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新万历十五年 / 第十章 说服

第十章 说服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吃过午饭,李柏去向父亲请安。走进草堂,李时珍在查阅资料,见他进来也没说话。李柏深施一礼:“父亲大人,不知张贤弟的请求,父亲为何没有答应?”
  李时珍抬头看着他,讶异的问道:“什么时候你与张懋修如此亲近了?”
  李柏急忙回复:“我与子枢相谈甚欢,一见如故,他不因我一介布衣而有所轻贱,我亦不因他出身权贵而有所迎奉,几日下来,到有些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相谐。故而当子枢提出义结金兰时,儿子便答应了。之前未曾向父亲禀报,还望父亲见谅。”
  李时珍沉吟片刻,对李柏说道:“你已过而立之年,该交什么朋友,不用为父的叮嘱,但为父希望,你今日的选择不会令你日后后悔。”
  李柏想了想,注视着父亲睿智的眼睛,语气坚定的说:“孩儿不会后悔的。”
  李时珍眼中的嘉许之意一闪而过,却话锋一转:“为父之所以没有同意,一方面因为有时穷尽人力,也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而江陵张氏何等人家,如事有不谐,恐怕……。另一方面则是担心此去,修书一事怕是要延误了。”
  李柏获知因由,与自己之前的猜想一致,对于劝服父亲的信心更足了,便道:“父亲常常教导孩儿,医者父母心,但凡有一线希望,作为大夫,就要做全部努力,此时父亲怎么未诊断就放弃了?”
  “至于张氏,确如父亲所想,正是当朝首辅本家,我观子枢几日来的所言所行,知书达礼,进退有律,有子如此,想来张家也非无理取闹之人,还望父亲三思。至于第二点,我想请子枢当面向父亲陈说。”
  言罢,恳切的看着父亲。李时珍望着满面殷切的儿子,一时感慨万千,一直跟在身边的孩子悄悄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呢?唉,柏儿现在也三十五六了吧!惆怅之间,颇觉欣慰。
  看着陷入沉思的父亲,李柏悄然退出,对站在药田边的张懋修说:“为兄只能帮到这儿了,后面的就看贤弟的了。”张茂修点了点头,什么话也没说,就走进了草木堂。
  此时的李世珍端坐在堂中,不复之前的慈和,满脸肃然的看着走进堂中的张懋修。
  懋修事到临头,到少了患得患失之心,索性光棍起来:“小子拜见伯父,伯父万安。”
  看着镇定自若的张懋修,李时珍的神色缓和下来,但仍然不加辞色道:“老夫一介村夫,不敢承张公子一声伯父,之前公子所请之事,非是老夫推脱,而是老夫确实无能为力。”
  张懋修倒不以为意,只是恭敬的说道:“我与李柏大哥义结金兰出于一片赤诚,所以伯父既是李柏大哥的父亲,便也是子枢的父亲,我自该以礼相待。至于伯父拒绝前往江陵的缘由,我也听大哥谈起,伯父,不妨让小侄说一说,如果听过之后,伯父还未改变主意,子枢也不强求。”
  “你去说说。”李时珍不知可否的说道。
  张懋修知道成功只此一举,精神一振,侃侃而谈:“世间事很多都是尽人事,听天命,何况人的生老病死,所以此番请伯父前往江陵,为我祖父诊病,更多的是尽人子之责,并非强要伯父做到什么,子枢虽年龄尚浅,但亦知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苦痛,望伯父体谅小侄的拳拳孝心。”
  说到这儿,抬眼向李时珍望去,见他的脸色多云转晴,不觉底气更足:“第二点,至于伯父所担心的修书一事,小侄已有对策,只需将修书所需物品、典籍带到江陵,伯父可在江陵完成《本草纲目》的编写,况且江陵有刘老太医,伯父即可与之畅叙久别之情,也可与刘太医探讨医案、药草,这对修书也是很有益的。”
  听到这儿,内心本有松动的李时珍更觉有理,,《本草》编写到后期,更是需要一些杏林大家的参与,才能保证万无一失,没有错漏,如果有师弟参与,必能事半功倍,就插话道:“子枢如何保证能做到你说得这些?要知编写《本草》,是一件极为浩繁复杂的工作,所耗人力物力巨大。”
  张懋修听了这话,知道事情成功了一半,忙道:“伯父有所不知,小侄出身江陵张氏,家父正是太岳公。之前,未言明身份,只是不想让伯父误会小侄,还请伯父见谅。”说罢忙忙作揖。
  看着面前执礼甚恭的张懋修,对其出身此前已有所查的李时珍不觉有些怅然,不愧是出身名门的世家子弟,进退之间有礼有节,只看此气度,便知张太岳的风采了,也罢,为了《本草》早日问世,让中医有所传承,达成师傅的遗愿,即使是龙潭虎穴,也便闯一闯了。
  “贤侄勿要多虑,子枢既是张家子孙,那之前所言,当非夸大虚妄之词,只是老夫尚有一个条件,如果贤侄能够答应,那老夫便同意前往江陵。”
  “伯父请讲,别说一个,便是十个八个条件,小侄也定排除万难,让伯父满意。”张懋修喜出望外的说。
  李时珍缓缓说道:“老夫久居山野,不喜与达官显贵接触,也不想为琐事分心,所以此去江陵,不想人尽皆知,只想安静诊病,全心修书。”
  “小侄此次来访,只有刘太医和我大哥知道,其他人并不清楚,所以请伯父放心,小侄一定让您能够在江陵安心修书。”张懋修连连点头,表示一切遵从伯父的要求。
  这之后几日,李时珍知道此次出行,归期未定,恐怕几年内是不能回来了。便细细整理好所用资料、图书、物品,又与旧友一一告别,安排二位徒弟坐镇东壁堂。这一切安排停当,已是五日之后了。因为此次所携物品较多,张懋修便雇了两艘大船,在第六日清晨和李时珍父子往江陵而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