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维多利亚时代的法师 / 第八章 大洋上的舰队 二

第八章 大洋上的舰队 二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那是在几年前的新英格兰,现在那里是美国的土地了,那时候我参加了对当地叛军的作战。”
  在营火旁,一个青年人正含糊不清的说着酒话,和标准的中国英语不同,其中混杂着浓厚的地方口音。如果不是有着在苏格兰生活二十多年的记忆,威廉根本听不懂他说的是什么。不过苏格兰和柴郡的口音区别挺大,威廉也只能听个大概。
  “我们和叛军在平原上对阵,没多久硝烟就笼罩了整个战场,我甚至看不清楚对面的来人。”
  正在讲故事的沃特金举起酒瓶来比作步枪,结果他忘记了这瓶葡萄酒没有喝光,剩下的残酒全都洒在他的裤子上了。不过他不以为意,借着这丝凉意继续编他在战场上的经历。
  “不过,我身经百战见得多了,怎么会怕这种事情?我根本就没有退缩,跟着队列就冲到了最前面。然后快冲到叛军阵地的时候,我和三个美国兵狭路相逢,我一枪打死了一个,然后又用刺刀捅死了一个,结果刀刃被那个美国佬抱着怀里拔不出来。”
  “你们猜我是怎么对付剩下的那一个美国兵的?”
  为了增加戏剧性效果,沃特金还停顿了一下,四处问这些跟他一样醉醺醺的家伙。看着旁边那个没搭茬,还特意扒拉了两下,旁边的军官醉眼惺忪的看着他。
  “不知道,不知道,你在问我什么啊?”
  沃特金假装没听见,接着编。
  “情急之下,我掏出怀里的酒壶,照着最后那个美国兵的脑袋就砸了过去,一下子就砸死了。然后我把我的枪拔了出来,就继续战斗到我们胜利了。”
  “好......嗝。”
  底下的人边喝酒边叫好,要不是醉着,估计就要有嘘声了。
  虽然大家不知道沃特金在美国被俘过,但是谁都知道,英国军队被美国国父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六带领军队打的挺惨。要是真有沃特金这样的抗美奇侠出现,不早就被宣称开了。不过他们自己吹的牛皮也挺大,所以就没人较这个真了。
  不过威廉倒是觉得这样编故事没什么不好,起码那些风土人情就挺吸引人的,只要他不说自己手撕过美国鬼子,那威廉都能接受。你吹牛可以,侮辱人智商可不行。
  等着沃特金吹完了这一段,另一个稍稍清醒的人开始接着编,就是那个跟威廉一起买酒的老海狗罗伯特。
  威廉兴致勃勃的听了起来,这个世界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新鲜的。
  “印度那里真的遍地都是发财的机会,我以前曾作为水手跟着商船去过加尔各答。”
  罗伯特陷入了回忆当中,他显然喝的不够多,说话的条理还算清晰。
  “东印度公司在那里的财富令人艳羡,随随便便的一个会计就能过上像印度王公一样的日子。坐在软榻上抽水烟,有着大宅子,娶四五个当地女人做妻子,家里面起码有几十个仆从。要是没病死,能活着回到英国,立马就成为富豪。”
  好像是想解释些什么,他马上急匆匆的说起第二句,可能是在解释为什么他去过之后还是穷吧。
  “不过在那个地方讨生活也不容易,我听他们说刚开始最能赚钱的时候,英国人在这里平均活不过两年,各种热带疾病都会要人的命。而且我们这些没关系的小水手,也只能赚些辛苦钱了。”
  听到这样的话题,大家都打开了话匣子,说的不是生活艰苦,就是发财无望。
  威廉听得津津有味,但是没法搭话,因为他们家族的从男爵头衔本就是英国国王合法的卖官售爵,而且虽然不算贵族,但也要有稳定的收入,每一个从男爵都是地方上的有钱人。
  在这群人中唯一能帮他分担火力,就是乡绅出身的沃特金,但是他已经喝到不省人事了。所以威廉只好默默听着,不过听着也挺新鲜的,不会觉得无聊。
  其实威廉知道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满腹牢骚。说句实在话吧,英国上议院的贵族老爷们,只是希望缓解因为监狱缺乏导致的本国治安问题。他们根本就不重视这片新殖民地,所谓的菲利普总督,不过是一个监狱长。
  虽然这片土地过于广阔,广阔到面积是英格兰的五十九倍。但澳大利亚在上议院眼中,甚至没有印度的任意一个小城镇重要,这里就是一片不毛之地。
  来到这里的人大多是政治上的失意者,很多军人甚至是为了豁免军事刑罚的许诺而来到这里的。囚犯也不是什么技工和农民这些有专长的人,那些囚犯有更好的去处。由菲利普总督亲自挑选的囚犯,绝大多数是妓女和小偷这样影响治安的囚犯。
  所以在这群人中,威廉才会被凸显出来,所以大家才会主动和他交好。你看看罗伯特,年近四十,在退役的时候能当上上尉,在殖民地混一个农场就不错了,而威廉和沃特金就跟他们不一样了。
  如果一切顺利,沃特金在退位的时候靠着功绩混个将军是有可能的。而威廉要是从政,按现在英国政府的状态,一路买上去做个高官是不成问题。如果够出息,多给儿子买几个从男爵头衔也是有可能的。当然威廉要是想挤进上议院贵族的行列,那就要看命了。
  他们的讨好,威廉能感受到,他们的苦涩,威廉也能感受到,这一切对威廉来说都是有趣和新鲜的。
  这不是对于穷人生活的不了解,也不是富人的某种猎奇,他只是没接触过这种由活人组成的社会,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新鲜的。
  之前威廉·阿伯克龙比二十多年的记忆,对这位法师来说,只不过是读了一本书。虽然详实,但终究算不上亲身经历。而后四处调查,谋划未来的那两年中,他始终活在联席议会随时能“蒸发”他的压力之下,没有好好的融入其中。
  伊万虽然取了个新名字,但他终究对这个世界有一种疏离感。直到现在,从未离开过英国的他,开始脱离联席议会的囚笼,来到了更广阔的世界。现在他才有时间去好好体会这条时间线,然后,他立刻就沉迷其中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