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带着系统回晚唐 / 第十章 无产者们团结起来

第十章 无产者们团结起来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本来李宣很想学习诸葛武侯骂死王朗,奈何也不知道是李宣气场不够还是崔胤的脸皮太厚,反正崔大官人就是没挂,直挺挺的晕了过去,让以为自己神复制诸葛武侯光辉事迹的李宣大失所望。
  宰相在朝堂上被皇帝骂的吐血昏迷,崔胤可以说是开天辟地以来头一份儿了,底下的官员是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吵的是不可开交,不过李宣注意了下,大多数都是幸灾乐祸的。
  廷议开到这个场面,已经没办法再继续下去了,李宣不得不宣布退朝,要不然跟在农贸市场说话似的,根本听不清楚。
  崔胤则被手下的几个心腹抬了出去,尾随的官员也不少,毕竟千年世家的底蕴在那,不管什么时候总有几个捧臭脚的。
  下了朝,李宣径直回到武德殿,刚才在太极殿的时候调出系统看了一下,默认的城镇中心居然是武德殿,让刚才气焰嚣张的李宣暗自惊心,还好刚才的大臣们都比较克制,没有干出什么过激的行为,要不然可就玩脱了。
  别看李宣现在一手大召唤术玩的是出神入化,威风凛凛,可是自身底子太差,一个刺客就能让他送命。
  好在系统默认的城镇中心能够识别敌我,这可是高科技产品啊!
  系统出品,必属精品!出于对自己小命的保护,冲着那高出一筹的防御力和入侵警报,李宣当然要在这筛子似的皇宫里找个最安全的地方了。
  没说的!武德殿,在将皇宫彻底肃清之前,朕哪儿也不去,吃喝拉撒全在这武德殿解决了。
  安全由刘季述手下的众军士守护,他们在平定李杰等人的叛乱中被李宣所震慑,而且李宣每人赏赐了十两白银,这些钱足够他们过上一阵好日子了,所以忠诚度没问题。
  而常凯等人则被李宣派出去征兵去了,每人带着原来军中的本地袍泽,准备在长安110坊里招揽人手,将长安彻底打造成李宣的基本盘。
  出宫前李宣特意嘱咐常凯,此次招收的人手以贫困子弟为主,最好是连饭都吃不上的那种,常凯以为皇帝是想为百姓做善事,却不知道其实这么做是有意义的。
  第一是因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里贫困,不会轻易违反军纪而丢了差事,懂事好管;
  其次是解决了这些人之后,也解决了街坊之中的一些青皮流氓,对城市治安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给他们的家庭解决了相当的一部分负担;
  再就是将长安城的大部分穷苦百姓团结在李宣的周围,因为李宣不仅是他们的皇帝,更是他们的衣食父母,通过军饷将他们栓在一起,让长安真正成为李宣的根据地。
  对于这时候的穷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能吃上饱饭更幸福的事情了,而现在的长安城已经不是当初那豪商富贾遍地,居家必有昆仑奴、新罗婢的长安城了。
  现在的长安就是穷人大乐园,所以李宣的条件也很实惠,第一,饭管饱,每天有肉;第二,每人每月军饷二两,报名给安家费二两银子,给粮食一石。
  因为估计到报名人数可能会超标,据说长安城里没吃过饱饭的人太多,所以李宣对常凯的要求是16岁以上,四十岁以上,并且有过军伍经验的优先。
  至于到时候人多不多,李宣顾不了那么多,反正现在不缺钱,而长安城的购物还是很方便的,至于粮食会不会因此涨价的问题,李宣觉得无所谓,大不了他过几天再用系统里的粮食给价格再砸回来。
  先把人招来,通过培训、洗脑,再体测,达标的录取,没通过的安排当衙役或者辅兵之类的,总之不要让他们闲着,不就是给钱吗?
  把长安城的主要劳动力全网罗起来才好,朕有的是钱,穷的就剩钱了。
  长安在开元盛世时期是世界第一大城,方圆80平方公里,居住着大约180万人口。
  历经安史之乱、回纥掠夺、黄巢起义等祸害,现在的状况是大不如前。
  不过沉船也有三斤钉,毕竟是朝廷中枢所在,这么多米虫加上家属之类,长安现在的人口保守估计也有60万上下,在天下也算是一流都市。
  在秦汉隋唐时期长安都是国都,只是这些政权多是发源于西北,以关中平原为根本,以东方六国故地为战场。
  岂料人算不如天算,后来关中的威胁不是来自东方,而往往来自西北的游牧民族,骑兵过了长城南下,便一马平川无险可守。
  而且关中平原开发过度,对生态的破坏导致黄河愈加泛滥,而贫瘠的田地已经负担不了如此庞大的人口,粮食产量供应不了市场的庞大需求。
  高宗时期,皇帝都不得不带着文武百官到洛阳就食,实在是粮食不够惹的祸。
  而随着突厥的西迁,丝绸之路也被隔断,没有来往于东西方的商人和经济的注入,长安城也逐渐的萧条,国家的经济中心也逐渐南移。
  现在的长安城,就像是一个祖上富贵过的破落户,还穷横穷横的,而现在的长安城里的穷人,差不多也是这个样子。
  兴化坊的一座破旧的宅子里,一个浑身补丁的高大汉子蹲在院子里的墙根下,一边端着碗里的粥往嘴里咽,一边含糊不清的嘟囔道:“常大郎,去了真能吃饱饭?你可莫要糊弄洒家!要是到时兑现不了,洒家认得你,洒家的拳头可不认得你!”
  “薛大郎!你个穷措大还真是穷横穷横的!恁也小瞧人!俺们是什么人?俺们是皇帝亲军,常言道:皇帝还不差饿兵呢。俺们就是给皇帝当差的,你说能吃不饱饭吗?”
  常凯被李宣改造之前,那也是长安街上有名的没遮拦汉子,有一天因事与薛刚薛大郎起了争执,几个人竟然打不过薛刚一个,倒让他起了结交的心思。
  李宣刚才说找吃不饱饭的贫困子弟,常凯第一个想起的就是薛刚,太形象太具体了。
  据说此人是东征高丽的大将薛仁贵之后,只不过是旁支,家中又不会经营。
  偏偏这等人食量宽大,往往还特别能吃,于是家境每况愈下,越吃越穷,经常连饭都吃不上,常凯来找他时已经饿两天了。
  常凯赶忙给他买了半桶稀粥,这时候胃被伤坏了,不能吃硬饭,只能吃点流食。
  “诺!这是二两银子的安家费,这是一石麦子,给你放到院子里了。这是征兵的文书,你在这按个手印就好!三日后午时到城西南的曲江池前的敦化坊集合。”
  常凯拿出了一份文书让薛刚摁下手印,薛刚连文书都没看,反正他光棍一条,身无分文,还怕被人卖了不成,倒是有了一石麦子,能吃三天饱饭了。
  “不在家吃了再走?”薛刚边打着嗝边问道。
  “不了,还有好多人家要走一走,先忙正事要紧,饭不忙吃。”常凯拿着文书,带着人马,风风火火的向下一家走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