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西汉那些人 / 守成之主 汉景帝刘启

守成之主 汉景帝刘启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汉孝景皇帝刘启,出生于公元前188年,即汉惠帝七年,生母为孝文皇帝皇后窦氏。汉太宗文皇帝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179年,被册立为太子。汉太宗文皇帝二十三年,即公元前157年,刘恒驾崩,太子刘启即皇帝位。
  景帝刘启即位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父亲刘恒,祖父刘邦确定庙号,以及宗庙祭祀的礼仪。隋唐以前的封建王朝,一朝所有的皇帝,仅有七位有作为的君主,才配享有庙号,所谓天子七庙。在大臣们的议定下,高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文帝刘恒的庙号为太宗,后世的天子应该世世代代奉祭,各郡国诸侯也应该建庙祭祀。
  孝景皇帝刘启,是文帝刘恒的嫡长子,初为太子时,有一次和吴王刘濞的世子,下棋时起了争执,失手误杀了吴王世子,导致吴王悲愤而对汉廷有所怨恨,而称病不朝。景帝即位后,曾经为太子老师的晁错,被孝景皇帝提拔为御史大夫,从而采纳了他的意见,开始削藩。当时天下的形式是,诸侯王势力强大,帝国中央能控制的领土十分有限,用晁错的话说就是,诸侯王早削早反,晚削晚反,而晚反的伤害更大。不想当朝廷要削到刘濞头上的时候,从而造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
  以吴、楚为代表的七国,在太行山以东地区发动了叛乱,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名义。这个时候慌了神的刘启,想起了父亲,孝文皇帝刘恒在世时,对他说的一句话:如遇兵事,记得找周亚夫。因此景帝刘启,一方面采纳了大臣的意见,诛杀了自己的恩师晁错,另一方面,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窦婴为大将军东进平叛。
  周亚夫,是绛侯周勃的次子,周勃是刘邦的老臣,平定诸吕,匡扶汉家社稷,正是以周勃为首的大臣们所为。而早在文帝时期,文帝刘恒就发现了周亚夫的军事才能,这一次发生的七国之乱,所以能平定,主要的功劳在于周亚夫。
  周亚夫采取的策略是,把锋芒锐利,斗志正旺的吴国与楚国的叛军,丢给了景帝刘启的弟弟,梁王刘武抵抗,而自己驻军昌邑,即山东地区。只要梁国能抵挡住叛军西进的脚步,自己在后方负责截断叛军的粮道,叛军必败。然而叛军士气正旺,兵员甚多,梁王刘武不停的向周亚夫求救,周亚夫不予理睬。乃至于梁王向皇帝求救,皇帝下旨,周亚夫也拒不奉召。最后叛军因缺粮而兵败,然而梁王刘武却与周亚夫结了仇。
  梁孝王刘武是孝景皇帝刘启的同胞弟弟,母亲都是皇太后窦氏,然而窦氏却比较偏爱她的这个小儿子,在一次家宴上,皇帝刘启失言,说要传位于梁王,被大臣窦婴指正后,才得以解围。然而此时的刘武,因平定七国之乱有功,也是对皇位有所觊觎。只是他因此而产生的一些骄狂作为,引起了皇帝刘启的不满,日后便疏远了他的这位皇弟,刘武最终也没能达成愿望。
  当时的情况是,景帝刘启的正妻皇后薄氏无子,而其他的妃妾一共给刘启生了十来个儿子,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栗姬所生的皇长子刘荣,和王夫人所生的皇十子刘彻。孝景皇帝即位的第四年,皇帝封皇长子刘荣为太子,皇十子刘彻为胶东王。然而刘荣并没有如愿以偿的继承帝位,而是于景帝即位的第七年被废为临江王。
  这是一场宫廷的政治阴谋,皇长子刘荣的生母栗姬,与孝景皇帝刘启的姐姐馆陶长公主不睦,而皇十子刘彻的母亲王夫人,平日却与长公主修好,并且约定了儿女亲家。一但刘彻即位,馆陶长公主的女儿陈阿娇,便是未来的皇后。于是一方面,长公主不停的在皇帝面前说王夫人和刘彻的好话,另外一方面,王夫人使人买通了大行令,让他上奏册立栗姬为皇后,因为此前的薄皇后已经被废,后位虚悬。
  而当刘启接到大行令的上奏时,大怒,质问:“这难道是你应该说的吗?”于是大行令获罪被诛杀。此后王夫人被册立为皇后,刘彻被册立为皇太子。历代封建皇帝对这种事情都会比较敏感,理由一是,这种事情是皇帝的家事,如果一个男人自己的家事都要外人干预,难道他会不愤怒吗。二是,它很容易引起皇帝的猜忌,作为大臣提出这种建议,是不是和后宫的后妃,或是她所生的皇子有勾结,这是犯了政治大忌的。
  确立好了皇位的继承人,保证了帝国的统治稳定。然而令皇帝头疼的,依然是北边的匈奴,不停的寇边。而经过了几朝与匈奴和亲的良好关系,此时的匈奴在景帝一朝,并没有大规模的侵入,而是规模较小的局部劫掠。孝景皇帝刘启采取的策略和父祖一样,为了避免大规模战争给国家带来的负担,依然与匈奴和亲,遣诸侯王的公主嫁予匈奴,历史上也有一说,汉景帝刘启派出了自己的公主,不管怎么样,暂时的和亲政策,给了汉朝一个修养生息,发展经济,富民强兵的机会。
  景帝刘启,延续了父亲刘恒,以及汉初一贯采取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而他在吏治方面却着墨较多,比较看重官吏的清廉,改革吏治,多次下诏要求各地要严查贪污腐败,利用职权牟利的官吏。对于老百姓,要求刑法不能过于严苛,哪怕是于法可依,于人心不符的判例,也要慎重。和父亲一样,他亲自下田耕种,给臣民们以表率。并且改革了父亲的笞刑,所谓笞刑,就是把原来规定的肉刑,改为用竹棍鞭打,然而孝文皇帝改革这一刑罚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导致反而死于此刑罚的人数增多。景帝将原来犯罪,应该鞭打500下的,改为200下,鞭打300下的改为100下,只能施刑于臀部。并且规范了刑具,以及行刑的过程制度,从而保证了这一刑法的最终完善,受刑的犯人们得以保全。。
  公元前141年春,在位十六年的孝景皇帝刘启,驾崩于未央宫,享年四十八岁。刘启与父亲刘恒在位期间,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史书对这一时期的描述是,由于府库钱币过多,不曾使用,穿铜钱的绳子都烂光了。而粮仓累积的粮食,一年的陈粮压着一年的,都溢出到了粮仓之外。乡野间随处可见老百姓养的马,而人们聚会,都统一只能骑公马参加,可见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
  正是由于文景两朝的积累,才给了后世的汉武帝,平定匈奴,开疆拓土,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而当时的老百姓,也是因为这两代君主的贤良,而过上了富足安定的生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