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风浪的江湖 / 1、出生

1、出生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一声响亮的哭声,突然穿越盛开的桃花丛,传入坐在院中的风畔亭耳中,他慌忙站起身往房中走去,接生婆看他进来,高兴的告诉他说:“是个男孩!”风畔亭没有像接生婆预想的那样开心的接过孩子,而是听到她说是个男孩后,叹了口气就又转身走出了房子。他拿起放在院中的货郎挑子,走出院子后,又一边吆喝,一边走街串巷的做他的生意。
  这是风畔亭的第四个儿子,在他之前,妻子李氏已经生了三个男孩,只是第三个出生后没多久就夭折了。风畔亭和妻子李氏都盼望着这一胎会生个女孩,但他们的愿望又一次落空了。
  风畔亭挑着货担转了一圈,还是放不下刚生了孩子的妻子,卖了一圈东西,就又挑着货郎担子转回了家。家里已经有他的弟媳妇徐氏和他的母亲陈氏在忙活了。接生婆就是本村的一个长辈妇女,她和徐氏二人用温水把孩子身上的血污擦干净后包好,交到李氏手中,陈氏早就帮李氏煮好了十个鸡蛋,又冲了碗红糖水,看着她喝下。忙活了一番后,几个女人就坐在床边陪李氏说话。对于又生一个男孩,李氏也感觉很失望,她唉声叹气的抱怨说:“又是个小子,我咋就生不出一个闺女。”接生婆听她这么说,就附和着说:“你家生一个是男孩,生一个是男孩,朱家却生了一个又一个,都是女孩,你们两家能均一下就好了。”
  李氏略有些虚弱的说:“可不是,朱家都生三个闺女了,你没看朱明义给他三个闺女起的名字,老大叫桂香,老二叫二换,老三就叫三烦了。”
  陈氏接口说:“男孩哪儿孬,长大点就能出力干活,不比闺女强多了!”
  徐氏见李氏已经被安顿好,就对李氏说:“大嫂,你这没啥事我就先回去了。”然后又对陈氏和接生婆两人说:“娘,三婶子,您先在这坐着,我先回去了。”
  陈氏嗯了一声说:“回去吧。”
  接生婆说:“行、行,我也坐一会就走。”
  徐氏刚走,风畔亭就回来了,从他的货郎挑子里,他挑了些花生、大枣拿进屋里,看到他娘陈氏和接生婆正陪李氏正在说话,就对她们说:“娘,三婶子,您先在这陪小波他娘坐会,我去逮只鸡杀了给她补补。”
  接生婆爽快的说:“你该忙啥就忙啥去,波他娘你别管了,俺俩帮你侍候着。”
  陈氏说:“你去把鸡逮来,我给你杀。”
  风畔亭答应了一声就走到院子里,追着一个老母鸡猛跑,他的二儿子,六岁的风涛帮他从另一个方向把鸡往他那里赶。村里在外面闲聊的人见他爷儿两个在追鸡,就也围过来帮他们各处堵截,老母鸡在几个人的围追堵截下上蹿下跳,一会跳到柴禾垛上,一会钻到堆杂物的旮旯里,人们拿棍子捅,坷垃扔,终于把老母鸡捉住。抓住鸡后,几个人又问风畔亭生了个啥孩儿?风畔亭垂头丧气的说:“又是个小子。”
  陈氏杀鸡的时候,村里的妇女们陆陆续续的来了,有的带几十个鸡蛋,有的带些红糖和小孩的毯子、风衣等物。陈氏招呼着来人进屋喝茶说话,等来的人走后,就把人家带的什么东西都告诉李氏和风畔亭,让他们记下来,以便来以后看望的这些人家有了孩子,也那样去还。
  风畔亭在母亲忙着接待村里的妇女们时,用开水把陈氏杀好的鸡烫了,把鸡毛拔干净,剖净内脏后,在大锅里加上水、红枣和一些花生米后,烧上火炖了起来。陈氏送走村里的妇女们后,就让风畔亭先去找他的父亲风令仪给孩子起名,回来再准备煮些红鸡蛋,给那些来看望过的人家送去。
  风令仪是个老学究,他小时候跟着私塾读书,到了能考科举的年龄时,科举制度已经废除,远在偏僻农村的他也没有受到什么新思潮的影响,私塾学的东西也就没了用处,只能回家务农。他祖上原有些田产,传到他手上时,就开始渐渐衰落,因为一直读私塾的他根本不懂农业生产,以致田里种的庄稼总是入不敷出。他的妻子陈氏是十五里外县城一个老乡绅人家的女儿,在农村也有些田地,租给了别人后,自己一家搬到了城里。从小长在县城里的陈氏,对农业也是一窍不通,为了维持住他们习惯了的富裕生活,就只好不断的卖地。
  风畔亭是风令仪的长子,除他之外,风令仪成活了的还有两个儿子风畔阁、风畔台和一个女儿风清婉。在风畔亭最小的这个孩子出生时,风畔阁刚刚成了亲,娶了几十里外一个地主的女儿徐氏。风清婉因相貌出众,是十里八乡有了名的美人,早早的被十几里外姓丁的一个大户人家聘了下来。只有风畔台,因年龄还小,还在与风畔亭的长子风波一起在新式学堂里读书。
  风畔亭找到风令仪时,他正拿着一本书在那里之乎者也的读,见到风畔亭走过来就问:“孩子生下来了吗?”
  风畔亭毕恭毕敬的说:“生了,又是个男孩,您给他起个名字吧。”
  风令仪说:“你那两个孩子一个叫风波,一个叫风涛,这个就叫风浪吧。”
  风浪在父母的不经意中一天天长大,在他三岁时,他又有了一个弟弟风起。风令仪依然不断的变卖着家里的土地,等风起出生时,他家的条件已比三年前又下降了许多。当时已经九岁的风涛就因家境的衰落而上不起学了。
  李氏因老四又是个男孩,感觉非常烦恼,而风令仪和陈氏对老大家生了这么多男孩倒很满意。老二风畔阁结婚后,头胎生了个女儿莲娃,老三还没有结婚。能早早锁定几个孙子总比那些生五六个闺女还没有男孩的人家强。
  李氏的娘家和陈氏的娘家距离很近,陈氏每次回娘家时,常听娘家人说起李家闺女的事。在娘家人口中,李家闺女心灵手巧,纺织、裁剪、绣花、做衣服……没有什么手工女红是她不会的。最难得的是她还性格端方,很有主见,还很会持家。
  听了娘家人对李家闺女的交口称赞,陈氏就对那闺女上了心。她想到他的大儿子风畔亭,手无缚鸡之力,又性格懦弱胆小。若能和李家闺女结了婚,倒可以让她给儿子撑撑腰,况且她自己和风令仪都不善持家,能娶到一个会持家的媳妇,或许还能让已经衰落的家境再慢慢起来。陈氏把她的想法和娘家人一说,娘家人立刻就去李家提了媒,风畔亭也就顺利的娶到了李氏。
  李氏过门后,的确如人们传说的那样,心灵手巧、性格端方,而且她还非常干净、勤快,一个家被她打理的井井有条。结婚一年后,她生了个儿子风波,风波三岁时,二儿子风涛出生。风涛五六岁时,二弟风畔阁结了婚。作为婆婆的陈氏为了家庭和睦,就给风畔亭和李氏分了家,分家后,李氏考虑到风畔亭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的无用身体,,务农显然不行,就从家里筹了些钱,给他置办了个货郎挑子,卖些针头线脑,小孩零食,让他走街串巷的叫卖,倒也能给家里赚些零钱。
  俗话说,头生稀罕老生娇,李氏夫妻对头生儿子风波是极尽疼爱之能事,家中好吃好穿的都给他留着,到上学年龄时,就打发家里所有的钱帮他交学费,供他上学。而做为老二和老三的风涛、风浪,则就像散养的猫狗,填饱他们的肚皮后,就再不管他们,任由他们在乡间疯跑。
  风浪三四岁时,大他九岁的大哥封波考上了中学,在风畔亭夫妻看来,考上了中学就宛如以前考中了秀才一般,让他们颜面有光,感觉鲜明了许多。于是就对有了出息的大儿子更加疼爱,尽家中的一切可能来供他上学。为了让他在有钱的同学群中不至于被人看不起,李氏总是用家里最好的布料给他做可身的衣服。
  风波上了学后,家里就没了给风涛上学的钱,没学可上的他就只好在家里帮着父母做些农活,没活时就四下里疯跑。因为就在家呆着,不用在外面与人比较,李氏对风涛穿的衣服也就不怎么上心,给他做的时候就是粗针大线,快快的缝好。而那粗大的针脚往往很容易就会被撑破,所以风涛常常是穿着好好的衣服出门,回家时就已到处绽线,开了好多口子。每逢这时,李氏就拿起棍子对着风涛就打,风涛见情况不妙,则拔腿就跑。于是村里人就常常会看到娘儿两个,一个在前面跑,一个拿着棍子在后面追。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