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快眼看书 / 撄宁传 / 卷一 第7章 引·一座城池

卷一 第7章 引·一座城池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兴安城本来就是最安全的城池,叫四处雄关之内:北有玄武关、南有朱雀关,东青龙,西白虎。这样的城池不容易乱,乱也是如杨佑所言,人心先乱。
  同时兴安城又是百来年里换主最多的城池,乱得最起劲的,这是因为:古来英雄多寂寞。
  本文业文帝杨千的思维,宽广、深邃又周密,可在实现南北一统、接受成朝禅位,建立大业朝后,他居然一点没起别的心思。
  他仍依英雄之例把兴安定为都城,依例把城池实在破烂得过不了眼的地方修整一番,安安心心住下了。
  两年后的业明帝,才得到了这座让他在南地受尽奚落的兴安都城,和一大把的大朝设计。其中,他得先完成那些设计。
  这些设计的实施过程,到了大宁朝,被称为“文明之治”,评价相当之高。因为大宁朝后来其实也是按这个路数走的,变动都几乎没有。
  这样,业朝实现一统又委实过短,相当于给宁朝作了嫁衣,仿前之“秦汉”,“业宁”常常并称。
  先前南边也并称“永普”两朝,那却简单多了。因为两朝皇帝实际是一家人,国姓是一样的。
  业明帝杨佑当时也是知道,这些设计非常不简单才推行的。他实施了差不多就有了古往今来最伟大帝王的意思。但他不想像他爹一样要干不干,尽量想让步子再大一点、速度再快一点。
  谁知道他会不会也长个疽子呢?更多他有些不服气,有还是要怼怼他那严厉老爹的意思。不过最后这个也落在业文帝杨千对于设计的设计的弊端考量上。
  第一年他便颁了政令二十四条,最重要的一部分莫过于取缔了九品门阀,对民众一律平等视之。又重新设三省六部,通知大家准备科举为官。
  大族之士当时正当着官呢,不过换了些称呼,大战方停也正是人才济济之时。那么考进新官来再说嘛,实在不放心就在考上做文章呗;
  族大也自然人多,田按新政令也得均分得多。他们还可以想各种方法:有好处的时候多报人头,有害处了让族人蒸发一些;
  大族士人虽然光环消失,不得依例承继,也得开始交赋税服徭役。但这问题也容易解决,赋税徭役定得委实不重,而且哪个时候能少了,抱大腿挡流矢求表现的人。
  这是说,上头无论有什么政策,下头总会依层次想出维持惯性的对策。可名门望族们仍然觉得受了羞辱伤害,想看看杨佑还能玩出什么花样来。
  这与业明帝的想法不谋而合,他正还准备着干那些真正属于自己的事情。
  首先自然是扩建内城,大修宫殿,他那个皇老子在生活办公条件追求、皇家威仪方面也太不讲究了。
  这样,朝会纳见之文渊殿、政务签发之勤事殿、读写品谈之清心殿、起居休闲之仰光殿等象模象样的皇室建筑,在九个月里时光里拔地而起。
  接下来杨佑想的是:我拿什么来安放你,我的爱人?
  这就该是宇文脱颖而出,他提的建议是:就在仰光殿后建结绮、邻仙、望月三阁,和最高的仰光殿一般高,但更华贵奢美。
  正正合了多情杨佑的性子,“只怕耗时良久”,他还有点担忧,其实已经是允了。
  宇文却说:臣弟只需三个月!
  后来看这帝妃三阁,高数十丈,延数十间,穷土木之奇,极人工之巧。那些星官如果头脑一热,都得上奏请求搬过来住。
  阁内窗扇墙隔,无不是檀木做的;妃子住处,无不是珠帘玉床。而杨佑是绝对不会怨爱人住的比他好的,喜欢便常来往。都是互相倾慕搭伙过日子的人,哪那么多逾制僭越。
  三阁与迎光殿间又皆以复道层层相连。碰上好天气,杨佑领着众妃在邻仙阁外,临轩倚坐、凭栏而眺,外廓城的小民都有能远远望见的。
  云雾朦胧之间,俊子佳人戏耍,还真像那么件仙事。
  宇文也借此三仙阁,又兼上了工部尚书,稳稳走上了他的第一权臣之路。可见当初说他是嫩头青,非得禅位出来由老子变儿子,是多么无稽。
  为什么建这么快这么好?宇文要答:无他,唯人多耳!若一万人来修阁要一年,十万人就只要一月,若不是这件事毕竟属于建筑,并不能如九章算术所云――三百万人就只要一天那么简单,还能够更快。
  业明一朝短短十来年,杨佑却难得地拥有前后两个大设计师。而且前头的业文帝得管他,后头这宇文却得处处听他的,如此一来,夫复何求?
  杨佑对总设计师宇文的指示是:墙高城阔,天蓝,水甜,空气更清新!
  于是,大业朝随着他俩一个比划一个实行,走向了自己的另一个主题:建!可劲建!
  ――·――·――
  兴安城会天天刮着黄沙?兴安城的水是咸的?
  这个前一部分是南人对北地的偏见,他们把兴安想成了更北更西的地方,而它实际在腹中地域。
  兴安当时就是一座北方常见的黄色城池,用石较少,大多用黄土垒成。到了春天风大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两天,满城浮起黄色的尘土。
  碰上这一两天,也只需记得出门把自己装裹严实,回家要多洗两遍衣服而己。
  兴安市民里,不说从更北更西地方迁来的,有胡民血脉的都要占到一半,这可都是“陈陈狂风笑看黄沙走”的主。些许一两天的浮尘困扰他们根本不在乎。
  业明帝的二十四条政令里有一条是管兴安城各方各面的兴安市民条例,里面鼓励这些好汉栽柳种槐。市民每在街上门前栽上一棵活的,便可去衙门领银一两,其中半两是本金,半两是赏钱。
  后来,春天的一两天浮尘天气也没有了。
  而关于水咸,也是另有一番内情。北边毕竟不比南方水系丰富,而且水里也含沙更多。
  即便如兴安都城,也主要靠西边的龙饮山水脉。早在庆朝,龙饮河便给引进了城里来。这河到了城里,却慢慢便分为了两段。
  一段在内城,也就是皇城宫城里,引着修了镜液池、龙饮池,供游玩取水,都透着清亮。外廓城那一段就完全不同,水是跟城一样的黄色,上头还总漂着白色的纸片子、红色的布条子、绿色的菜叶子……
  役使处理、城外农户收集这些东西都不定时,等着比较麻烦。兴安市民便习惯把各种各样甚至便溺都倒在龙饮水里,这样黄色的涌动上,自然就丰富多彩起来。
  到了后来,水面浮久了的种种,又会变一种黑色丝棉般的东西,吸水越膨越大,覆盖住一大片水面。
  总之龙印水外廓城这段水质很差,但好在,这段河水也只在冬天散发很闷很骚很压抑的奇怪气味。天气暖一点反倒没有任何异味。
  为何同一条河两段如此不同呢?可以说主要是因为,水进内城处装有巨大的滤网,三日一清洗、旬月一更换,非常及时。此外水真正流进内城,还要先经过三个沉池。
  实质上便要说到,内城的官员王公富豪们,涵养比外城市民高很多。他们从不往水里乱扔东西,就算哪天不小心喝多了兴致高,要露天来一泡便便,也得紧赶慢赶地跑到外城去。
  所以龙饮水虽然从外城流往内城,内城的涵养之士都能取来饮用。而源头的外城市民们反不能喝它,只能自己费力挖井,这全是他们自做自受。
  所以兴安城的水也不是都咸,咸的不是龙饮河,而是那种井水。井水咸也有好也有不好,好是可以省些盐钱,不好是喝多了牙齿会容易变黄。而牙黄不美,但又不会生虫。
  业明帝对城里水的这种一贯状态却觉出不妥来。所以兴安市民条例又有这么一项:凡往龙饮水扔杂物内物的,男的一律割掉丁丁送往内人监,若是女的就先给她安一个。
  ――·――·――
  宇文成为总设计师后的第一件任务是:高筑墙。
  然而筑城墙跟修楼阁完全不同。修楼阁只要打深打实地基,往上砌便行。而筑墙则是先要将土料和好,放进模版里筑成一块块土砖,然后再一层层夯实建起来。
  城墙要保证结实不塌,无一不得修成向上倾斜愈来愈窄的模样。而墙下行人墙上布兵,宽窄又都有一定的规格。所以城墙要修得高起来,更多要从材料工艺上下功夫。
  宁文运来了西边最细的黄土,墙的每一层都叫大汉们用巨石夯上七八遍,压到没法再结实为止。但这样城墙也只能修到与南边差不多高,明显不符杨佑的意思,只能扒了重来。
  直到民夫们很不耐烦,取水和土时没滤干净,掺上了龙饮河里特别的黑线棉,一直让他烦恼的问题却突然被解决了。
  掺上黑线棉的纯净黄土,简直就是筑墙最佳材料。墙的高度限制终于从材料上得以根本解决,宫城墙修到二丈七,皇城墙也修了二丈五,这都超过了温壁。
  这样筑成的黑墙,除了可以很高以外,慢慢又透出不少特质。比如很硬,刀砍石砸都奈它不何,比如防火。黑墙还能诡异地为植被提供养料,爬山藤、石苔都在上面疯长,不过也变异成黑色的样子。
  龙饮水外城段的水,在筑墙期间也慢慢清亮起来。宇文开始并没考虑到这个民生改善的效果,却不得不担心起原材料消逝的问题来。
  他小心反复地扒拉、品尝那种黑丝棉,终于判断出它的主要成分是:陈年老便、高人精血、网织丝棉以及植物茎脉这一类东西。黑墙的种种效用,全都归功于它们。
  宁文便在兴安西边最近的长攸府,建起一个大水池,养了一批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专门生产调制这种黑丝棉。这弄得长攸府变成一个冬日死城,天气凉下来就一个人都看不到了。
  兴安筑墙相关的事情还有:
  修外廓城墙时,杨佑突然想要挑战一下四丈的高度。而宁文精确计算后知道,哪怕加最精心调制的黑丝棉,最多也只能把墙修到三丈三,再加高就会各种塌了。
  宇文便只好在墙头再搭些竹楼瞭望阁充数,这样春天风大的时候,兴安外廓城里不再飘黄尘,却得下起竹竿子来。有外地人在城里走,若面前突然插两根竹竿,不知情况下肯定要迅速避开道:“不知是哪位江湖朋友,何不现身一见?”
  外廓城当时到处都有那些黑色的泥灰,市民也早已知晓它的妙用,便也开始弄些去翻修自己的房子。杨佑瞧着一高兴便宣旨道:“建!可劲建,照温壁五倍那么大建。新建翻新都好,没钱的我借给他。”
  兴安本来就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都城,现在由黄色变成了黑色,变得城池更大城墙更高,这就完全像变成了一个新的兴安都。
  它是如此崭新,一切都是按新的巧妙设计建来的:街道横平竖直,无论城池、坊市、民宅,都是黑黑的四四方方的乖巧模样。
热门推荐