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商汤王朝 / 商汤伐夏的路线考证

商汤伐夏的路线考证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竹书纪年-帝癸》三十一年,商自陑征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战于鸣条。
  夏师败绩,履癸出奔三朡。商师征三朡,战于郕,获履癸于焦门,放之于南巢。
  翻译过来就是:三十一年,商自陑征讨夏邑。打败了昆吾氏。大雷雨之日,在鸣条与夏后履癸大战。夏军大败,履癸出奔到三朡,商军就征讨三朡。在郕大战,于焦门擒获了履癸,成汤就把履癸放逐到南巢。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容成氏》一文!,记有商汤伐夏经过的部分地名,为我们研究这场战争提供出一份新的重要资料。《容成氏》简文云:汤“然后从而攻之,陞自戎述(遂),内(入)自北门,立于中囗。傑(桀)乃逃之鬲山是(氏),汤又从而攻之,降自鸣条之述(遂),以伐高神之门。傑(桀)乃逃之南巢是(氏),汤又从而攻之,述(遂)逃去,之苍梧之野”。有。
  郕:《吕氏春秋·简选》云:“殷汤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战于郕,遂禽(擒)推移、大牺。”
  《路史·后记》十四注引《吕览》、《周书》云:商汤“戊子战桀于郕”。按成与郕,古今字,二者常相通用。
  戎遂:《容成氏》简文云:汤“又从而攻之,陞自戎遂。”古字偏旁形符有时省略,“戎遂”当即文献所记的“有娀之墟”,《史记·殷本纪》云:“桀败于有娀之墟,桀奔于鸣条。”娀墟所在,《殷本纪》又云:“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集解》引
  《淮南子》曰:“有娀在不周之北。”《正义》:“按《纪》云:‘桀败于有娀之墟。’有娀当在蒲州也。”唐代蒲州于开元元年和乾元三年改称河中府,州治在河东县即今山西省永济县境。文献中又有成汤在陑地伐桀的记载,《尚书·汤誓序》云:“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其辞义与《容成氏》简文成汤伐桀“升自戎遂”相同。陑地所在,《尚书·汤誓》孔传曰:“陑在河曲之南。”《太平寰宇记》云:“尧山在河东县南二十八里,即雷首山,汤伐桀,升自陑,即此。”《元和郡县图志·河东道》河中府河东县下:“雷首山,一名中条山,在县南十五里。”唐宋时期的河东县,即今山西省永济县,中条山今仍名中条山,在永济县南。由此可知陑山就是雷首山,也就是中条山。“戎遂”就是戎山的通道,许全胜先生云:“上古音‘戎’属日母冬部,‘陑’属日母蒸部,二字声母相同,而冬、蒸二部字音有关,例如《左传》昭公四年‘夏桀为仍之会’之‘仍’,《史记·楚世家》作‘有仍’,《韩非子·十过》作‘有戎’,‘仍’即属蒸部。尤可注意者,‘仍’与‘陑’、陾’古通。《诗·大雅·绵》:‘捄之陾陾’,‘陾陾’《诗考》引《说文》作‘仍仍’,引《玉篇》手部作‘陑陑’,据此可推知‘戎’、‘陑’二字亦可相通,故《汤誓序》之‘陑’即《简》之‘戎遂’。”许说可从,因此戎山应当就是文献所称作的陑山,也即后世的雷首山和中条山。此山位于黄河由南向东的拐角以内,因此又称为河曲之地,与黄河西岸的“莘之墟”隔河相望,由此可知,夏桀东渡黄河首先逃入中条山区。
  鬲山氏:《容成氏》记载夏桀在戎遂失败之后,“乃逃之鬲山氏”。鬲山氏当位于鬲山一带。鬲山,有些文献误写为章山,《山海经·大荒西经》:“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章与鬲形近而误,章山当即鬲山。鬲山,有些文献又误写作“亭山”,《荀子·解蔽》云:“桀死于亭山。”杨倞注:“本作鬲山。”王念孙《集解》曰:“作鬲山者是也。鬲读与历同,字或作历,《太平御览·皇王部》七引《尸子》曰:‘桀放于历山。’”鬲与历音同相通,鬲山故又称作历山,《淮南子·修务训》:汤“乃整兵鸣条,困夏南巢,谯以其过,放之历山”。古代历山也就是陑山即雷首山和中条山。
  所以综合起来,商汤伐夏桀的路线就是有仍-夏邑-章山(鬲山)-鸣条-斟鄩-三嵕-郕国-焦门-南巢。
  本书就是严格按照古籍考证的历史路线推演。
  本文部分内容引用自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郑杰祥的《商汤伐桀路线新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