凉一凉再说,听着动静慌忙闯了进来。
  “没你的事。”太爷爷挥手示意她出去,望着那张小脸诧异的神情笑着追加了一句,“怪不得从小能玩到一块,你们俩都是实心儿,对我脾气。”
  我的心还是砰砰直跳,小心地问:“我想得哪儿不对吗?”
  望着秋菊出去轻轻虚掩上房门,太爷爷转过脸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也对也不对。你担心了一晚上,显然我的话你听进去了,感觉到了肩上的沉重,这说明我没看错人,陆家的未来有望了。要讲不对是指你学习虽然用功,但却不懂会阅读是门学问,你在这上头功夫欠缺。比如那两句诗折磨你一晚上,现在想清楚了吗?”
  我有些羞愧地低下头:“还是记不起来。”
  “你扶我过去一下。”太爷爷指了一下画案。
  “你看是不是这一首。”老人家从我手里接过一管狼毫,顿时神采奕奕宛若换了一个人,在砚台上舔了几下,想都不想提腕直书: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对对,没错就是它。”我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读过,好像是明朝一个姓刘的什么人写的,其它想不起来了。”
  “你们小时候在家启蒙,我闲来无事偶而溜达过去看看,记得我叮嘱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首七言绝句并非唐代作品你也背下了,可见得是个对国学喜爱、听话用功的孩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涵盖极广,可惜你单单痴迷于先人的华丽辞藻,喜欢背诵却不懂探讨其中的深意更重要,归根到底还是做学问尚未得法,欠缺功夫啊。”
  我似懂非懂急于请益,忙说:“太爷爷就事论事,这首诗我哪儿理解错了?”
  太爷爷提起笔点着说:“昨天晚上‘万蛙鸣’搅得你心烦,其实真正让你不平静的不是这些无辜的青蛙,而在前一句,就是这儿——”,说着他一挥笔把‘龙去处’三个字圈进去,接着狠狠地一戳顺手在‘龙’上打了个勾子,是‘陆贤相’对吗?
  “对,对。”这一刻我对老人家真是佩服得无以复加,什么也瞒不过他的一双眼睛。
  “我说过了,擅闯报国寺的人是什么来路我早算出个八九不离十,昨晚不告诉你一是我有些乏累了,二是想借机再看一看你的心智和修行。”
  “茶温了些正可口。”随着话音小秋菊托着茶盘进来,撒娇似的问太爷爷,“该给他打多少分?”
  “你说呢?”
  秋菊斜眼看了我一下,略微想想:“你们说话我坐在门口刚才都听见了,就诗而言嘛,我给他40分。”
  “凭什么!”我一脸的不服,“你连字都不认识还敢给我打分?”
  “小看人!我家太爷爷八岁才入府认字,我五六岁就到他身边,你算算有多少年了,怎么也学了些皮毛吧。字写得许没你好,要跟少爷比诗文长短句还不定谁输谁赢呢。”
  太爷爷的学问人尽皆知,小秋菊朝夕相伴,十年寒暑随时可以请益,决非当年那个大字不识的小丫头了。我不敢轻视,忙说:“那我就虚心求教了。”
  秋菊显然在老人家面前随便惯了,大大方方地发表评论:“诗作原文占五十分,诗意的理解占五十分。大少爷听我给你算算。一首七言你居然只记得一半,先扣去你25;连诗名和作者都不知道再扣25,念在好歹还记得是明朝绝句,作者姓刘,那就开恩给你加回15分。剩下就是赏析诗词了,这才是最要紧的。恰恰在这点上同太爷爷相比你差了何止十万八千里,不能领悟诗意自然不可能从中受益,就算你脑子里记得再多不过是个‘银样蜡枪头’,又有什么用?所以这上头一分也不能给,我的大少爷,这首诗给你打了个40分还屈了吗?”
  好歹我也是个省城里顶尖学校的高中生,让家里一个卖身小丫头贬成‘银样蜡枪头’,脸上真有点挂不住,明明觉得她说得有些道理,就是不肯服输:“好,就算你说得对,我不懂诗意那你懂吗?”
  一向沉稳的太爷爷饶有兴趣地看着我们两个孩子斗嘴,也不插话,脸上的笑意毫不掩饰显然开心得很。
  秋菊的好胜心被我激起来,不肯让我:“你问我怎么领悟诗意,对吗?那我就讲给你听听。天下的好文章都是用‘心’写出来的。散文篇幅较长可以从容地说清楚,而诗词就不一样了,言简意赅不过寥寥数语,怎么才能领悟出作者的意思呢?太爷爷给我打了个比方,一个呀呀学语的孩子只会说出一两个字,可做妈妈的也明白什么意思,因为这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心连着心,孩子想的是什么自然清楚。鉴赏诗词也是同一个道理,对下笔的人了解才能从字里行间读懂他想表达的意思。这就叫‘欲解文章意,先知著者心’,你说对不对?”
  老天爷呀,这是秋菊吗?分明就是个才女!课堂上先生嘴里那么深奥玄妙的诗词赏析让她几句话就说清楚了,浅显又明白。我正是求知欲正旺的年龄,听到这一番妙论茅塞顿开,把刚才斗气不肯服输的事全忘了,指着太爷爷的字急不可耐地问:“那这刘什么的诗意我哪儿理解错了?”
  小秋菊差点笑喷了,手捂着肚子乐得弯下了腰,好不容易缓过劲儿来:“我的大少爷,写诗的不叫‘刘什么’叫刘基——刘基刘伯温。”
  当时把我臊得恨不能有个地缝就钻进去,都不敢正眼看秋菊,目光一斜正好同太爷爷对上,只见他老人家把脸一别轻轻咳嗽一声,哪里是痰痒分明是乐不可支怕我难堪罢了。
  我的傲气全没了,老老实实地说:“刘基我知道,明太祖朱元璋的开国元勋。”
  秋菊一本正经地说:“明太祖朱元璋乃是马上得天下。刘基追随左右,战场上历尽生死屡败屡战,有一回势力大得多的陈友谅重兵来袭,多少人都害怕了主张投降。刘基看出了敌人弱点力排众议坚决抵抗,最终获胜才有了大明十六帝二百七十多年的江山。这样一个人坚忍不拔,从不在困苦艰难面前悲观。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困扰你的这两句诗出自刘基的《五月十九日大雨》,大少爷麻烦你移步过来看看?”
  小秋菊方才的正经劲儿突然没了,一脸顽皮地伸手一让,这一刻她的神情几乎让我看呆了,一生一世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我像着了魔法一样乖乖地跟着她来到了画案前。
  “你看看:‘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秋菊用小姑娘玉葱般的手指点着说,“前两句写出了雷雨骤来的情景和气势,后两句说的是雨过天晴人间依旧恬静平和。大少爷,你细细思量一下刘基的为人,他一生经历过的风风雨雨还少吗?五月十九日这场大雨雷电交加又怎么会吓住他,所以写下这首诗不过是表达了他心中一个坚定的信念——狂风暴雨总会过去的,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看到云开日出。这就是我从这首诗中领悟到的人生哲理,细细品味应当越来越坚强才对,我的大少爷,你怎么倒愁得睡不着觉了呢?”
  秋菊侃侃而谈叫我大吃一惊,真是心服口服,不错眼珠地盯着她好像才刚刚认识,也不知怎么脱口而出:“你真是个才女,将来谁能娶到你可真是祖上修来的福了。”
  秋菊一听就楞了,回过神来马上就急眼了,手指着我:“你,你说的这叫什么话!”
  “实话。”太爷爷突然在身后插了一嘴,小秋菊惊得一回头,就见老人家笑眯眯赞赏地望着她,顿时羞得满面通红,一跺脚像做贼的一样撒腿就跑了出去。
  太爷爷望着她的背影不知道为什么叹了口气,轻轻摇摇头,脸色又恢复了平静仿佛刚才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好了,书归正传。你担心陆贤相那条‘龙去处’,我今天就告诉你,其实一点也不难很容易就能找出答案。听秋菊说你贪睡起得晚,赶着过来早上一口东西也没吃,我也饿了,你这就去吩咐开饭,我们边吃边谈,说说我是怎么断出陆贤相下落的。记着,把秋菊也叫过来一起吃,她要不肯来就说是我的意思。”太爷爷扫了我一眼,“别多想,这孩子别看是个女流之辈,却是个可造之材,不能埋没了她。一会儿让她在旁边听一听,生逢乱世多长一些见识没有坏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