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历史人物杂论 / 第二章 慈禧鲜为人知的一面

第二章 慈禧鲜为人知的一面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大家都忘了一个重点,
  光绪是谁扶他上位的?
  是慈禧。
  光绪正式亲政时,是谁支持他的?
  也是慈禧。
  慈禧可以按祖制还政于光绪。
  但哪怕慈禧不还政,按她当时的威望和权谋,光绪也是无任何反抗能力,看看前面的同治皇帝,对于慈禧这老太婆而言,就是个傀儡而已,大权还是掌握在她手里。祖制在老太婆眼里,就是个屁。
  慈禧大胆让光绪亲政,可以得知,她对光绪,一开始是抱有极大期望的,期望他能成为自己的接班人,期望他能成为千古明君。
  比如,甲午战争的最高军事指挥者之一,就是手握实权的光绪皇帝。
  但是,光绪调度的甲午战争,却因为他胡乱指挥,以及“帝党”成员“从中作梗”等原因,导致清军输得一塌糊涂。
  但甲午战败后,光绪又急于求和。
  正在颐和园养老的慈禧老太,惊闻光绪战败后,就不淡定了,才决定亲自出马,帮光绪这小子收拾残局,于是,便有了后来的甲午之耻。
  慈禧为何出尔反尔,在甲午不久后,就收回光绪权力?
  是因为,慈禧从甲午一战、及后来的“百日维新”中看到,光绪其实是草包,不懂治国,不懂打仗,更不懂识人用人,还毁坏了她辛苦创造的“同光中兴”。
  慈禧留给光绪的局面,并不算差:
  她灭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灭了捻军,还平定了西北回乱。
  慈禧破格重用左宗棠,从英俄手上,抢回了新疆。
  慈禧不顾反对,破格提拔冯子材,在陆地上打败了法国陆军,成功阻挡法军进入中国西南门户,通过《中法和约》,清朝还抢回了台湾。
  可见,光绪亲政初期,国内各种大乱,已被慈禧平定,洋务运动,也初见成效,外国列强也暂时停止了对中国的疯狂侵略。
  这样的局面,比咸丰时好多了,比后来的民国也要好。
  但光绪还是玩坏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面对日本主动挑衅,光绪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也高调应战,颁发了对日宣战诏书,还动不动就下圣旨叫前线将士往前送人头,全然不顾战场实况。
  光绪也想通过打小日本,来刷业绩,以光绪为首的“帝党”,更是一力主战,像现在的愤青一样,高喊灭了小日本,比如,主战派曾广钧,就鼓励拿小日本来刷业绩:“……趁此机会,剿灭日本,建立奇功。”
  日本在光绪眼中,就等于菲律宾,说日本是“蕞尔小国”。光绪从头到尾,根本没正视过日本这个国家,更没正视自己,全凭自己的一腔骄傲和无知,去“对付”日本。
  但一力主战的“帝党”成员们,却又对北洋舰队,处处为难,到处使绊子,笑看北洋舰队出洋相。
  结果,以光绪为首的主战派,业绩刷不成,反被日本按在地上摩擦。
  光绪的战败,令“洋务运动”加速破产,令来之不易的“同光中兴”局面,半途而废。
  当然,“洋务运动”和“同光中兴”的失败,不全是光绪的责任,但光绪的破坏力,却是非同小可。
  后来,光绪信任康有为、谭嗣同等的幼稚书生,按康有为、谭嗣同那种“变法”,不但慈禧要废他们,哪怕历朝历代帝王,也不会放过他们,哪怕放在今天,他俩也不会有好下场。
  “维新派”病急乱投医,为了“救国”,提出要把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卖给列强,来换取改革资金。
  慈禧老太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英俄手中抢回新疆,“维新派”居然说卖就卖,好像新疆就是一棵白菜一样。
  当然,幸亏后来也没卖成,不然,维新派就得与秦桧、汪精卫一起做兄弟了。
  “维新派”领袖甚至提出“中日合邦论”(中国和日本合为一国),还鼓吹要邀请日本侵略者,来一起主持中国的“变法”。
  这是连慈禧都不敢说的事情,但“维新派”却堂而皇之提出来了。
  再者,维新派居然“围园杀后”,密谋干掉慈禧,这在当时,更是大逆不道之事,慈禧在当时也是合法存在好不?你居然说杀就杀?
  面对维新派这种种荒诞狂妄的言行,慈禧老太能不阻止他们?
  至于光绪帝,居然信任这帮幼稚荒诞的“维新派”,慈禧能不废了光绪?
  当然,维新派成员之一的谭嗣同,是值得敬佩的,他是一个有气节的人,甘愿为救国而牺牲,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只是,他当时的救国方法,却是错误的。
  假设慈禧真的是毒死光绪的凶手,那原因只有一个――光绪治国无能,还会被他和他的团队(如维新派)对自己反咬一口(这个是重点)。如此害群之马,按照历代帝王的常规做法,都是“先下手为强”,要么软禁,要么令其非正常死亡,或取而代之。
  慈禧一生做了不少错事,影响最大的,是她晚年做的这两件:
  一,扶光绪上位,让光绪胡来,葬送了“同光中兴”的好局面,令“洋务运动”加速破产;
  二,末年,慈禧失去以往的冷静和谨慎,不自量力,贸然对八国联军宣战,导致万国来搞,自取其辱。最后,为了平息战祸,慈禧更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这两大错误,导致慈禧晚节不保,一生的努力,前功尽弃,最终沦为历史罪人。
  可能有人会问,慈禧“阻止”光绪、康有为、谭嗣同的“变法”,在当时来说,难道不是错的吗?
  实际上,是对的。
  这是因为――如果真的按“维新派”领袖的搞法,通过出卖西藏、新疆等国土来“变法”,通过邀请“国际友人”一起参与“管理”中国(引狼入室),不但大清药丸,连整个中国也药丸!
  “维新派”的荒诞“治国”,只会令未来中国彻底四分五裂,连名义上的统一都不可能,国土一旦出卖,成为事实和法理后,也很难再有重新合并的可能。
  也因为“维新派”大力鼓吹的“中日合邦”,在“日强、中弱”的背景下,清朝政府和民国政府,只能沦为日本的奴婢,只会被日本任意蹂躏,毫无独立性可言,日本吞并中国的难度,会大大降低,用一句话来说,几近“亡国灭种”,连印度都不如。
  顺便一提:
  1898年,天真的光绪帝,还真受“维新派”的影响,亲切接见了日本的伊藤博文。
  光绪这种行为,引起慈禧的高度警惕。
  讽刺的是,维新派一边在中国国内“喊打喊杀”,比如“围园杀后”,密谋灭慈禧,还扬言,“杀几个一品大员,法既变矣”,认为杀几个高官,就能变法成功,其政治幼稚可见一斑。
  但另一边,维新派又对日本侵略者亲密备至、几乎无条件信任,还想让日本侵略者来中国“主持大局”。
  近代以来,在外国列强中,对中国最狠毒的只有日本,意图对中国“亡国灭种”的,也是日本侵略者,英美法德再坏,也自叹不如。
  维新派企图“引狼入室”、寄望日本侵略者“帮助”中国走向强大,抚心自问,你觉得有可能成功吗?
  但幸好,“维新闹剧”被及时阻止。
  在清末,尤其是甲午以后,从满清统治阶层,到知识分子,都知道要改变,“改革”已经是共识,但当时主要争论的是――“怎么改”。
  但无论怎么改革,也不是“维新派”那种荒诞的、脱离实际的“改革”。
  对于光绪,我是恨其幼稚,哀其不幸,光绪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是一个有上进心的君主,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皇帝,但同时,也是一个志大才疏、好高骛远、性格急躁、运气不佳的可怜人。
  至于他为何与慈禧在接近的时间死亡?
  从前面光绪种种糟糕表现来看,从他信任的“维新派”胡作非为来看(尤其围园杀后),慈禧真的有足够理由顺便“带走”光绪,免得在她死后,让光绪继续祸乱国政、还对自己恩将仇报。
  慈禧的嫌疑,相对比较大些。
  当然,也有知友指出,是袁世凯嫌疑大。
  不过,光绪早点挂,和晚点挂,大清都是药丸的,正如――曾国藩幕僚赵烈文所预言的那样,只要清朝强权人物一去世(抽心一烂),清朝就会顷刻土崩瓦解,那个能维系清朝的强权人物,只能是慈禧。
  但清朝,亡在袁世凯手上,总比亡在光绪和“维新派”手上,要好得多。
  首先,对慈禧的评价,已经在上文说得清清楚楚,她因为晚年的严重错误,让她沦为历史罪人。
  请问“历史罪人”这四字,算不算帮老太婆“洗白”?
  但历史上真实的慈禧,并非从头黑到脚。
  她是“前期有大功,后期有大过”,但人们只记得她后期的大过,所以,她被许多现代人骂,甚至认为她是造成中国落后的元凶――清朝落后于世界,是因为慈禧,中国“落后挨打”,也是因为慈禧。
  基于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导致慈禧一生所有的决策,都被许多现代人否定。
  公正的说,无论出于维护清朝统治,还是对中国的长远影响来说,慈禧前半期许多重要决策,大部分是正确的。
  自慈禧执政开始,她一改乾隆以来的封闭政策,清朝在她手中,变得更加开放。
  在她前期的无数决策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她支持“洋务运动”,和全力支持左宗棠从列强手上抢回新疆。
  但是,有个别网友为了否定她,居然连她支持左公收复新疆的决策,都否定掉,甚至还在私聊里骂。
  不能因为慈禧后来名声臭了,就否定她这一决策。
  假设,当时慈禧反对收复新疆,而是任由新疆毒立,或落入列强手中,那到了今天,新疆就极有可能会成为第二个库页岛、第二个台湾问题。
  当然,老太婆的能力,与当时世界上同时期的列强领导人相比,差很多,这是要承认的。与汉武唐宗,更是无法相提并论,她是因为当时晚清“时无英雄”,才令她趁机执掌大政而已,用评论区里某位网友的评价――“全靠同行衬托”。
  许多人不相信这篇文章对光绪的评价,以为又在为老太婆洗白。
  这篇文章对光绪的评价,不是个人独创。
  《清史稿》对慈禧其实不太“友好”,说了她不少“坏话”,但对光绪的定位,同样也不太“友好”。
  以下是《清史稿》对光绪的评价:
  “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
  说句题外话,上面的文言文,近年来,在高中历史考试里,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过很多次,问你是哪个皇帝的事(乾隆、嘉庆、同治、光绪),还在读高中的童鞋们,记得――正确答案选光绪。
  读不懂的童鞋,可以看我这里的解释:
  “亲政之时,春秋方富”
  指的是,光绪亲政时,正值大好年华。
  “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
  指的是,光绪很有理想,很有上进心,甚至还想拿小日本刷业绩。
  “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
  指的是上文提到的,以光绪为首的“帝党”,对日本一力主战,却一败涂地的“甲午战争”(当然,甲午战败其实不完全都是光绪的原因,但他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逐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
  指的是,光绪信任维新派,一心变法,想令国家强大的事儿。
  值得注意的是――《清史稿》这段话,并没有否定光绪和“维新派”的良好初心,而是肯定他们“发奋自强”的一面,但是,《清史稿》把“维新派”列为“小臣”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提出“不切实际”、甚至荒诞的“救国方法”。
  慈禧挪用海军军费的问题,这里解释一下:
  正如我上面说的,慈禧影响最大的错误有两个,都主要集中在她晚年:
  一,是让缺乏政务能力的光绪手握大权,让他胡作非为。
  二,是她在晚年,失去一贯以来的冷静,贸然与八国联军开战,自取其辱。
  但为什么不把她阻止光绪和维新派“变法”,列为“错误”呢?上文已经有说明,就不再重复。
  至于为何不把她“挪用海军军费”列为“最大错误”之一。
  是因为在当时,慈禧为修园子,需要一笔钱,但如果公开说为修园子堂而皇之敛财,名义是非常难听的,所以,她就以“海军”为名义敛财,让各地督抚大官捐钱给她,可见,她是“一边做婊子,一边立牌坊”。但在甲午战争爆发不久后,慈禧还是拿了三百多万两的巨款,给海军充当军费。
  所以,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园子”的说法,可以说对,但也可以说不对。
  北洋舰队失败的关键原因,不在于老太婆以海军为名义去敛财,也不在于北洋官兵不够奋勇。
  而是在于:
  一,是清朝内部派系斗争激烈(帝党、后党之争)。
  “帝党”那群人虽然高喊主战,但却处处为难北洋海军,经常给北洋海军使绊子,到处煽风点火,挑拨离间,导致北洋海军在朝廷上“孤立无援”。
  “帝党”成员为了削弱北洋舰队,在甲午开战前,还意图停止北洋购买战舰、武器。
  如在《中国海军大事记》里有记载:“南北两洋购买洋枪、炮弹、机器事,暂停两年……”
  开战途中,“帝党”成员还故意拖延北洋海军军费,导致北洋舰队更“雪上加霜”。
  “帝党”为何要这么做呢?最大的原因,一方面,想借北洋舰队打日本来“刷业绩”,另一方面,又想借日本之手,削弱北洋舰队的实力,从而削弱“后党”的实力(北洋舰队其实也是“后党”)。
  这“一箭双雕”之计,看上去很美好,实际上是“损了自己,帮了敌人”的愚蠢计策。
  二,在于北洋舰队虽然有近代军队之貌,但整个军政系统,仍然是旧式军队的管理。以一个旧式军队,去对抗一个已基本完成近代化的日本海军打,胜利的几率,可以说是很低的。
  李鸿章“避战求和”固然是错误,但李鸿章比光绪更了解北洋舰队几斤几两。哪怕北洋舰队不“避战求和”,而是全部出动与日本海军死磕,就北洋那点航速、那点弹药,及落后的战法,失败也是早晚的事。
  三,“帝党”的“党魁”光绪,对陆战海战,胡乱指挥,就更导致北洋舰队不可避免的、快速的走向“惨败”。
  那甲午是不是完全没有胜机?也不是,只是这个胜机,未必在海上,也未必只在清朝一家上。
  ――――――――――――
  “维新派”的评价问题。首先,“维新派”的目标和心愿,是好的,都想让中国摆脱“落后挨打”的命运,部分维新派人士,也是勇气可嘉的(比如谭嗣同)。
  但“维新派”的救国方法,却是错误的。
  对于维新派,后人应该学习他们大仁大义的“救国精神”(谭嗣同),但不能学习他们错误的、幼稚的“救国方法”。
  另外,虽然从当时的环境来看,维新派的手段很幼稚、狂妄、荒诞,不可实行。
  但“维新派”对当时中国的“思想启蒙”(比如康有为的办报),还是有一定的进步影响,这也是维新派最大的历史功绩。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