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一壶烧酒聊先秦 / 第78节

第78节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日期:2022-11-2909:39:08
  (续上)
  弃还是小孩的时候,他的不凡之处就显现出来了,《史记》说他有着之前圣王的高远志向。
  孩子都有玩的天性,别的孩子可能追逐打闹、尿尿和泥什么的,但是弃却比较另类,他就喜欢种植作物,比如麻、豆之类的,没有他不会种的,不仅如此,他种出来的作物全都生长茂盛,到最后也总能获得丰收。
  
  这也许就是所说的“天赋”,弃的天赋就是善种植。
  等到他长大成人之后,儿时的喜好就成为了他的事业,他对种植作物有种别样的喜好,而且善于钻研,这使得他的种植技术愈发高超,周围的民众也都纷纷来向他学习。
  此时正是尧统治时期,作为弟弟,尧自然知道二哥的这种才能,于是就让他担任农师,教百姓种植谷物的技术。
  就这样三年过去了,在弃的教导下,百姓获得了大丰收,每个人走在街上的时候都是精神饱满、神采奕奕的,这是步入温饱生活的满足感。
  百姓丰衣足食,作为天子的尧自然高兴,因弃教授民众种植粮食有功,于是将他封在其母族有邰氏的领地(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境内),因此弃便是“邰”姓主要得姓始祖。
  咸阳武功,这是周人的第一块领地,虽然那时的周人叫“邰人”。
  
  日期:2022-11-2910:22:13
  第十四章商衰周兴(3从豳到周)
  按照《史记》的说法,后稷和契同为帝喾之子,那么周人跟商人应为兄弟之族,然而实际情况却截然不同,最初时两族根本就没有任何交集,可谓谁也不认识谁的陌生人。
  理由有以下几个。
  一是从发源地来说,周人生活在西北部的陕甘地区,商人发源于山东,落户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可谓风那牛不相及的两个民族。
  二是两族部落图腾崇拜不同,商人的图腾是玄鸟,周人的图腾是龙,信念都不同,更不可能是同宗兄弟。
  三是从两族早先遗迹的发掘来看,他们使用的同类器具样式有很大的差别,说明文明技术并不互通,是两个并不挨着的民族。
  由此可见,周人和商人并没有太大瓜葛,只是发展到后期,周人逐渐东移,才在文化上融合渗透,实现了共同发展。
  还有人说,周人是夏人的一支,他们的依据是在《尚书》中,周人多次以夏人之后自居,比如在《康诰》中称“肇造我区夏”,在《君奭》中称“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在《立政》中称“我有夏式商受命”。
  
  但先秦史专家沈长云先生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这只能表明周人来自夏人的区域,而未必就是夏人之后,同时《左传》记载说春秋时期卫成公曾祭祀夏后相,大臣宁武子认为“鬼神非其族类,不歆祭祀”,可见当时的周人认为与夏人并非一族。
  还有人分析姜嫄之名,认为她出自“姜”姓一族,而姜姓为炎帝之后,而“姜”“羌”本为一字(《后汉书·西羌传》中提到“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所以认为周人起于戎狄。
  说周人来自戎狄难免过于武断了,但是从周人后来居所来看,确实跟戎狄生活区邻近,甚至交错而居,这期间免不了多有通婚,所以周人血脉中少不了戎狄的基因,这是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
  总之,周人的起源一直都是个迷,虽然《史记》中有着明确的出身记载,但并不可信,如今只能知道,周族是发迹于中国西北部陕甘地区的一个民族,至于他们跟夏人和商人的关系,则实在说不清楚。
  日期:2022-11-2915:18:20
  (续上)
  
  搁置争议,咱们按照史料记载再来看周人的发展。
  后稷的儿子叫不窋(zhú),因为受父亲的影响,他对农事也非常感兴趣。后稷很欣慰,自己终于后继有人了,于是就在他去世的时候,将族人托付给了有着同样爱好的不窋。
  不窋在位时正是大禹治水之后接任天子之位时,因为农事做得不错,大禹便让他接替了农师的工作。
  到不窋晚年的时候,此时正是夏启开始安于享乐之时,他根本不重视农业生产,久而久之,农师这一职务就被废弃了。
  不窋没有了官职,但他依然寄希望于之后上台的太康,可没想到太康还不如他的父亲,致使偌大一个国家农事全被荒废。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穷氏的后羿反叛,并一举推翻了夏的统治。
  夏之遗族一路向西逃窜,躲避到了邰地附近。不窋怕有穷氏追击夏族而祸及自身,无奈之下开始带着族人远离故土,一路向西部更加荒芜之地迁徙。
  经过长途跋涉,这部分人从邰地来到了山势险峻的庆阳一带(今甘肃省庆阳市),这里属于华夏文明看不上的戎狄地区。
  但是不窋并没有嫌土地贫瘠,而是带领族人开荒种庄稼、饲养家畜、植树绿化。他还根据地形和气候,教族人改以前的穴居方式为窑洞居住方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在陕甘地区依然有着住窑洞的习俗。
  
  “窋”的本意就是“洞穴”,“不窋”就是“不再住洞穴”,看来这个名字也是后人根据老祖宗的功绩而起,其真实姓名没有流传下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